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劃重點 | 初中生成績差的原因有這些,你有沒有「中標」?

2020-09-23   理想眾望

原標題:教材劃重點 | 初中生成績差的原因有這些,你有沒有「中標」?

1.被動學習,為做作業而做作業

成績不好的同學有很多不習慣上課認真聽講、記筆記;他們不習慣自習的時候獨立、自覺學習;同時他們卻喜歡上課開小差,自習的時候講話、睡覺……

有的同學甚至是吃飯都沒有好習慣——他們不喜歡吃正餐,而是喜歡吃零食、垃圾食品等等。

進入高年級後,很多同學學習時一副有心無肝的樣子,還像之前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

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於記筆記,沒聽到「門道」。

小學及初中低年級階段,布置作業的目的相對簡單,而且大部分的知識很容易就能在課上被同學消化,課後作業更多起到一個鞏固、拓展的作用。到了初二、初三,學習更注重練習,不把知識系統化,是做作業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沒有系統化就很難有頭緒,做題耗費的時間自然就會增加。

2.吃不透,抓不住學科特點

不少同學求勝心切,希望各個學科、各個知識點都能學得面面俱到,結果樣樣都抓,樣樣也沒有抓牢,「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應該說每門學科的作業布置,都是結合課程重點來的。有基礎題,當然也有提高題。

有些題目可以選擇不做,作業貴在精而不在多,剩下的時間可以放在學科重點上來進行突破,也可以多思考,做到做作業不僅高效,而且高質量。

3.忽視基礎,題目做得多而雜

初中學科增加,自然作業也會增多。許多同學漫無目的地做題,最基本的東西還是學得模稜兩可,沒有過關,經過大量做題以後,反而鞏固了或者默認了某種不正確的認識,但是自己卻沒有發現。

近幾年中考越來越注重在基礎之上考查同學們的能力,只有對基礎知識了如指掌,深刻理解,做題才是最有效的。所以在日常做作業的過程當中,要多做基礎題,由基礎題再到提高題、到高難題等,一步一步提升自己解題的能力。

除了教材上的練習題,適當的課外輔導練習也是需要的,最好每個知識點都對應的試題練習,強化課後作業的效力。要選課外練習冊的話,初中必刷題就很適合。題量很大,目錄是按照課時來分的,很適合做隨堂同步練習。題目的難度也有梯度,從基礎到題是到難題,符合前面說的解題能力是要一步步提升的,打好基礎,不能操之過急。另外必刷題里還有專題歸納,可以根據知識點刷題,哪塊知識點掌握得不好就加強訓練。

4.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有不少學生很苦惱,「我每回做作業都很認真,可是成績還是上不去」,這就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首先要明確高效做作業的三步驟:

第一步是「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解決面前的問題;
第二步是「思」,就是做完之後要回顧和反思,總結出經驗和方法;
第三步是「歸」,就是將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回歸到書本上去。

按這三步走,上課時結合作業中遇到的問題多想多問,課後做好配套練習,有不明白的及時記錄、發問、解決。

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

而有的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後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繫,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

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5.不善歸納總結

不少同學存在這樣的誤區,他們認為課上完、作業完成就萬事大吉了,這堂課學習到的知識點下次課老師還是會再講到,即使不講,多做做同類題型也就能掌握方法了,因而忽視日常的總結歸納

真的是這樣嗎?

中學階段,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非灌輸記憶。很多時候知識的拓展和延伸都要靠自己。

每次做題比較陌生的同學,基本上是把學習當成一種任務,作業當成一種負擔。潛意識中不願意回顧、不願意總結,久而久之,也就不會了。

畢竟中考漸漸臨近,這時候要克制自己的牴觸情緒,強烈的引導自己要去回顧、要去複習。通常堅持2周後,就能克服這個毛病。

一定要把這些題抄下(或剪下來)整理起來,包括錯誤、不嚴密的地方。並在旁邊註明丟分原因,是計算時錯誤?是條件漏了?還是題目理解錯了?在錯題旁邊註明原因和當時是怎麼想的。

一般來說,能抄下5~10題左右就能改正這個惡習(視錯漏程度而言),從而達到會做並且全對。

6.上課一聽就懂,其實沒有真懂

學習是從認識到自己不懂,或承認自己不懂開始的,直到學習者自己認為自己懂了為止。一旦自己認為自己懂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懂了,學習的過程就戛然而止了。

沒懂自認為懂,會導致學習半途而廢。

大多數的同學忽視了這個問題,他們從來不考慮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知識點以後自認為「懂了」,學習過程即告停止。以至於不在課堂上適當記錄筆記,晚上自習時不再複習當天上課的內容……

從不懂到懂的過程是個漫長的過程。

如果我們拿登上十層的台階作為學問的話,只要不達到第十層台階,任何一層台階停下來都是失敗。成功的路上儘是學習「失敗者」,他們距離成功有的遠,有的近,有的甚至只差一步。但他們停下來了,在沒有充分學懂的時候,學習停止了,這時候,遺忘的因素會很快占到上風。

這樣,當時認為學懂的知識,其實根本就沒有掌握,考試的時候考不出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7.看書一看就會,其實沒有真會

很多學生在看書的時候,往往如蜻蜓點水,輕描淡寫翻幾頁就算是看過了,無法深入看書。考試時候遇到自認為會做的題目,要麼做不出來,要麼做出來也得不到滿分。

這其實也是浮躁造成的,靜下心來看書,應分兩種情景看書:

課前看書,目的就是尋找課堂學習的問題。

預習時先要想一想,我們已經學習了什麼知識,接下來該學習什麼了?自己來個預測。課本上為什麼要編寫這些內容?接下來學習的知識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對預習中感到困難的問題,要查一查自己繼續學習的困難原因是什麼?是原有知識基礎問題,還是理解問題?如果是基礎問題就要自覺補一下,看一看是否可以解決;如果是理解問題,可以記下來課上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去解決。

除此之外也可以準備一本好的教輔書,像教材劃重點這樣的,裡面知識點歸納齊全,彩印的重點一目了然;知識點的例題層層剖析,明了易懂,還有習題練手新知識,很適合輔助預習。連知識易錯點都標註的很詳細,還有附贈的秒重點小冊子,重點知識梳理的很全,用來自學和複習都可以。

課後看書,通過課堂掌握的問題再次尋找新問題。

複習時先要想一想:本節課與已經學過的什麼知識點有聯繫? 這個部分的知識學到這裡,接下來應該學習什麼? 我自己能不能把要學的內容有邏輯規律地羅列出來?對應有哪些典型例題?

8.題目拿來就做,題目要求都沒看清

有一部分學生做作業或考試時沒有仔細審題,就急於動手解題,經常題目沒看清,條件沒有看全就開始做題,等到題目做錯了,才恍然大悟,有個條件沒看清楚!

失敗的人都會想,我下一次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也會想,下一次一定更成功。但下一次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要停在當下,不要急著往前走。

拿到題目的時候,首先要有一個平靜的心態,不要急著做題,而是要先把題目看清楚再做,邊審題邊思考:

這個題目考什麼知識點?給出的直接條件是不是能夠解出題目?有什麼隱含條件?還需要什麼條件才能解出問題?

9.拖延症太嚴重

拖延症可以說是大家的通病,特別是對於男生來說,相對於女生來說比較浮躁,不能深入性的進行學習,知識的理解都局限於表面。

這種情況下就要求大家首先回歸於課本,把課本中的知識點進行匯總,再深刻的理解一遍,比如說課本中的一些結論,自己親自動手推導一遍,弄清楚結論是怎麼來的,這樣才會記憶深刻。

把課本中的知識梳理過後,就找專題類的試卷或者試題,針對性的查漏補缺,每一單元每一課每一個知識點都要做幾道試題來進行檢驗,看知識是否真的掌握牢固。

10.沉迷於手機和網絡

現在的學生是網絡一代,但有的同學完全缺乏自制力,心思整天都花在玩上,甚至是犧牲學習和休息時間偷偷玩手機。有的同學把手機當成了形影不離的寵物,手不釋「機」。

上網、聊天、發微信、聽歌、看書、刷微博……老師在上面認真講課,他在下面認真玩手機;自習的時候,別的同學在認真學習,他卻全神貫注地盯著虛擬世界……

長此以往,你的手機將會降低你的視力,更會降低你的成績。當然不是說要對手機抵制,而是要用的適當,別把時間都浪費到這上面。

年輕的你們該有的是實現理想的動力,該做的是為了實現理想而不斷去奮鬥!巧妙利用我們身邊的各類網際網路產品(手機、電腦、ipad)來為我們的知識學習鋪路,而不是讓它成為你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11.陷入早戀或受不良朋友影響

現在的你還正處在青春期,毋庸置疑,有一部分同學談戀愛後,導致學業被荒廢。而且,這個時候談戀愛,女生往往比男生損失更大。

現階段當爹媽的最怕啥?就是不在你身邊後你認識一幫壞孩子,怕你學吸煙,你會了,一天兩包;怕你學喝酒,你也會了,一次半斤;怕你交朋友,你超額完成任務了,一個年級一個!我的天,這也算人才,基本上等同於拿到了「社會大學」博士後學位……

孩子離開父母是早晚的事,人類本來就是社會屬性的,不可能不去結交新朋友,也不可能遇到的所有人都是好人。但是請時刻警惕交友不慎,而使自己受到傷害!尤其是女生,一定要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