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今天我同桌穿了一條白色的蓬蓬公主裙,特別漂亮,我也想要一條漂亮的公主裙。」
「媽媽,我的生日快到了,我要在飯店開個大party,把之前過生日叫我的小夥伴們都叫上。」
「媽媽,你什麼時候帶我去北京玩啊?王梓涵她媽媽每個假期都會帶她出去旅遊,她已經去過北京、上海、天津、杭州了,我哪兒都沒有去過,我也想出去旅遊。」
「媽媽,謝一諾家住著好大的別墅,裡面裝修的可豪華了,我們家什麼時候也買大別墅啊?」
……
幾乎從上幼兒園開始,孩子們之間的攀比之風就蔚然興起,攀比的內容涵蓋衣食住行用玩等各個方面。
為什麼孩子們以攀比為樂,以比贏了為榮呢?
因為強烈的攀比心背後是虛榮心,而這是一種扭曲的自尊,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注意而表現出來的極端情感。
說白了,就是虛榮心在作祟。
攀比可以讓孩子的虛榮心得到滿足,讓他們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而追根朔源,孩子的攀比心無非源自三種原因。
一是家長的無底線溺愛。
很多父母曲解了「富養孩子」的概念,對孩子有求必應,哪怕家裡的經濟不寬裕,父母也會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要求。
過分的溺愛,嬌生慣養,有求必應讓孩子產生了攀比心理,虛榮心也變得愈發強烈。
二是源於父母身教言傳的「遺傳」。
「聽說老李家新買了一輛豪車,真有錢啊!」
「看我才買的新衣服,香奈兒的,花了我大半個月的工資呢!」
「你們都出國旅遊過了呀?我們暑假也要出國旅遊,讓孩子多長長見識是對的。」
……
孩子都善於模仿,當父母將日常的攀比談論作為談資時,孩子不可避免的也就學會了攀比。
三是孩子渴望得到同齡人的認同。
共同的持有物和經歷會讓孩子彼此產生共同話題,可以很快的打成一片。
這也是一個孩子從陌生的環境融入到一個集體中的敲門磚。
當孩子出現強烈的攀比心時,父母需要正面引導,做出表率行為,讓孩子正確認識自我,積極防範虛榮心的產生,有效脫離負面的攀比。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的價值觀
「媽媽,我們班好多同學都穿著阿迪達斯的運動鞋,我也想買一雙。」
「那你先告訴媽媽,你想買鞋是因為自己非常喜歡愛迪達斯的鞋還是因為別人都有,所以你也想買一雙,跟他們穿一樣的鞋?」
當孩子因為別人擁有某個玩具或者衣物,而自己沒有,纏著父母也給他買同樣的東西時,父母不要粗暴拒絕,要先和孩子深入溝通,了解他內心的真正需求。
告訴孩子「需要」和「想要」的區別,在能力範圍內滿足孩子合理的物質需求,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物質觀和消費觀。
與此同時,父母要信任孩子,學會鼓勵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表揚孩子的具體行為,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方式。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和鼓勵,以及良好的親子溝通是孩子樹立自信心的有力支柱。
只有當孩子具備正確的消費觀和良好的自信心,才能有效抵禦外在的攀比風氣。
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內心空洞,缺乏動力和力量的孩子,通常傾向於從外在尋求認可和滿足,用外在的東西填補自己,以此證明自己很好很棒。
而作為父母,需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足夠的關注,要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關愛有加,寬嚴有度,亦師亦友,用恆心,真心,誠心,愛心,逐步消融孩子的虛榮心。
引導孩子向真,向善,向美,樹立正確的三觀,要讓孩子明白,虛榮心是人生路上的絆腳石,是人看不清未來世界的擋在眼前的陰影。
還要告訴孩子,在物質攀比之外,可以比學習態度,比藝術技能超群,比身體靈活健康,比思想品高尚。
這些能夠成就美好未來的因素所帶來的成就感,是物質攀比的一時滿足感遠遠無法比擬的。
一個能夠正確認識自身價值並且內心強大的孩子,他們的關注點會聚焦在自己的精神成長中,而不會輕易被外部關注左右,更不會過分追求物質,熱衷於攀比。
父母以身作則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用自己的態度、做法,以及具體的事例培養孩子正確的物質觀和消費觀。
有硬性需求的,盡全力購買,比如學習用的書本,筆記本電腦等。
在衣物穿著方面,要注重品質,比如衣服和鞋包,穿起來舒不舒服,好不好看,耐不耐磨,才是購買的原因,而非價格和品牌。
日常家居用品,如清潔,洗浴,飲食等,可以買性價比高的,好用的固定的品牌,但要崇尚節約,節省,讓孩子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珍惜,簡樸。
而對於住房,汽車,旅遊等,視家庭經濟狀況而定,切勿在孩子面前一臉羨慕地追捧。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父母的日常行為舉止會在潛移默化中「遺傳」給孩子。
所以為人父母,需要從自身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改善自己的消費觀念,在生活細節上給孩子樹立好榜樣,讓孩子從物質的負性攀比心理過渡到積極向上的正向攀比心理。
攀比心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經階段,父母千萬不要聞「攀比」喪膽,更不要因此而擔心焦慮,害怕孩子養成虛榮、嫉妒的毛病。
因勢利導,多挖掘孩子積極的方面,加以正面引導,才是行之有效,解決攀比心理的正確方式。
本文原創首發於公眾號:畫荻教子(hoedu03),轉載授權請聯繫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