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一根釘子,不使一根螺絲,就能造一座近兩米高的拱橋?
不粘一滴膠水,不插任何金屬,就能做一個能屈能伸的板凳?
不用任何電池,就能變出會旋轉的水車、會吐泡泡的泡泡機和會走路的小豬佩奇?
這不是天方夜譚,更不是仙俠劇里的神仙戲法,而是一位超硬核木匠,實實在在的中國功夫。
這位巧手大爺,在油管上人稱「阿木爺爺」。
在油管註冊剛兩年,他就憑藉手工製作的絕活,給小孫子製作了無數令人羨慕的玩具,在油管圈粉118萬,吸引了2億播放量,單條視頻播放量最高超4000萬。
在視頻里,阿木爺爺將一塊普通木頭,變成了可以任意摺疊甚至變形的凳子,變成了能夠自己蹦躂的小袋鼠,變成了會打架的小武生,變成可以騎來騎去的小木馬……
每個視頻的評論區里,都溢滿了膜拜之聲:
爺爺好厲害!這就是中國文化輸出啊!
這是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最完美的詮釋了……
這是什麼中國功夫?!
在地球上活了28年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東西,我好可憐……
太厲害了吧,打開的一瞬間我驚掉了下巴;
我願燒掉我所有技術證書,換老爺子一身手藝……
不用任何現代機械工具,只靠一雙手,阿木爺爺就能打造世間萬物。
真當代魯班,真 乘風破浪的寶藏爺爺。
01
堪稱當代魯班的阿木爺爺
還記得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嗎?阿木爺爺把它變到了自己手上。
他用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外加27道鎖,完美復刻了中國館。
這是他一手鋸出來的中國館微縮版:
環環相扣的機巧,程序極其複雜繁瑣,濃縮了古人的精深智慧。
哪裡還需要去上海排隊看人頭呢?光是呆在家裡研究這個小物件,怕是都看不過來了吧?
再看看這款魯班凳。
魯班凳,又名魯班枕,俗名「瞎掰」。相傳是2600年前,戰國時期的木匠鼻祖魯班發明的。
它既可以打開當小板凳用,又可以在睡覺時當枕頭。別說外國人,我一個中國人也是大開眼界。看看這製作過程:
先用磨砂紙把木頭磨平整:
然後用尺子和筆在木頭上畫好尺寸:
接著,把木塊綁到樹上按照尺寸開鋸:
再經過一步步的鑽、鑿、磨:
一把堅固實用又便捷輕巧的魯班凳,這才出現在大家面前:
一塊整木頭,不用釘子、不用膠水、不用任何金屬,只靠鉛筆、尺子、鋸、鑽頭和鑿頭,就能做出來這樣一把小板凳。看似沒有任何支撐卻又緊密無間,開合自如。
視頻下面,許多網友留言:
我是張著嘴巴看完這個視頻的……
簡直就是魯班在世!
居然不用一個現代工具就能做出來,誰能好心告訴我這是怎麼辦到的?
還有人讚嘆說「堪稱中國版宜家」,直接就有網友在線科普:「您這次可高看宜家了,這可是中國2500多年前就有的手藝!」
除了這些東西,阿木爺爺還給自己可愛的小孫子做了很多很多玩具。
有一次,小孫子吃蘋果的時候問,「爺爺爺爺,你會做蘋果嗎?」
爺爺哈哈一笑,當即就給小孫子做了一個蘋果外形的魯班鎖。這個鎖不會壞掉,而且還能拆拆卸卸,帶給了小孫子獨特的童年樂趣。
再看看這個手搖風扇泡泡機:
村裡的小孩子有玩具,小孫子也吵著要。看到別人吹泡泡,爺爺立即給他做了一個升級版的泡泡機。不僅可以出泡泡,還可以吹風。
夏天裡任誰拿出來,都絕對是整個村最靚的仔。
還有益智漢諾塔:
竹筒撥浪鼓:
看到電視上的汽車廣告,小孫子嚷嚷著要,爺爺二話不說就造出一台木質精雕小汽車:
還有會走路的變形金剛:
會蹦噠的小袋鼠:
會武鬥的小人兒:
歡脫的自動驅鳥神器,讓再可愛的稻草人也相形見絀:
蛐蛐窩:
小木船:
爺孫款專屬鞦韆:
關公大刀:
竹製小木馬:
我的滑板車,在光滑的地上摩擦,摩擦:
這個三輪車也太時尚了吧?
小豬佩奇在小朋友間特別受歡迎,阿木爺爺的小孫子吵著也要,阿木爺爺便做了獨一份硬核玩具。
沒用一塊軸承,更沒有電線和電池,卻造出來一枚能走路的小豬佩奇。
看到阿木爺爺做的佩奇後,我立馬登陸淘寶,想買一個自己玩玩,琳琅滿目的佩奇玩偶卻讓我越看越索然乏味。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身邊充斥著千篇一律的工業製品,它們足夠精緻、足夠時髦,也能換來一時的開心,卻獨獨換不回心底的溫暖。
每個木製品成型後,阿木爺爺都不忘拿著砂紙,里里外外打磨光滑,再抹一道油,避免小孫子被木刺刮傷。
視頻里這一雙手有多粗糙,那顆愛護孫兒的心,也許就有多柔軟。
就像是孫子專屬的機器貓,阿木爺爺這一手絕活,給了孫兒一個獨一無二的童年。除了上面那些,還有爬單槓的小木人、竹喇叭、鳥哨……
不管孫子看中了別家小朋友什麼玩具,阿木爺爺都能淡淡地來一句:
「這個太簡單了,我做個高級的……」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視頻火了以後,很多人在網上留言: 問一下爺爺,還缺孫子嗎?
早已走過童年的我們,想要的哪裡是一條板凳、一隻玩偶,我們想要的是一個和藹可親的機器貓爺爺啊。
02
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藝背後
是「擇一事,終一生」的匠心
阿木爺爺本名叫王德文,現年63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
老家山東聊城,後來到了廣西和兒子一起居住。老人家1970年開始學做木匠,迄今已和木頭打了49年的交道。
爺爺小時候家境不好,9歲時就沒了父親,母親體弱多病,他早早便挑起養家的重擔,還要照顧弟弟們的生活。
十四五歲時,因為家裡的木頭鍋蓋壞了,做飯做不熟,又沒錢買新的,就自己動手做了一隻鍋蓋。
做木匠的鄰居到他家來,看到鍋蓋隨口誇讚了兩句,他就趁機求人家:
「我給你拉拉鋸行嗎?不要一分錢,就是想學藝。」
鄰居沒忍心拒絕,阿木爺爺開始做起了學徒。他特別努力,早起給師傅幹活,干到下午才回家。
從那時起,阿木爺爺的木匠活就一直沒撂下。這家鋸,那家鑿,串過千家門,吃過萬家飯,才練就了視頻里的「一身中國功夫」。
阿木爺爺說,工藝品看著好玩,但是很費腦子。木匠活其實都不簡單,必須要細心再細心。
木頭截短了一點長了一點,木塊削厚了一點薄了一點,都不成。稍微一點點的差別,就能影響整個製作的完整性和平衡性。
2012年冬,阿木爺爺切木頭時太專注,光顧著幹活,忘記了墊在底下的手。0.3毫米的鋒利刀片,將他的手指生生切斷。這場景現在回憶起來都覺得慘痛。但是阿木爺爺沒有停下來,拆線沒幾天,他就又撿起了鋸刀。
「幹活哪有不剮不碰的?」他把過往所有的苦痛都說得雲淡風輕。
「干一行就要愛一行,要對這行感興趣,但是感興趣不代表只有快樂,沒有痛苦。」
每一個令人張大嘴巴的神奇視頻背後,都是幾十年如一日對手藝的鑽研,都藏著一位老手藝人打磨半生的心血。
讓網友們驚嘆的魯班凳,是第七代魯班凳,光是製作步驟就分為12道。阿木爺爺在網上搜索資料,看了4個夜晚,畫了很多小圖,耗時7天才完工。
最費心的是世博會中國館,雖然只有巴掌大,可那麼多零部件,工序特別複雜。即便是阿木爺爺這樣做了一輩子的老木工,也耗去了整整五天。
小豬佩奇看著好玩,但也是做了三次才成功,只有找准了平衡力,小豬才能借著斜坡往前走。
外國網友看到這些神奇的東西,紛紛奉上了膝蓋,甚至很多人猜測阿木爺爺用了CAD建模。
阿木爺爺說,這個英語技術他可不會。
他就是用手標註尺寸,再用一把三角尺、一根鉛筆、一根當圓規的木條搞定。
如果你有仔細觀察阿木爺爺的視頻,會發現裡面的很多工具,都很原始。
這裡面大部分工具,都是他自己製作的。
沒有電的年代,一根細鐵絲,稍稍加工便是鋒利的鋸子。連鑽孔的工具,也是最傳統的手拉鑽。沒有圓規,拿著木條和釘子就能畫出圓。
中國人有句老話: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那時候做學徒,得免費給師傅干足三年活才能出師。
不過阿木爺爺很早就出來自己乾了,對他來說,能者為師。只要有本事的,他都主動跟人交流學習。
阿木爺爺說:現在網上東西特別多,我也得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干到老學到老。
兒子拍下他的視頻發到油管上後,阿木爺爺火遍外網,很多人在視頻下各種讚嘆:
「大爺太厲害了!一輩子把一件事做成了極致。」
他卻說:「我厲害什麼!咱就是農村的一個老木匠。」
一輩子生活在鄉下,阿木爺爺可能從來都聽過「擇一事,終一生」的道理,卻又用了整整一生踐行這句話。
少年時代拿起一鋸、一尺、一木,如此便是一生,或許阿木爺爺才是這個時代最堅定的長期主義者。
03
急功近利的時代
「有用沒用」正在毀掉很多東西
人紅是非多。
就像李子柒火遍全球之後,各種團隊製作、代表不了中國文化的質疑如浪潮般襲來。阿木爺爺火了以後,也能看到一些不悅之聲:
「做這個東西有什麼用?網上買的好多比這個好,奧特曼、衝鋒鎗,要啥有啥。」
似乎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有沒有用」已經變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標準。
那些傳承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古老工藝,也漸漸被我們拋在時光的角落,一層層蒙上塵埃。
法國哲學家斯賓格勒說: 一個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個漂泊無根的民族。
這個快時代,我們需要慢下來的人,需要阿木爺爺,讓他們為這個浮躁功利的世界點綴上田園夢想,點綴上文化傳承。
比如阿木爺爺的魯班凳,能夠不費一釘一螺絲,靠的就是中國的榫卯工藝。
榫卯工藝的年齡,其實比漢字還要古老,早在7000年前就已經被老祖宗摸索出來,隨後在約2600年前被魯班發揚光大,成為中國人使用幾千年的木質家具的靈魂。
榫卯連接結構里,凸出的部分稱作榫,凹進去的叫做卯。他們相互咬合、緊密無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被稱作是木頭之間的天荒地老。
別說老外,就是我們中國人自己,也都已經快忘了這門手藝。
但阿木爺爺的這條視頻,就讓逾千萬人再次認識了榫卯工藝。
榫卯現存有1000多種連接方式,阿木爺爺做的魯班凳,用的是龍鳳榫;給孫子做的鞦韆,用的是另外一種榫卯工藝,叫做燕尾榫卯。
除了向國外展示中國榫卯技術,阿木爺爺還費心做了不少別的東西。
這個叫做將軍案,古代行軍打仗時用它,後來孩童也拿來當做茶桌。
阿木爺爺還上傳了一條拱木橋的視頻,展示了中國傳統木橋的搭建結構。
木橋沒用一顆釘子一滴膠水,卻能讓阿木爺爺一個大人在上面蹦蹦跳跳毫不搖晃。
(原諒我截圖太模糊,因為阿木爺爺蹦躂得太快了!)
在缽鑿斧鋸的輾轉騰挪間,阿木爺爺把自己的生活見聞,用一個又一個精美的物件呈現出來,賦予它們人間煙火的氣息,流溢出傳統技藝的鬼斧神工。
那些精巧新奇的玩具背後,蘊藏的其實是我們許久未見的中國傳統文化。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我們心之嚮往的中華田園夢:
小孫子在將軍案上喝茶背詩的這一幕,就是中國古代詩詞文化的一幅縮影:
一盞盞明黃燈籠,是千年來國泰民安薪火相傳的最美寓意:
烏篷小竹船,是無數文人墨客筆下最經典的江南印象:
竹笛和鳥哨,是現代機械工藝之前最常相伴的鄉野趣味:
一套竹茶具,維繫了從古至今幾千年茶具文化的傳承:
我一個個翻看著阿木爺爺的視頻,不由得感覺到,那些再普通不過的木頭,在他的手中,幻化成的不僅僅是一份份天真童趣,更是一幅幅詩情畫意,一個個田園夢想,還有精彩紛呈的中國傳統文化。
只是,傳統技藝有多精彩絕倫,就有多危機重重。
想起前些天跟朋友聊天,說起他們老家,戶戶門前都有一片竹林。
在他們爺爺那輩,每個人都會用竹子編東西。如今村裡的青年勞力全都湧向城市,再也沒有人學這門手藝,也許到他們的下一代,曾經的篾匠終將成為絕響。
又想起前年裝修時,裝修隊說現在很多木匠都不做活了,因為城裡很少會專門請個木匠打家具,都在商場裡買成品。木匠們沒有市場,就都轉行做了別的活計。
普通木匠、篾匠越來越少,像阿木爺爺這樣的手藝人更是越來越稀缺。
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那些古老手藝的傳承,已是當務之急。
寫下這篇文章,也是希望有更多人看到這樣的手藝,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我們要給匠人更多的尊重與支持,讓世界都看到我們中華文化生生不息。
我們也要學習他們的匠心精神,專注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制心在一處,無有事不成。
別讓老祖宗傳下來的瑰寶,斷送在我們手上。
文章來源於自媒體【粥左羅】本號只作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