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第四代本田飛度 一款讓大叔都愛不釋手的「大玩具」

2020-09-15     超級宇論

十幾年前,記得試駕第二代國產本田飛度的時候,那種玩具式的精緻就讓人愛不釋手,十幾年過去了,第四代本田飛度已經來臨,並且帶來了兩種外觀的設計風潮,這種精緻「玩具」感受絲毫沒有受到時間的衝擊,反而愈加強烈。

8月26日,第四代本田飛度在國內上市,官方發布售價為8.18萬元-10.88萬元。共推出6款車型,使用兩種風格的外觀設計,分別為運動風格的潮跑Pro(SPORT)系列和跨界風格的潮越Max(CROSSTAR)系列。

從外觀上看,第四代飛度的潮越Max(CROSSTAR)車型作為全系頂配車型,增加了車頂行李架和防擦材質包圍。前臉的風格與潮跑Pro(SPORT)系列有細微的差別,顯得更跨界。整車比潮跑Pro版本高了三厘米,而別具一格的魔術座椅也是潮越Max(CROSSTAR)系列的專屬。

本田第四代飛度(參數|圖片)潮跑Pro(SPORT)系列則顯得更可愛一些,潮跑Pro車身尺寸為4109x1694x1537毫米,潮越Max系列的車身尺寸略有差別,長寬高分別為4090x1725x1567毫米,軸距均為2530毫米。

潮跑Pro系列頂配車型和潮越Max系列兩款車型為16英寸輪圈,潮跑Pro系列其他三款車型均為15英寸輪圈。除了入門級潮啟版和次低配潮享版,全系其餘四款車型均可選雙色車身。

內飾方面這兩個型號也有比較大的不同,潮跑系列相對比較簡單,尤其是即便高配車也沒有中控大屏,也許是想讓車主安心駕駛,別無旁騖的意思。

潮越版本的飛度則配置了現在多數車都有的中控螢幕,沒錯,這樣看起來確實舒服多了。

還有一個令人感覺意外的地方,就是第四代飛度的駕駛席面板,如果不打開任何效果,你會感覺這車的駕駛席面板怎麼這麼LOW,除了左右顯示溫度和汽油之外,螢幕上只有數字化的速度信息,除此以外再無任何其他的了。

但其實,飛度的這個駕駛席面板也是可調的,如果你喜歡豐富的車輛信息設置,可以對顯示方式進行調整,如果你只關注駕駛,那麼車輛速度可以在螢幕上進行唯一的顯示。

車內部沒有太多可說的,空間魔術師的稱號不是白來的,第四代飛度依然延續了之前大空間的設計風格,前後排空間都很充裕。

當然,坐在車內A柱的變化也是亮點。雙A柱也會出現在法系車上,但是本田工程師在第四代飛度上做了一些更細緻的工作,比如將後A柱的直徑縮減至55mm,視線阻擋更小。雙A柱設計配合完全平整設計的前IP台——這甚至是最早本田開發初代雅閣(參數|圖片)的理念——可以帶來全景式的駕駛視野,這是駕駛安心感最本質的來源。

當然,也並非都是滿意,筆者和同行的女司機認為,在主駕和副駕之間應該有一個置物箱,雖然飛度的車寬並不大,但無論多大中間的置物箱會讓駕駛者的感受更好,右手不必懸著。

還有就是主副駕中間的位置有點雜亂,還是應該講此處的空間進行更好的利用。

第四代飛度依舊搭載1.5L地球夢發動機,匹配CVT自動變速器,最大功率96千瓦,最大扭矩155牛米,動力參數依舊在同級車型中保持優勢。第四代飛度動力參數未變,動力總成配置未變,變化則在調校上。

其油門初段設置依舊靈敏,優化變速器對於油門的響應之後,動力來得更直接,整體輸出更顯激進。另外,無論是在高低轉速區間下,第四代飛度動力的輸出變得更加線性,駕駛的平順性有了明顯提高。

舒適性方面,除了廠家談及的隔音升級感受不那麼明顯之外,懸架系統的重新優化調校後,第四代飛度減震對於路面細小顛簸處理更妥當,車內振動以及噪聲明顯下降,舒適性提升不少。

還有魔術座椅,這次廣本選擇在Crosstar車型上全系搭載魔術座椅,既可以4/6分割全平放倒,也能夠將座椅豎直摺疊,帶來充裕的縱向空間——似乎本田設計師對「運送綠植」很有執念,在凌派(參數|圖片)銳·混動上也很強調垂直空間的利用率。

當然,談到整個駕駛感受,讓人感覺最意外的是第四代本田飛度不像之前的第三代那樣暴躁了,相比於第三代飛度GK5過於強調運動、性能的「附加價值」,第四代飛度文弱了不少,讓筆者這樣的大叔都愛不釋手(本人不喜歡開快車)。

總之,試駕的時間不長,但對於這款「大玩具」似乎有了更新的了解,初級家庭使用,年輕化的性格,加上本田自有的品牌,這一代本田飛度依然可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USuj3QBLq-Ct6CZD2P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