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情人節,略微有一些不同。
情侶們因為不能出門,原本的約會旅行,大都變成了「線上觀影」。
如果說安利一部適合情侶觀看的電影,答案一定繞不過那部經典——《和莎莫的500天》。
不同於其他愛情故事,它的片頭附上了這樣一段話:
一部似乎是為了吐槽前任,專門拍攝的電影。
一部「罵罵咧咧」了幾個小時,最後看哭無數觀眾的電影。
它用細碎的日常,記錄下戀愛中令人崩潰的瞬間。
每一幀畫面,都暗含著愛情里的扎心真相。
1
「誰認真,誰就輸了」
這是一個有些爛俗的故事。
男主是一個文藝青年,從小便相信「真命天女」一說。
這天,公司里新入職一個女員工,與她互相對視的第一眼,男主就呆住了。
那是一個很招人喜歡的女孩。
她去冰淇淋店打工,店裡業績奇蹟般地增長兩倍;
每次租房子,房租都能比行情低9.2%;
她漂亮、有趣,更難得的是,與男主有數不清的共同愛好。
音樂、遊戲……只要與她在一起,兩人就有說不完的話題。
男主很快深陷其中,連做夢都能夢到她的樣子。
然而,或許是出於自卑,他始終不敢主動出擊。
直到那次,兩人在列印間相遇,女孩緩緩走到他身邊,略微遲疑後,留下一吻。
之後的劇情可想而知,兩人很快牽手、擁抱、最後發展到同居的地步。
一切似乎都順風順水,只除了一點:女孩不願意談戀愛。
或者說,她始終不肯承認與男主的戀愛關係。
每次,男主以為關係更進一步時,女孩都會提醒:
「我們只是朋友。」
「我沒有把這當作一段認真的感情。」
他患得患失,想和她共度一生。
她滿不在乎,只求開心就好。
兩人之間的距離,好不容易拉近,又被一面透明的牆壁悄然隔開。
「開心就好啊,難道你不開心嗎?」
如果說,女孩不在意的態度讓人抓狂。
那麼後來,她施加的軟暴力,就更讓人絕望。
相處久了,男主發現,女孩變得愈發冷淡。
他為她精心錄製音樂合集,她連第一首都懶得去聽;
他陪她逛宜家,想重溫從前的心動時刻,她扭頭就走;
他小心翼翼,努力討得對方喜歡。
最後換來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白眼。
「誰認真,誰就輸了。」
又一次,兩人約會,女孩毫無徵兆地提出分手。
不由男主挽留,這場如夢一般開始的戀情,也如夢一般草草收場。
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男主拚命找出原因,卻發現,下次再見面時,女孩手上已多了一個婚戒。
新郎是誰?他不知道。
反正,不是自己。
2
如果僅看故事本身,可能會為男主不平。
以至於電影上映多年後,仍有不少影迷在網站上留言:無法原諒女孩的所作所為。
男主的扮演者看見了這些留言,卻回應:
「那你還是再看一遍吧。錯的是男方。」
「他太自我中心了,他不會傾聽,他很自私。」
沒錯,這部電影從始至終,都是以男主的視角展開的。
女孩在這份感情中付出了什麼,她有什麼苦衷?
無從得知。
影片里,男主失戀後拉著其他人傾訴,對方先問了一個問題:
「她從沒騙過你吧?她利用過你嗎?她事先講沒講過她不想交男朋友?」
女孩說過,而且一開始就講得很清楚——父母失敗的婚姻,讓她對感情失去信心。
為什麼之後又主動接近男主?
無論如何都繞不過一個因素——喜歡。
重看這段感情,會發現每一次關係的進展,都是由女孩推動的。
相遇第4天,女孩在電梯主動搭訕,男主戴著耳機,態度冷淡;
相遇第22天,朋友替男主向女孩表白,女孩試探性地問他,他一再否認;
嘴上愛得要死要活的男主,一到關鍵時刻,就畏畏縮縮。
反而是女孩,明明對感情心存恐懼,卻往前走了一步,又一步。
後來,兩人為什麼分手?
一些細節,可見端倪。
那天,兩人一起看電影,女孩被熒幕上的情侶感動得熱淚盈眶,男主卻只是奇怪。
她怎麼會哭?
一個不相信愛情的人,為什麼會被其他愛情感動?
男主不知道,也懶得細想。
又一次,在酒館約會,女孩拒絕了一個陌生人的搭訕。
那人吃了閉門羹後,不屑地瞥了一眼女孩身邊的人:「這人就是你男友?」
男主聽到這話,立刻站了起來,一拳頭打了過去……
此時,坐在旁邊的女孩既尷尬又失望。
失望於他幼稚的心性。
男主可以為無關緊要的小事怒髮衝冠,卻聽不見身邊人的聲音。
女孩也曾傾訴過自己的心事。
一天清晨,她主動談起昨晚的噩夢,那關聯著她內心深處的恐懼。
男主聽到了,卻只是沾沾自喜:「哈,她從沒告訴過別人。」
在男主看來,自己是不斷付出的那一方。
對女孩來說,她何嘗不是走得最累的那個。
影片結尾,女孩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原來我對你,從來就沒有信心。」
她不是不想戀愛,只是在等一個人,把她從對愛情的恐懼中拉出來。
終究,這個人,不是男主。
3
一個披著愛情外衣的成長故事
每次看完《和莎莫的500天》,都會忍不住嘆氣。
本來,兩人都有無數次的機會,把這份愛情往回拉一點點。
如果那次爭吵後,有一個人敢坦承愛意;
如果女孩為發脾氣而道歉時,能把自己的不安感全盤托出;
如果兩人分手的時候,男主堅持要做她的男朋友;
可惜,沒有如果。
比利時作家埃絲特·佩瑞爾在《親密陷阱》中寫道:
「親密主要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它涉及自我揭露,還有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分享我們最個人和私人的東西——我們的感受。」
把這段感情掰開揉碎,會發現它缺少一個關鍵環節:深度交流。
影片里,兩人都不乏委屈不甘的時刻。
他們卻不約而同地把這份委屈掩埋,轉化為憤怒、冷暴力,施加給對方。
一個「愛而不得」,一個「忍無可忍」。
真正的問題,被他們藏在沒有說出口的話里。
詹青雲曾說,沒有任何一種情緒是不應該的。
那些不安,本都是正常的情緒。
硬生生將其積壓,等有一天失望攢夠,才會真的變成噩夢。
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中,霍思燕公開誇獎自己的丈夫。
她的性子比較直,一有什麼不高興,就會馬上說出來。
難得的是,每次說完,丈夫都會立即回應。
一個敢於訴說,一個耐心去聽。
方式雖有些粗暴,卻有效地促進了感情的正向循環。
還記得電影片頭所說:
「這是一個男孩遇見一個女孩的故事,但不是一個愛情故事。」
的確,這個故事無關愛情本身。
畢竟,決定兩人走向的,是主角自己。
影片最後,男主決定振作起來,應聘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於面試區等待時,他遇見了另外一個女孩。
一樣的漂亮有趣,一樣不乏共同話題。
輪到他面試時,他本想習慣性地揮手走開。
走到一半,卻停住。
「面試結束後,有時間喝杯咖啡嗎?」
男主終於學會了主動。
這也揭示了影片的真正主題——成長。
每個人都難免有一段痛徹心扉的過往。
不同的是,有人沉淪於回憶,將痛苦無限拉長。
有人則捕捉到了上一段感情中缺失的東西。
「回憶本身,並不值得緬懷。」
說到底,世界上哪有什麼命中注定,真命天女。
遇到TA們的關鍵,是先遇到更好的自己。
告別過去,做好現在。
這大概就是影片,想要告訴我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