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書,亂選一氣,別人說什麼好,就不分青紅皂白,一窩蜂的上去買來讀。
尤其是年輕人,更要記住一句話,聽其言而觀其行。
這個人書中所講的他自己有沒有做到,這是最要緊的。
太多的人嘴巴講的是一套,行為卻是另外一套,我們要知道分辨,才不至於上當。
現在很多人被人家騙得一塌糊塗,就是因為沒有去注意對方的行為。
他說的時候頭頭是道,書里講的天花亂墜,但是做不出來。
換句話說,他的行為跟他的言論正好背道而馳,那你就要提高警覺了。你沒有辦法去改變他,只能離開他。
孔子提醒我們遠小人,就是要我們與小人保持距離,因為誰靠近他,誰倒霉、
當然,你要靠得很近是你的事,你要離得很遠也是你的事。
記住,對言行不一致的人,他們的書,他們的言論,要特別小心,最好敬而遠之。
讀書的時候,我們應該先學常識,再求知識。
可現在的人都在學知識,甚至很多大學畢業的人,都沒有常識。閩南話罵人的時候,不是罵沒知識,而是罵沒常識。
一個人沒常識,就連做人的基礎條件都沒有。
很多人讀書都沒有學到常識,反而很早就被灌輸了很多知識,這對一生都有很糟糕的影響。
常識是什麼?就是道理。
讀書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道理、開啟智慧,叫做明理。如果讀了半天不明理,讀書又有什麼用?
古代人一輩子沒有讀幾本書,可他們一輩子過得好好的,為什麼?因為古人那些書,講的是智慧,為的是讓人明白道理。
現在的書大都看完就可以丟掉了,就是因為現在絕大部分的書要麼講知識,要麼講技術,沒有講道理,沒有講智慧,過幾年就不管用了。
所以,讀書一定要有所選擇,弄清楚它在講什麼,明白背後的道理。
不要武斷地下評判,還應該透過文字本身,融入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深層次的道智慧,並在實踐中檢驗,否則就是白讀。
孔子講過八個字:學則不固,擇善固執。
前者叫修,後者叫行。知行合一,讀書做學問,皆是如此。
學則不固,說的是你學了以後,不是要拿回去用的。很多人說,我讀書學習是為了拿回去用,那完全錯了。
學東西只是讓你不固執而已,讓你知道原來還有此一說,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可以供自己參考的觀點。
他講的不一定對,而且他講的對也沒有用,因為不適合你。
怎麼辦呢?讀完了學完了回去之後要調整,調整到適合自己的情況,你才能去用,這叫作擇善固執。
讀書學習的時候,不要這個要,那個不要,因為你沒有什麼選擇的能力。你沒有接觸過,怎麼知道他講的是對是錯?
比如有的人聽到中國式管理就搖頭,認為中國式管理講的都是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這樣的人一輩子都進不來。
聽到《易經》就說是怪力亂神,那是你的事;聽到《易經》就說是看風水的,那也是你的事。
一個人只要有成見,就等於把自己的門通通關死了。
佛家一直要我們不執著,意思就是讀讀看,聽聽看,也沒害處。你聽幾分算幾分,能夠做多少算多少,這才是正確。
但是,當你要做的時候,要把所讀所學的東西跟當時的環境做一個配合。
將所讀所學的智慧,配合你的能力,配合你的時間,配合你的分,配合你現在所處的環境,做出合理的因應。
能真正用在自己身上的學問,才有用。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古今聖賢名家已經明確告訴我們,讀書的興趣是一輩子受用不盡的。
為什麼?
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你的修養都藏在讀過的書里。
因為,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讀書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這才是讀書真正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