學會這個技巧才能讓你在職場平步青雲

2019-08-25     林小路

在職場闖蕩的人們都會遇到一個情境,你能否一路晉升就看你能否和你的老闆直接行程良好的聯動機制,這個機制包括彼此之間工作的契合度,這當中少不了提問回答的過程。這個提問回答可不是小孩子指著電視螢幕里的兩個人問你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那麼簡單,很多時候都蘊藏著灰色地帶。

我遇到的陷阱

陷阱一

我常常會擔心自己說錯話,或者當我剛把問題說出口後就被老闆的一個反擊啞口無言,「你確定你說的是對的嘛?」「你要不要再多想想這個問題?」

久而久之每當我要提出一個問題的時候就會變得過於矯枉過正和忐忑,不知該用哪一個詞語和哪一個語句順序才可以正確猜到老闆的意圖又能不過於鋒芒畢露。

陷阱二

我也擔心自己回答問題不到位,因為我習慣於使用非黑即白的單線思維,但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都存在了許多先決條件,大家都遇到過這個情況,老闆問你:你覺得這個決定怎麼樣呢?

你在一般情況下會回答這個決定好或者不好,但你可能忽略的是,這個決定如果滿足條件A,則會有B結果;如果滿足條件C,則會有D結果;而我常常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所有條件都直接指向B,而使得自己會在老闆面前形成不經過仔細思考的傻大妞。

陷阱三

又或者某天信誓旦旦去和老闆討論一件事的時候,他圍繞著我準備的話題進行延伸,而我只準備了話題本身的問題,卻對他由此而展開的其他內容一概不知,搞得萬分狼狽。


於是我開始反思,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為何每一次的提問回答都有自己意料外的狀況發生。老闆之所以向你提問是為了可以從你那裡獲得更多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可能是他沒有想到而你正好可以給他補充的,這也就成為了你可以與其他人不一樣的亮點,並脫穎而出的法寶,但很多人往往一張口就註定走音了,別怪城市套路深,是你自己太傻太天真。

《學會提問》這本書告訴我,只有用批判性思維思考的人才能在提問回答中胸有成竹。

作者之一的尼爾•布朗(NeilBrowne)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傑出經濟學教授。獲有托雷多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和德州大學的博士學位。曾經合著七本書,並在專業期刊發表一百餘篇研究論文。

而另一位作者斯圖爾特•基利(Stuart M. Keeley)則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博士。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共同完成的結晶使得《學會提問》更富有立體型和多元化。

這本在美國被推薦為大學生必修的書目共有12個章節,貫穿提問的方方面面,手把手給你示範如何用批判性的思維助你一臂之力,在提出假設、詢問問題、回答問題等多個維度進行一一破解。

這本書採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互動習題,讓你在學習之餘也可以通過不斷練習來加深印象和鞏固提高,從而具備批判性思維。

每個章節的劃分都是三個部分:內容講解和關鍵詞分析(當中帶有案例),章節知識點總結,實際操作演練加解讀,讓你理論結合實際活學活用。



因此,一個會多角度推理分析的人要比傻乎乎不經大腦思索就脫口而出直觀問題的人更容易在職場大染缸里存活。當你可以跳出常規的思想框架,擺脫感性的束縛,更加全面看待問題的時候,你就會做出不一樣的決定。



運用淘金式思維

我們自己可能未曾察覺,但人的思維方式其實可以分為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兩種。海綿式顧名思義就是像海綿一樣吸收各種信息,不假思索也不加過濾的那種,但海綿式思維一旦吸收過多信息後就會導致判斷的短路,因為信息從四面八方湧來而你卻不知應該如何篩選,這個時候可能就需要讓淘金式思維上線了。

它是在你通過海綿式思維吸收到信息後進行大浪淘沙的抉擇,評價到底哪些內容是對你有用的,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作用。

找到問題的結論

你在日常交流的過程中,需要去了解對方的思維模式,尤其是當你在和對方闡述一個話題的時候,最好可以直接從論題中就得出結論,讓別人產生一種「你怎麼那麼懂我」的惺惺相惜。

通常來說,論題有兩種,分別是描述性和規定性。描述性的問題一般來說在問題本身就帶有一定的開放性,問題結尾通常是「如何」、「怎麼樣」;而規定性的問題就很兩極化「應不應該」、「是或不是」,通常是徵求一個確定的明確的答案。

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你要做的是找結論,通過結論來進行客觀評價。這當中是有若干個技巧的,有些關鍵詞諸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就會給你帶來明確的信號。


理由+結論=論證

你光有一個結論是站不住腳的,除非你還可以有支撐你結論的理由,共同形成一個論證。不然別人會懟你:你憑什麼這麼說啊?而你卻支支吾吾,則使得你的論證不具備可信度。你可以學著圈圈畫畫,在你拿到一篇文章的時候就開始進行語句的劃分,並且把理由和結論用不同的顏色進行標記。

這當中要注意對於關鍵詞的獲取和解讀。你有時候認為你和老闆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然而老闆可能話裡有話,這個時候追問就顯得很有必要,你可以和他確認「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呢?」而不是在心裡自以為是地認為你想的和老闆是一樣的。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尤其是一些模稜兩可或者指向不明的詞語更要小心謹慎。


用假設進行推敲

你明明知道一件事是錯誤的,但是和你關係親密的人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請問你到底是揭發還是不揭發?這樣的有兩難問題就可以算的上是價值觀的抉擇問題了。這裡就需要你亮出你的價值取向。

《學會提問》里列舉了一個例子,說到在一個企業里,因為界定如何才能升職加薪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分歧。第一種說的是必須要進行競爭,在競爭中勝出就可以升職;而另外一種則是強調合作,以工作經驗和學歷背景作為一種依據。那就會產生兩種價值觀的假設:競爭大於合作,合作大於競爭。這個時候在企業里,當你的主管問你應該如何做選擇時,你就務必要注意價值觀的取捨了。

還有一種是描述性假設,就是給你一個模糊的願景讓你來做出假設。比如說一輛車可以帶你前往任何一個地方,這本身就是一種期許,而它隱藏的含義就是這輛車的性能很好,但這麼直白的含義是需要你去通過前者詩情畫意的描述所推理得出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學會換位思考,把你放到演講者的角度,去體會在何種情況下你會用這樣的語句。

尋求證明

在整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謬誤、帶有偏見的數據分析、也會出錯的專家等,所以你需要遵循推理的結構來反覆印證你的觀點。你要撥開看似清楚明確的原因而找到隱藏在背後的具有高信服力的精髓。所以,鍥而不捨地鑽研精神在獲得結論的過程中必不可少。

你的結論也許也不是那麼單一的,是通過多方整合後在各種不同的條件滿足下後得出的不同的結論。如果你能做到這點就會讓老闆覺得你不是單線條生物,而是一個可以做到全面思考和完整統籌規劃的人。

《學會提問》全書都在不斷傳遞一種理念:你必須在面對各項事務的時候擁有批判性的思維,從而找出最佳的答案去實踐,才會對你的工作、人生產生錦上添花的作用。

你不用再抱怨說老闆看不到你的價值,當你用批判性思維給到他問題的各個維度解讀和在各種條件下的解決方法時,他從你的思維模式就可以斷定你是一個有前途和潛力的年輕人啊!


滬上50萬粉絲人氣公眾號「上海公交」主編。

關注女性成長,職場達人,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mg0X6mwBJleJMoPMv8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