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大航海時代的終結
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其源可溯秦漢,雛形成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則承宋元餘緒。明初鄭和七下西洋盛舉,可說是中國人積累了千年航海知識和技術的一次集中展現。
自永樂三年(1405)——宣德八年((1433)二十八年間,明廷七次遣派鄭和率領龐大艦隊出使南洋、印度洋諸國,到達中南半島、印度次大陸、波斯灣、阿拉伯半島、非洲東岸四十多個國,航程十多萬海里。
1433年,明廷卻戛然終止遠洋航海,銷毀檔案文獻,實行海禁。
在守鄭和的船隊消失在南海和印度洋半個世紀以後,西方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時期」,對東方香料和黃金的渴求,使得歐洲航海探險家不畏險阻,尋找東來的航道:
- 1492年,由葡萄牙王室贊助的哥倫布船隊,僅有由三艘船組成,旗艦120噸,船上88名水手,有些還是臨時強征來的在押囚犯,卻意外發現美洲新大陸,改變了歷史進程。
- 1497年,葡萄牙航海街達·伽馬發現了到印度的新航線,首航船隻也只有300多噸;
- 1521年,西班牙政府支持的航海家麥哲倫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
所以,明代鄭和下西洋,對中國和世界來說,都稱得上一個轉折點:
對中國來說,是大航海時代的終結,中國人的身影漸漸消失於【海上絲綢之路】。
對西方來說,是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海上強權相繼登上歷史舞,台由西歐主導的全球海運貿易體系形成,西方文明開始崛起,殖民伴隨著傳教,快速向東方擴張。
甲申之變後,清廷統治中國愈加保守,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幻覺中,幾乎對外部世界發生的變化一無所知。
(二)「三寶太監」其人
從有限的歷史文獻,我們來還原明代下西洋的總指揮——鄭和,明代章回體小說中「三寶太監」的模糊輪廓。
鄭和下西洋的檔案數據在明代被毀,記載鄭和家世、生平比較可靠的正史,只有清代張廷玉的《明史》中的寥寥數語:
「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
1913年,雲南知名學者袁嘉穀在雲南晉寧發現了鄭和父親——馬哈只的墓碑,墓碑上銘文由明代大學士李至剛書寫於永樂三年(1405)年,今稱為《故馬公墓志銘》。【注1】
【馬哈只墓碑】——雲南省晉寧縣昆陽街道鄭和公園
此碑文與多處文獻互證:鄭和是馬哈只的次子,祖先為元代馬氏家族,雲南回族,明成祖朱棣賜姓鄭。「馬氏之先,原出西域,金元以來,遷居我國者甚多」。【注2】
《鄭和家譜 鄭和三使西洋事條》記載:
「公和開始事於永樂二年(1404)正月初一,御書鄭宇,賜以為姓,乃名鄭和,選為內官監太監」。
所以,《故馬公墓志銘》正是鄭和在明廷聞達以後還鄉,為父親立碑刻傳(「哈只」只是中國穆斯林的一種宗教稱呼)。
學者李士厚和邱樹森認為馬氏是中亞布哈拉貴族賽典赤·贍思丁的後裔,追思成吉思汗到中國,到鄭和已經是第六世。【注3、4】
歷史學家鄭鶴聲先生考證的鄭和家世譜系,列出曾祖祖父共十八世的傳承,譜系圖如下:【注5】
鄭和家世譜系
鄭和一生的大事記:【注6】
- 被閹
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等圍剿雲南蒙元殘餘,三寶父親哈只「或因遭離亂而遂卒」,十歲的鄭和遭俘虜並被閹割,隨軍回京後入朱棣府當太監。
- 靖難之役
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三寶隨軍南下。南北征戰中逐步展露軍事才能,靖難之役屢建奇功,深受朱棣賞識。
- 賜姓:
1402年,朱棣登基之後,封賞功臣,賜姓鄭,官至內官監太監,管理明廷內宮。
- 七下西洋
1405年,明成祖命鄭和率船隊出洋。28年間七下西洋,最後一次航行時,年已六旬,1433年病逝航行中。
所以,鄭和的一生幾乎就是一個悲劇,元朝滅亡之際,家人很有可能被明軍所殺,他很小被明軍俘虜、閹割,因為,他聞達以後,也即1404年,回鄉為父親立碑,連父親的名字都不知道。
然後,被殺父仇人朱棣養大,成為燕王府的家奴,朱棣當上皇帝以後,鄭和又被委以重任。
所以,如果我是鄭和,肯定會十分糾結。
(三)鄭和航隊的組織和規模
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費信和鞏珍分別撰寫了《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及《西洋番國志》,留下了極為珍貴的一手史料,記載鄭和船隊的組織和規模。另有《鄭和家譜》《明史》等也有零星記載。
- 船隊規模
鄭和船隊是由多種不同類型、大小、用途的船隻組成,分別有載貨、運糧、作戰、居住的船隻。
羅懋登《西洋通俗演義》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
寶船:旗艦船、指揮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36艘(《瀛涯勝覽》記載有63艘)
馬船:裝運戰馬,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700艘
糧船:運輸糧食,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240艘
坐船:裝載人員,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300艘
戰船:武裝護航,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180艘
- 寶船的尺寸
鞏珍的《西洋番國志》記載寶船「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文獻中記載寶船數量不一,但最大寶船的尺寸、數量在《瀛涯勝覽》、《鄭和家譜》、《明史》記載中極為一致:
數量:62或者63艘。
尺寸:長四十四丈、廣十八丈。
不同文獻中記載的寶船尺寸: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曾認為史料記載鄭和寶船的尺寸超越木質船舶的極限,是誇大的。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
隨著進一步研究和更多出土文物的發掘,現今已經基本達成一致,鄭和寶船是存在的,尺寸並沒有誇張。
- 學者席龍飛、何衛國依據出土文物證明史料記載寶船尺寸是可信的,符合中國歷史上的造船技術發展規律,根據明代一尺為今天0.317M計算,鄭和寶船的尺寸是:長140M,寬57米【注7】;
- 學者周世德依據南京古代造船廠出土的舵杆,推理寶船尺寸是長150.5M,寬61.6M【注8】。
- 學者龔昌奇以各種史料記載的造船工藝、出土文物為依據,對鄭和寶船進行復原研究,尺寸和性能為:【注9】
龔昌奇分別製作了1:38和1:40的模型,模型之一如下圖:
鄭和寶船復原圖
- 船隊人數和組織結構
各種古代文獻記載非常一致,鄭和七下西洋的船隊人數為27800多人,如下表所示:
古代文獻記載的鄭和船隊的組織結構:
也就是說:
鄭和寶船最大的排水量達到一萬六千多噸,船隊有將近三萬人,各類船隻最少200艘以上。
而五十年以後,發現美洲大陸的哥倫布船隊,最大的船——聖瑪利亞號,排水量只有一百二十噸,一共88人。
哥倫布船隊和鄭和船隊相比,可以說顯得非常寒微:
(四)鄭和下西洋的動因
鄭和下西洋到底是為了什麼?一直都是史學界爭論的焦點,總的來看,不外乎「政治」和「經濟」兩種動因。
- 政治動因
張廷玉《明史 鄭和傳》指出鄭和下西洋的兩點「政治動因」:尋找惠帝朱允炆的蹤跡,同時顯示軍事實力,威懾敵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明惠帝朱允炆
- 經濟動因
三十年代,明史專家吳晗先生在論文《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南洋之開拓》中指出:
朱棣時期政府有財政危機,試圖通過經營國際貿易來解決國內經濟困難。史料也有記載鄭和下西洋貿易數量龐大,大量購回海外奢侈品轉賣賺取巨額利潤。【注10】
至今這兩種動因一直都存在爭議:
認同這《明史》所記載的政治動因的學者以許道齡和李晉華為代表,對吳晗提出的「經濟動因」之質疑有三點:【注11、12】
- 永樂年間曾下令禁民間海船從事貿易;
- 朝貢貿易薄來厚往,無利可圖;
- 鄭和曾發兵剿滅南洋經商的華僑。
這三點似乎與吳晗說的發展海外貿易格格不入。
學者賴進義認為這算朱棣在「下一盤大棋」,朱棣從地緣政治戰略考慮,聯合印度洋諸國牽制、圍堵蒙古帖木兒帝國。【注13】
參考文獻
- 維基文庫:《故馬公墓志銘》https://zh.wikisource.org/zh/%E9%84%AD%E5%92%8C%E7%88%B6%E9%A6%AC%E5%93%88%E5%8F%AA%E5%A2%93%E8%AA%8C%E9%8A%98
- 鄭鶴聲等.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M].齊魯書社, 1980.上,1-19
- 李士厚. 鄭氏家譜首序及賽典赤家譜新證[J]. 文獻, 1985, 03期:154-160.
-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C].邱樹森.鄭和的先世與鄭和[A].海洋出版社,2005
- 鄭鶴聲等.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M].齊魯書社, 1980.上,27
- 溫麗榮. 淺談鄭和生平及其下西洋影響[J]. 劍南文學:經典閱讀, 2014.
- 席龍飛, 何國衛. 試論鄭和寶船[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 1983, 03期.
- 周世德. 從寶船廠舵杆的鑑定推論鄭和寶船[J].文物,1962,第3期:35-40
- 董元勝, 龔昌奇. 大型鄭和寶船復原研究[J]. 船海工程, 2005, 03期:62-65.
- 吳晗. 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南洋之開拓[J].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36, 01期.
- 許道齡. 致顧師論鄭和使西洋事[J].禹貢》半月刊.第五卷.第一期,1936
- 李晉華. 關於鄭和下西洋性質之討論[J].《禹貢》半月刊.第五卷.第一期,1936
-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C].賴進義.鄭和遠航的戰略原因[A].海洋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