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書接上文,一份Holter報告是怎麼產生的呢?
記錄器記錄完畢後把心電圖數據傳到計算機中,經過回放和分析,才得到最終報告。
共分三步
1 分析
2 回顧和編輯
包括各種統計結果(記錄總時間,心搏總數,最大、最小心率、停搏事件和發生時間、室上性和室性事件統計)、心率趨勢圖、直方圖、表格和某些特殊心電事件的心電圖記錄。
3 書寫報告
書寫報告的先後順序為:心律類別;各種阻滯和停搏;早搏和逸搏(由高位向下排列);ST-T改變,其他補充(如異常緩慢的心率<40bpm,ST改變的形態,超過2s停搏,快速心律失常持續時間)。
DDDDeng!
華麗麗的holter報告誕生了!
這其實是一個很耗費精力且枯燥的工作,向心電圖室的老師致敬!
了解了報告產出的過程,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holter報告的簡單解讀。但在正式開始前,首先要強調一點:
任何輔助檢查如果脫離臨床都是毫無意義。
OK,現在我們開始讀報告。
Part A. 心律
常規心電圖中竇性心動過緩(<60bpm)的定義顯然不能用於AECG。正常人睡眠中的心率為40-60bpm。竇性停搏>2s多為異常。
而涉及到植入起搏器指征的幾個重要的數字包括:
清醒狀態心率<40bpm,竇性停搏≥3s,房顫長間歇≥5s ,二度二型及其以上的房室阻滯。
(這裡要特別注意,對於一個陣發性房顫的holter,一定要去看圖,來鑑別長間歇是出現在房顫中還是在竇性心律中,植入指征是不一樣的)
還是那句話,要結合臨床。
如果緩慢型心律失常與患者的症狀相關性越強,植入起搏器的證據等級越高。 對於快速型心律失常,無論房顫、房撲、室上速(AVRT,AVNRT,JT),室速等,一般都是病理性的,在核實心電圖無誤後,都需要進一步的評估和治療。
Part B. 早搏
早搏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了。 2/3健康成人可記錄到房性早搏,1/3健康成人可記錄到室性早搏。
房早<100次/24h或室早<1000次/24h通常沒有病理意義,報告中會寫「偶見」。如果早搏已經引起臨床症狀,就需要提高警惕,進一步檢查超聲心動圖,明確心臟結構和功能是否正常。
房性早搏一般無症狀,有症狀的房早在排除藥物、飲食(酒精、咖啡因)、應激、低氧的情況下可以治療,治療包括藥物(β受體阻滯劑)和射頻消融。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單源和多源房速。
室性早搏的治療指征為室早次數超過10000次/24h,伴有相關的症狀或心功能異常。治療同樣包括藥物(β受體阻滯劑,CCB,抗心律失常藥物)和射頻消融。
另外一個比較特殊的早搏是交界性早搏,發生率遠低於房早,研究也很少。只提一點,如果交接性早搏影響希氏束傳導從而導致房室阻滯或束支阻滯,這個時候是需要處理的。
(上圖)交界性早搏有以下特點:
1.P波在QRS波前後不遠處(一般在R波前0.12s到R波後0.20s之間,類似經典的AVNRT);
2.其後出現完全代償間期;
3.QRS波形態與正常QRS波稍有不同。
我又囉嗦了,一定要結合患者臨床。
很多心肺疾病的症狀都很類似,不能因為有早搏就把所有症狀都歸結於此,考慮到症狀背後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Part C. 其他
對於心率變異性、QT間期離散度等,雖然有研究發現這些指標在老年人和心肌梗死患者中明顯降低,但對於預測的價值有待於研究,目前尚無國際公認的正常值。
協和醫院的holter分析儀器常規都是會分析這些數據的,但並非全部列印出來,如果你非常希望看到這些指標可以聯繫心電圖室。
參考文獻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內科 常龍 醫師
審閱: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 程中偉 副主任醫師
編輯:快樂檸檬 六月雪葉
質控:小二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