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之前,先普及一個名詞:隱形貧困人口
生活中往往也會出現這幾類人
背著6000元的包包,搶著6毛6的微信紅包。
別人投資的是學習和成長,我投資的是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
每次過節就囤貨,覺得自己是「會過日子」的人,月尾一看存款就涼涼。
網紅好物買得風生水起,車子、房子一個也買不起。
理財=餘額寶。
此時,你是不是在啄米式地點頭?就差說一句「確認過眼神,就是我本人」。其實,就連已經是公司中高層管理的同事,也天天吐槽:「月薪3千是顯性貧困人口,月薪3萬是隱形貧困人口。我什麼時候才能翻身?」
但有些人卻不同。月薪不如你,沒拼爹、沒拼顏值,卻比你更早買車買房,是實實在在的隱形有錢人口。
這,到底是為什麼?
很簡單,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對金錢的認知。
為什麼有的人月入5萬,銀行存款不超過4位數,有的人月入5000,卻能夠買車買房?因為他們對錢的認識,是在不同的境界上。
一個人對待金錢的態度,藏著他的人生高度。
對金錢的認知有三層,你在哪一層?
第一層:省錢,才是王道
節儉生財,是典型的「小農思想」。許多人拿著幾萬塊的工資,在一線城市過著十八線老家的生活,把錢存在銀行里,才覺得心安。一回頭,卻發現房價水漲船高,望塵莫及。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算過一個數據:現在的255萬,等於30年前的萬元戶。你可能還記得10年前你父母買房子的價格。在今天,同樣的價格只能買一輛車,這就是通貨膨脹。
毫不誇張地說,幾十年後,我們放在銀行里的錢,大部分會打水漂。
很多人的父母,就是在這一層。省了半輩子將就自己,以為靠儲蓄可以改變人生。最後,錢被通脹這個小偷卷跑了,存款像漏了氣的皮球。摳摳索索地過了前半生,還要繼續緊巴巴地過後半生。
第二層:多掙錢,才是人生贏家
在這一層的人,一生都在拚命追著錢跑。他們看到了財富差距帶來的不公平,內心沒有安全感。所以對賺錢很執著,努力工作,努力漲工資。
發完工資,分分鐘覺得自己是個小土豪。但是扣掉房貸、車貸和孩子的開銷,偶爾再小資一下獎勵自己,不到月底就回到了「解放前」。他們似乎進入了一個死循環:錢賺得越多,慾望就越大,花的越來越多,貸款也越來越多。
這時候,如果遇到父母生病、裁員等各種變故,整個生活就坍塌了。還記得刷爆朋友圈的中興員工跳樓事件麼?一個世界500強公司的資深員工,突然被公司辭退,想到背負的房貸,想到要養活兩個孩子、老婆和老人,最終不堪重負,選擇了一條絕路。
這一層的人,往往比第一層人的人更脆弱。因為每個人在拚命的掙錢,但也在毫無節制和規劃的花錢。雖然工資不會低,卻最容易被風險拖進深淵。結果還是被錢牽著鼻子走,註定要一輩子要為錢奔忙。
第三層:錢,要為我們工作
第三層的人,對錢有更高級的認知:不為錢工作,要做金錢的主人。
他們不僅僅是掙錢,還會修建一個「生錢的管道」,讓錢成為自己的員工,用錢生錢,輕輕鬆鬆「躺著賺錢」。
比如,同樣是貸款買車,你每個月實打實地從工資里扣除還貸錢,留給自己生活的餘額並不多,每次還完貸都覺得元氣大傷。
另一個會理財的朋友,直接用理財收益來還貸。這部分「錢生出來的錢」並不影響他的現金流,還可以繼續劃出一部分工資收入進行理財。同樣買了一輛車,你和朋友的存款會相差十幾萬。
所以,這層的人總是把生活過得熱氣騰騰,也往往更加幸福和從容。
我們中的大多數,處於第一層或者第二層。有的人,一生都在同一個層級里忙碌。而有的人,卻能夠逐層升級,衝破天花板。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理財投資,正是低收入的人,實現逆襲的最有效方法。
理財和不理財的人生,差距真的會越來越大……
人生下半場,別成了「韭菜養成記」
有很大一部分的人,雖然意識到理財要趁早,但一直在理財的門外兜兜轉轉:
方式單一,只知道銀行儲蓄。
認識餘額寶就覺得自己會理財了,一點點收益就沾沾自喜。
跟著朋友買股票,可是朋友一買就漲,自己一買就跌,完全摸不著頭腦。
以上的情況,都不能叫理財,只能叫「等待收割的韭菜」。許多的商家,詐騙平台就是把賺錢的眼光,笑眯眯地望向這些人的口袋。
一個調查報告顯示,65%的中國人,理財能力是不及格的。想理財,務必先學好理財知識。
你可以遍閱全書,從無數個理財的坑中找到自己的路。當然,還有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足夠資深的教練,手把手地教你避開這些理財坑。找一群友愛的夥伴,對抗懶癌和拖延症,共同進步。
其實理財並不難學,但你要邁出行動的第一步。一旦開始,你將會嘗到不工作也能賺錢的甜頭,擁有更多被動收入,人生也更自由。
想學更多理財知識,商鞅財經一路為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