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網易暴力裁員維權貼,我又被加班到了12點

2019-11-27   Vista看天下

「工作努力的老員工,5年加班超過了4000小時。卻因為不幸身患絕症,而被公司保安強行趕走怎麼辦?」

這是一位自稱網易前員工的網友,在公眾號「你的遊戲我的心」上的長文維權。

閱讀10萬+,在看10萬+的高傳播度(微信顯示上限),也是網際網路行業飽和碰上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人人自危心態的映照。

事情鬧大後,網易HR不近人情的操作遭到了全網討伐。

也把「拒用網易旗下的所有產品」、「丁磊和劉強東誰是更厚道的老闆?」、「HR『作惡』時會不會良心不安」等衍生話題,推進了輿論場。

但矛盾的是——

人人都在支持這起雞蛋撞石頭的壯舉,人人也都無能為力於這場討伐註定是場三天後就會被忘記的個體悲劇。

患了絕症的名校員工,與越來越窮的大廠

11月23日,該員工在《網易裁員,讓保安把身患絕症的我趕出公司。我在網易親身經歷的噩夢!》一文中自述稱,自己2014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就進入到網易遊戲部門工作。

5年來任勞任怨地加班,績效也常年排名組內第二。直到今年1月底被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並在請病假時告訴了部門主管。

沒曾想患病兩個月後,就被其以「績效差」的名義強行辭退,對自己「哪裡不合格」的追問含糊其辭。

同時,公司還以「背調」威脅他放棄N+1(工齡加一個月工資)的合法裁員補償,主動提出辭職。

作者不能接受該行為,為此與網易展開了幾個月的交涉。

自稱在此過程中受到了公司HR包括強行挑刺、被篡改打卡記錄、被誣陷發表反動言論、家人被電話威脅、保安暴力驅逐等一系列不公平待遇。

員工的痛訴配上現場錄音,在聽者耳中字字泣血;

要知道在很多人心裡,「如此名聲赫赫的網際網路大廠,是萬萬不至於對老員工做搞偷奸耍滑、甚至誣陷栽贓這一套的」。

於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紛紛加入討伐黑心的大軍,並聯手給了網易「黑廠」的稱號。

事情鬧大後,先是今天(25日)上午,網易官方承認HR工作存在簡單粗暴、不近人情等行為。但依舊強調了其績效不合格,稱員工口中排名第二的業績,其實是工作量排名。

而眾人對其違法勞動法規定,「在法定醫療期內,用人單位不能解除勞動合同」的質疑。網易也在今天中午解釋稱,儘管員工說1月份就告訴主管了,但他們勸退時不知道對方得了絕症。

幾次水平不高的回覆,把知不知情員工患病變成了一個羅生門的同時,避開關鍵問題、只知道「高喊雞湯空話」的公關更是受到群嘲。

比如「為什麼巨大工作量要安排給業績差的員工?」,再比如「明明是3月份裁員,事情鬧大到9月才同意給其N+1的合法賠償?」

顯然,響噹噹的公司再落寞,也不至於少一個人的遣散費。

架不住這兩年大廠實在裁得太多,自從17年底,門戶網站開始紛紛縮減PC端業務,辭退就從不是「一次一兩個人」的問題,而是動輒半個部門。

據《財經》報道稱,網易嚴選從今年農曆春節前夕開始裁員,裁員比例在30%-40%左右;網易味央裁員也發生在農曆春節前,裁員比例接近50%;教育產品部則計劃從300人裁至200人以下。

大廠裁員有的圖快,現場結帳賠償金,三個小時快速原地解散。

也有的像網易雲員工曾在社交平台上吐槽的那樣,「領導說那種戰鬥力不行的,不能幹活18小時以上都走」。

而這種「戰鬥力不行」,在華為叫「去平庸」,阿里叫「擁抱變化」,更多不承認是裁員的企業則稱其為 「優化」。以此用完備的法務和HR團隊,去按個把員工「勸」走。

網曝網易員工發言,「那麼多人直接就走了,也不像他這麼折騰」,「有本事你現在來找我要(加班費)」。

當996成了流行詞,沒人能逃離黑雲

事發之後,愛蹭熱點孫宇晨又站出來說要替網易離職前員工負擔醫藥費,但他顯然聚焦錯了網友心酸的點。

最引得共鳴的感觸,還是普通雇員在「被離職」事件中遭遇的強權壓迫,讓作為「雞蛋」同一階級的大家覺得不平。

《在雲端》劇照,電影講述一名「裁員專家」,為各地公司解決麻煩的故事。

在文章給出的網易與員工的對話錄音中,主管一直託辭於「績效不合格」。但一沒有給出證據,二不聽員工自辯,解釋權全在企業手裡。

畢竟在大廠的斷臂求生中,最簡單、最快捷、最小風險的手段,就是在頹勢項目上減少勞動力成本的開銷。

小公司或許沒那麼多套路,也請不起保安強行把人趕走。但大家也多少都經歷過、或聽聞過員工離職時,HR鑽勞動法空子那一套。

從強行調崗到別的城市,到在各種不明所以的協議上給員工使絆子,再到軟硬兼施地一邊威脅「會在背調力說壞話」,一邊給對方發老實人卡。

為了「下一家不會更慘」,很多人選擇了隱忍妥協,才有了所謂的「好聚好散」。

畢竟早在三年前,各大HR在校招季的宣講會上就在講「寒冬」,一寒冬就到了現在,而一個「離職時為難公司」的員工對企業顯然更可怕。

這倒是反映出一個更無奈的現實——

與其說雇員忌憚的是一個HR,不如說是一種「解釋權永遠在別人」手裡的無奈,和無力逃出黑雲的心酸。



電視劇《都挺好》里,領導用背調威脅蘇明成「只要你不出這個行業,就永遠吃不上飯」

這種焦慮,不像咪蒙時代的帶著歪心思自上而下的灌輸,帶著恨鐵不成鋼的語調同情「懶惰的人」。

而是自從996成了網紅話題,社畜成了流行詞,網上每三天就會出現一起職場維權帖子後——

每一個越看越害怕的普通員工,內心油然而生的 「有一天或許也會落到我頭上」的焦慮。

工作了兩三年的年輕人,恰好趕上第一波全行業的寒冬,本就處處碰壁,每一份工作都是在「跳槽」和「不跳」中左右為難;

「老油條」到了二十七八歲,在而立之年的門檻前一籌莫展。

前腳剛接受了任勞任怨是自己的唯一優勢,後腳就收到了五項飄紅的體檢報告,和又有哪個996程式設計師在辦公室猝死的新聞推送;

他們35歲剛剛混上中層的領導,在手底下人心裡威風堂堂,誰都不知道他們看到各大網際網路公司傳出清理34歲以上員工的消息是,心裡有何複雜滋味。

雖然不少企業都解釋這是「對政策的誤讀」,不過網上現身說法的員工卻不少,更何況自己手裡的晉升機會的確也在被下一批90後搶走。

本以為年紀越大,心態越溫和;實際上年紀越大,越是死諫。

《在雲端》劇照,電影講述一名「裁員專家」,為各地公司解決麻煩的故事。

年紀更小的,馬上準備步入社會就聽說這等荒唐事,看到認識的每個職場前輩都是一副不開心的樣子。

於是一批人盯著看職場真人秀,學習各種「職場保命技巧」,另一批人索性直接選擇考前兩年還被自己萬般嫌棄的公務員,至少不會人到中年需要養家餬口的時候被開除。

你驚訝於類似的事情已經變成司空見慣的邊角新聞,也只能無奈於時代前進的腳步在掃倒一大片人時,向來毫不留情。

躲得過,是幸運;躲不過,有人也會告訴你「這沒辦法」。

默默看完每個吐槽貼,然後呢?

一個更有趣的對比是,在網易避重就輕的回應後,劉強東發話了。稱若自己的員工若遭遇不幸,京東將負責子女費用到22歲。

在這個節骨眼,本是個溫暖人心的發言,沒想到立刻被扒出了其辭退懷孕女高管、和「裁員混日子的都不是兄弟」發言的黑歷史,引來一片「天下烏鴉一般黑」的嘲諷。

每當「高高在上」的大boss們發出「996是福報」的言論,殊不知他們很多時候也是用減少人員開支,開解自己跟不上時代浪潮中的無所適從感。

2004年,有前員工寫下了《聯想不是家》的文章,曝光一大群聯想人昨天還在工作,今天就被註銷了工牌和電腦。其中有為公司奉獻了所有青春年華的50歲元老,也有剛畢業對聯想懷有無限憧憬的清華女學生。

後來柳傳志看到這篇引發轟動的IT業悲情文章後,承認由於領導層的戰略失誤,最終要讓員工來承擔這個後果。

但表示這樣的選擇還是必須要做的,公司除了能給予一定程度的補償來表達歉意之外,剩下的無能為力。

同樣的事情放在15年後的今天,依舊在發生,連曝光途徑、發展路徑、當事公司的回覆都一模一樣。

你會發現,每每有吐槽熱文出現的時候,焦慮的背鍋者都是上司。

剛畢業的覺得25歲的人無病呻吟,25歲的嫌35歲的享清福還不知足,35歲的也只能怒罵更上層的公司決策者和下狠手的HR。

而現實中的焦慮,卻是往下甩的。

就像網易員工的吐槽,很多被迫的996做的都不是有意義的事情,而是為了主管們的錯誤決策買單。

「可回過頭來看時,我發現我們大部分的加班、疊代甚至推倒重做,都只是在為主管們的錯誤決策買單而已。他們的KPI其實都是底層員工透支健康堆起來的。」

「主管們讓員工超負荷自己卻落得清閒,其實真正應該加班認真做決策把控方向的,恰恰是他們自己。」

韓劇《我的老闆每天死一次》里,公司電梯卡住了,手底下的員工們都得蹲地上給老闆當人肉梯子。

大浪淘沙中的裁員本就是個屁股決定腦袋的事情,大家都不願相信企業在對待員工的手段上會如此下三濫,奈何反抗成本更高的永遠是底層。

老闆無暇盤算35歲員工的房貸、車貸、奶粉錢和老人贍養費,但自己得盤算。

這才養活了網際網路上無數「生艱bot」、「社畜bot」,用匿名投稿一遍遍對「請員工去麥當勞辦年會的老闆」、「把方案改成自己名字的上司」、「只要一工作就仿佛沒長手的同事」扎著小人。

圍觀者發表長段深有同感的安慰之後,也沒人敢轉發到朋友圈。

只能在領導不知道的微博小號上,轉發頭禿和996的段子,試圖用片刻的玩笑逃出早就浸入骨髓的焦慮,就已經是最大的放縱了。

網易的事情事情鬧到這麼大,也是因為企業一開始想按「老規矩」省下N+1的錢,誰曾想遇到一個患了絕症不怕威脅的員工。

但捨身取義對於有全家老小等著自己養活的普通人來說,向來不是一個高性價比的選擇,迎來的都是雞蛋撞石頭後粉身碎骨的風險。

如此,除了暗罵自己一句「慫」似乎也沒別的解決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