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河北綜合廣播」可快速關注
百集大型系列報道
《行走長城》
第五十四篇
《馬營城畔楊家將》
北宋「楊家將」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在張家口赤城縣附近,一位楊家將的後人楊洪家族戍守長城的傳說也流傳了幾百年。
由赤城向南八公里有一座山,青松翠柏鬱鬱蒼蒼。這座山就是寨頂山,寨頂山對面有一座嶺叫鳳凰嶺。白河水從兩山之間涓涓流淌。翠山秀水之間,有一片肅穆莊嚴的古墓,當地人稱楊家墳。這裡埋葬著明代宿將楊洪兄弟及其生母施氏等人的靈柩。
記者採訪李沐心 宋肖肖 攝
楊洪出身於將門世家,其遠祖是北宋名將楊業,世代多為朝廷倚重的戰將,被稱為瀛西楊家將,張家口赤城縣博物館館長李沐心:
他在赤城守邊一共守了四十多年,為什麼稱他為瀛西楊家將,楊洪的父親楊景祖籍是天津武清一帶,過去叫瀛西,但是從他們的族譜上可見,這個楊洪就是我們所說的宋代楊家將的後裔,在歷史上是一脈忠誠。
記者採訪孫登海 宋肖肖 攝
通往馬營的道路 宋肖肖 攝
張家口赤城縣古文化觀賞館館長孫登海對當地軍堡歷史研究多年,他介紹說,馬營城就是由楊洪修建的。據《赤城縣誌》記載:馬營城築於明宣德七年,堡城周長六里五十步,高三丈五尺:
由楊洪負責建的,明初叫西貓兒峪,宣德七年建城以後,這個地方就是給明軍養軍馬的,因為這個地方有500百多頃的草場資源,草場比較豐富,給明朝養馬比較有名氣,所以叫馬營。
此時楊洪在塞外永寧、赤城、獨石一帶徵戰、駐守已有二十多年,對當地的地形、地貌,防禦形勢十分熟悉,朝廷對其戰績多有奏聞,就命楊洪在這裡築城並駐守。
馬營城堡遺留下的城牆 宋肖肖 攝
在楊洪一生七十多年的戎馬生涯中,在赤城、馬營、獨石、宣化、懷來一帶徵戰、鎮守、屯墾、開拓就有整整四十多個春秋,赤城一帶的山水草木,城堡烽台,無不留有他的足跡。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名武將,戍邊期間,楊洪重文興學,先後創建了開平衛學,雲州、馬營社學,使當地百姓和戍邊將士學習文化。
馬營城堡遺留下的城牆 宋肖肖 攝
馬營城堡遺留下的城牆 宋肖肖 攝
楊洪還在當地修建了許多廟宇,馬營的寺廟眾多,被譽為塞外「廟都」,當地還有一段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據傳,楊洪屢建戰功,引起朝中一個奸臣的不滿,假傳聖旨,說英宗皇帝要巡幸馬營,命楊洪速建行宮。楊洪領旨後不敢怠慢,晝夜施工修築宮殿、樓台。快竣工時,奸臣於金殿奏本,誣告楊洪蓄意謀反。英宗皇帝信以為真即派人查問此事。消息傳到馬營,急壞了正在督工建造的楊洪。情急之下有人獻計,速將宮殿略加改造為寺廟,並用蕎面捏造神像即刻彩繪。楊洪採納此言,這才免遭劫難。欽差走後,城中獵狗聞到蕎面香味,紛紛跑來啃食,由此留下了這樣一句歇後語「馬營的佛爺——狗吃了」。由此傳說也可以想見當時朝廷對邊關守將頗多猜忌。
殘存的馬營城牆西南角 明曉東 提供
殘存的馬營北城牆 明曉東 提供
自永樂初至正統末年,楊洪守邊四十餘年,並以敢戰、善戰聲震南北,草原上的對手都十分懼怕他,稱其為「楊王」。但是一件歷史有名的事件,土木堡之變中,楊洪的表現引起了後世的爭議,正統十三年秋,楊洪受命掛鎮朔將軍印鎮守宣府,赤城縣博物館館長李沐心:
楊洪在宣府做總兵官的時候,正好發生了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當時蒙古人押著英宗皇帝,想通過英宗皇帝做這個敲門磚,詐開宣府城門,但是楊洪跟守城的兵說了沒有皇帝的手令誰來也不開,瓦剌兵一看肯定進不了宣府城,帶著英宗回到了草原漠北。
馬營城堡 明曉東 提供
當時楊洪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在土木堡之變前,在宣府鎮轄下,守備馬營的正是楊洪之子楊俊,赤城縣古文化觀賞館館長孫登海:
守不住,抵抗不住,楊俊早早的就帶上妻兒家眷棄城而逃了,他一走,赤城的守備,懷來的守備,延慶的守備都逃向了京城了,就把宣府北路八城丟了沒人管了。
馬營界牆長城 明曉東 提供
楊俊棄馬營不戰而逃,使整個宣府上北路全部丟失,宣府以東的居庸關外已無防禦,但八城淪陷消息,並沒有及時送到英宗手中,這不能不說與楊洪有關,楊洪或者想收回失地後再上報朝廷,史無定論,但造成的結果改變了歷史。
孫登海:英宗御駕親征走到宣府,居庸關以西、宣府以東,沒有一座城屬於明朝都被瓦剌5萬大軍占領了,所以說英宗返回的時候,無論走哪條路,失敗基礎已經打定了。
馬營西長城 明曉東 提供
縱觀楊洪一生,鎮守邊疆四十餘年,威震邊關,被譽為第一良將。在國難當頭的歷史關頭,以社稷為重沒有開門迎納被俘的皇帝,卻也因兒子棄城而逃受到人們的質疑,這就是縈繞在長城上的歷史,留待後人評判。
記者 | 王智博 馬艷婷 宋肖肖 張家口台安永越
編輯 | 李璐
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