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推進殯葬改革,倡導文明新風

2021-03-01     東平縣廣播電視台

原標題:沂水:推進殯葬改革,倡導文明新風

沂水殯葬全免費改革,順利推開了

儘管改革已深入人心,但山東省沂水縣委書記薛峰並不滿足於此。他說:「推進這項改革的目標並不是全免費,而是為我國殯葬制度改革提供樣本。」

2017年春,沂水縣啟動實施殯葬全免費改革,對具有沂水戶籍、在沂水去世的居民,殯葬過程中涉及的遺體運輸費、火化費、骨灰盒費和公益性公墓墓穴使用費全免,相關費用由縣鄉財政承擔,真正做到讓逝者安息、給生者減負、促移風易俗。

(圖片來自網絡)

一年來,沂水備受關切。注入前所未有的財力,沂水殯葬全免費改革會有怎樣的共鳴?「殯葬全免費,減負又惠民」「中國殯葬改革的沂水樣本」……在專家與媒體的評說中,沂水殯葬全免費改革被予以諸多好評。

「移風易俗,是中央、省、市交給我們的重要改革任務。殯葬改革是移風易俗的『牛鼻子』。」薛峰說,「殯葬改革看似只是單項改革,但背後卻是一筆民生大帳。特別是在農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日前,記者來到沂蒙山區腹地沂水,多方走訪調研:從決策者到普通農民, 從黨員幹部到企業家,從殯儀館到公益性公墓,且聽且看,且行且思,深感沂水殯葬改革蹄疾步穩,走出了一條可借鑑的全民惠葬之路。

一場迎難而上的民生改革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我國是人口大國,加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年死亡人口數量龐大,安葬問題處理不好,將會成為綠色發展的短板。

沂水就是縮影。近年來,沂水縣通過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整治亂埋亂葬, 在節約用地、保護資源環境上取得顯著成效,但與綠色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

在沂水縣,對農村貧困群眾、城郊區失地農民、下崗職工等低收入群體來說(全縣約20萬人),面臨著殯葬負擔過重的問題,很多人苦不堪言。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站在過去和未來的交匯處,有些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中國特色殯葬改革之路該怎麼走?如何實現逝有所安?

這些凝重的發問,是沂水決策者必須作出正確解答的重大考題。敢於擔當的沂水縣委,審時度勢地開出一劑良方:推行殯葬全免費改革。

「坦率地說,殯葬改革猶如燙手山芋。但作為『一把手』,不能畏難,不能做『太平官』,難時更要顯擔當、敢作為。」薛峰說,「搞殯葬改革,最大的考驗就是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在調研時,薛峰也聽到不少群眾的擔憂,比如「別弄成沒錢沒權的進公墓, 有錢有權的不進」。鑒於此,沂水縣從殯葬改革伊始,就嚴格要求全流程所有逝者一個標準、一個待遇,在人生終點實現真正平等。

為了進一步打消群眾疑慮,沂水縣印發了《致全縣黨員幹部和企業家的一封信》,要求黨員幹部和企業家在殯葬改革中率先垂範。「黨員幹部帶頭,的確管用。」許家湖鎮幹部張世習說,後坡村黨支部書記解姝品的哥哥去世,他勸家人把哥哥安葬到公墓里,後來他們村的工作明顯好做了。

沂水縣委宣傳部長徐本開介紹,沂水殯葬全免費改革,堅持疏堵結合,不搞強制平墳、不搞一刀切,以宣傳引導為主,以攻心說理為主,組織群眾到墓地參觀、培樹典型示範引領等,引導群眾樹立厚養儉葬的新風尚。

(圖片來自網絡)

一次可學可鑑的有益實踐

「公益性公墓建設,是殯葬全免費改革的關鍵點。」四十里堡鎮黨委書記武傳亮介紹,按照規定,公墓建設本著「就近就便、尊重群眾意願」的宗旨,服務半徑原則不超過5公里,充分利用荒山荒灘,不占耕地。

「在民間,葬在哪,怎麼葬,都有不少講究。」許家湖鎮鎮長耿立江說,如果把公墓建在犄角旮旯的地方,就很難推行下去。現在使用的公墓,都是讓村民代表參與選址、建設的,可以為今後村民將先人遷入公墓打下良好基礎。

「我們綜合考慮鄉鎮規模、人口密度和地形地貌因素,儘量滿足百姓需求。」沂水縣民政局局長李偉說,按照民政部的標準,公墓雙穴不超過0.8平方 米,單穴不超過0.5平方米,同時每處公墓還建有防火水池、集中祭奠點、停車場等配套設施。目前,沂水全縣已高標準高質量建成了110處公益性公墓。

「目前,算上新逝者和自願遷墳進來的,公墓已使用200多處墓穴。不光使用墓穴不花錢,殯葬過程也『全免費』,政府為老百姓辦了件大好事。」長山公益性公墓管理人員王樹奎說,殯葬改革有效遏制逝前修墳制棺的陋習。

「如何讓逝者家屬100%選擇公益性墓地安葬?除了做強有力的引導工作外,必須突破利益糾葛,斬斷那些利益之手。」在薛峰看來,以建墓地為營生的、依靠殯葬業發財的,都得從源頭上治理。

謀定而後動

沂水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接連放出多個大招。比如從2017 年5月10日開始,沂水不再審批營利性公墓,也不再擴建;為全方位堵住墓地經 營市場,沂水還嚴禁鄉鎮、村居向外租售土地用作墓地,嚴禁在基本農田修墳建墓。同時還嚴查殯葬用品店,切斷部分人群尋求「發死人財」的念想。

西趙家樓村村民馬愛明、馬元,他們原先分別從事紙紮、做棺材生意。自從推進殯葬改革後,他們的生意就門可羅雀,現已關門歇業,並成功轉型。馬愛明做早點生意,馬元跑起了運輸。馬元說:「剛開始那會兒,心裡確實接受不了, 感覺砸了自己的飯碗。不過現在看到了改革的利好,我還是贊成的。」

基層干群普遍反映,殯葬全免費改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據測算,當地每年大約有8000人去世,縣財政每年只需投2000萬元左右,即可為群眾減負2億 元;傳統散葬方式每年需要300-400畝地,而建設公益性公墓,一年僅需20-30 畝地;相比於大棺材,用骨灰盒、小墓穴的方式安葬,沂水縣每年可節約木材1 萬立方米左右。此外,還能減少因上墳燒紙引發的山林火災隱患等。

「實踐表明,沂水殯葬全免費改革,精準對接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充分回應人民期待,彰顯以人為本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薛峰說。

一個大刀闊斧的制度探索

截至目前,沂水已有7426戶家庭享受到了殯葬全免費改革的實惠。自去年7 月1日,110處公益性公墓建成後,共有7027名新去世人員進入公益性公墓安 葬,進公墓率達100%,受到民政部、山東省委的高度肯定。

「這一切,都得益於殯葬改革的制度探索。」沂水縣殯儀館館長鬍金平說, 沂水縣把縣殯儀館由自收自支改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回歸殯葬服務公益屬性。對殯葬改革後殯儀館的管理運行費用,全部由縣財政兜底,確保殯儀館的正常運行和殯葬全免費改革的落實,確保服務質量不滑坡。

同時,沂水縣完成了對各個新建公益性公墓的手續辦理和審批,制定完善了《沂水縣公益性公墓管理辦法》。縣民政局還設立了專門的公墓管理中心,各鄉鎮也成立相應機構,各公墓也配備了專門公墓管理員。開發完成了沂水縣公墓管理系統,逐步實現公益性公墓管理規範化、長效化、信息化。

「沂水殯葬全免費改革不是小修小補,而是大刀闊斧;不是細枝末節,而是建梁架柱;不是拆東補西,而是系統重構。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沂水縣縣長陳永生說,沂水殯葬改革正在破解「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問題,保證基層事情基層辦、基層權力給基層、基層事情有人辦,必將激發基層更大活力。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沂水就是這樣,以水滴石穿的韌勁,把人民的獲得感作為「試金石」,把人民的支持作為「發動機」,把深化殯葬改革同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殯葬權益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了逝者安息、生者減負、移風易俗三者的統一。

(記者:李朝民 呂兵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mGhF83cB9EJ7ZLmJgL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