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新中國同歲 |朱仲召:從挨餓到富裕 農村變美了

2019-10-04     眉山東坡文化

人物名片

朱仲召,70歲,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3組組長。

「國慶節了,我們把國旗插在新房上,祝願國家越來越好。國家好,我們群眾才好!」國慶節前夕,仁壽縣珠嘉鎮苗園社區,朱仲召和組員一起,在屋頂上插國旗。這位新中國的同齡人,與新中國一起成長,見證了農業農村農民的巨大變化。

朱仲召出生於1949年3月,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聲音響徹世界時,他剛剛學會「坐」。「小時候,我們真窮啊!吃的全是粗糧,玉米糊糊比米湯還清。」朱仲召回憶說,他的童年記憶是從挨餓開始的。

因為窮,12歲的朱仲召就輟學回家干農活。他有力氣,也勤快肯干,很快就成為打理莊稼的一把能手。鋤地耕田,什麼都會;喂豬養牛,樣樣精通;他還跟著村裡的老師傅學會了蓋房子,農閒時候,就幫鄉親們修房、蓋房。

土地包產到戶後,他更是家裡家外一把抓,家境很快好起來了。在當地,他家第一個買回了收音機、自行車、電視機,還第一個修起了小平房,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我親身經歷了三件大事,見證了農村面貌的巨大變化,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國家好,群眾才好的道理。」朱仲召說。

朱仲召說的第一件大事指的是改革開放,土地承包到戶。所有人鉚足了勁兒搞生產,當時是原珠嘉鎮苗園村3社社長的他不僅帶頭種好自家的地,還指導鄉親科學種地,順應時節,調整產業結構。

「那時候,大家種的都是傳統的農作物,紅薯、玉米、麥子,收入不高。我就鼓勵大家試著種蔬菜、果樹。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現在,我們組的蜜桔、枇杷、花椒產業都成了規模。馬上還引進業主,成片種植檸檬,開啟現代農業模式。」朱仲召自豪地說。

第二件大事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作為災區之一的仁壽縣,在地震中受災較為嚴重。朱仲召回憶說:「災後重建很快啟動,來自四面八方的援建隊伍陸續進入。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的生產生活迅速恢復正常,並且日子越過越好。」

震後,朱仲召帶領組員,積極幫助社區修建敬老院和新的村級陣地,並把水泥路修到了各家各戶門口。「那時候,我們廣大群眾是真切地感受到,我們有一個多麼強大的祖國!」朱仲召說。

第三件大事則是脫貧攻堅。近年來,朱仲召和社區幹部一起,分類甄別村裡的貧困戶,或進行產業扶持,或推薦就近就業,或實施政策兜底,讓貧困群眾找到脫貧致富之路。

2017年,苗園社區3組的18戶貧困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過上了有水有電有電視看,吃、穿不愁,住房、教育、醫療都有保障的好日子。

如今,朱仲召仍擔任苗園社區3組組長。「時代不同了,我們要發展新型農業,建設新型農村。」說起工作,70歲的他精神振奮。

他建立微信群,將所有組員都拉進群里,學習政策、安排工作、組織活動,一鍵發聲,一群聯動,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就像這次在屋頂上插國旗,為新中國70華誕獻祝福,我就是在微信群里說的。」朱仲召得意地說,「我只是提了個建議,大家都很支持。一夜之間,大家的屋頂上都插上了國旗。」

當天,在微風吹拂、紅旗招展的農家院內,朱仲召深情地說:「我雖然已經70歲了,但只要群眾還需要我,我就要不遺餘力發揮餘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盡我所能,帶領鄉親一起勤勞致富,科學致富!」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END

來源:東坡文化網記者 殷勇

編輯:蔣萍

審核:周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DVgmm0BMH2_cNUg44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