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再快!決不讓一粒種子掉隊

2020-04-20     河北綜合廣播

復工復產進行時《新冀商傳奇》專訪河北巡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溫君

搶時間!24小時三班倒 供應良種保春播

主持人王歡:突然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春天,也讓迫在眉睫的春耕備播工作更加艱難。巡天農業作為國內雜糧種業領軍企業,目前復工情況如何?

溫君:2月份我們就初步的恢復了生產,但是進入三月份之後春耕備播任務越來越重,必須把老百姓需要的良種送到他們手中。得到復工批准後,我們恢復了員工全員上崗。

溫君:由復工初期的每天7個半小時生產1000袋種子的產量,增加到每天24小時加班加點生產40000袋產量,可供6萬畝地種子的使用。截止到3月31日,穀子加工中心加工谷種235.6噸,玉米加工中心加工玉米種子700噸;發貨谷種236噸,玉米種子972噸。

穀子加工中心加工張雜谷小包裝

溫君:最近一段時間,國內疫情防控態勢的逐漸利好,各地疫情防控等級下調,公司營銷人員也開始陸續進村下鄉,了解種子銷售情況,開展種植技術培訓並輔助經銷商進行鋪貨調貨等工作,積極推進負責區域的春耕備播工作。目前,已經有95%的種子到達了銷售渠道,其中80%到了農民手中。

張雜谷正在調運裝車

溫君:即使在疫情期間,我們也沒有停止與農戶之間的聯繫。2月3日,我們全體員工就開始了線上復工,做公眾號、微信、美篇、快手、抖音,通過各種新媒體形式向廣大合作夥伴和種植戶宣傳產品、開展農業技術服務、解答種植技術難點,直接帶動訂單銷售上萬袋。

溫君:疫情發生後,巡天農業第一時間向張家口市慈善義工聯合會、宣化區紅十字會累計捐款20萬元,用於購買疫情防控所需物資。同時成立了「新冠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迄今為止,所有公司員工及家屬親人無一例感染、疑似或被隔離。

種下金種子,農民捧上「金飯碗」

主持人王歡:我們知道,在去年旱災、蟲災的特殊情況下,張雜谷極強的抗旱、抗病能力經受住了自然界的考驗,這也是張雜谷得到很多農民喜愛的原因。巡天農業在推廣種植、產業扶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

溫君:「張雜谷」這個品種可以機種、機收,全程實現機械化,而且種植簡單、省工省力,很適合在乾旱地區種植,每畝投入僅400元左右,收益達到近2000元,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優選作物。

溫君:2007年,我們和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簽訂了合作推廣協議,共同開發張雜谷系列品種。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先後在全國17個地區建立了2000多家「張雜谷」銷售服務網點,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000萬畝,為國家增產糧食20億公斤,節約用水40億立方。同時,在非洲烏干達等十多個國家成功示範種植,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極大關注。

雜交穀子在非洲種植成功,當地政府官員和農業專家大加讚賞

溫君:近年來,張雜谷科研團隊又通過不斷科研攻關,使張雜谷種植更簡單、米質更優、產量更高,為張雜谷機械化、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溫君:在2018年,我們開始通過張雜谷產業扶貧帶動貧困戶增收,施行了「五送一保」扶貧方式:免費送種子、送化肥、送農藥、送除草劑、送小型農機具,並且全部保底回收。種植張雜谷一般每畝比玉米多收1000元以上,多的能夠比玉米多收1500元。

溫君:2018到2019年兩年的時間裡,我們公司共為7個貧困村免費提供張雜谷6295袋,農資75萬餘元,種植面積9442畝,實現收入1737.4萬元,為3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實現了真正的經濟效益。

農戶簽訂「張雜谷」托底回收合同

溫君:最近我們又為張家口宣化區的農民推出了「種穀子送保險」服務,巡天農業掏5塊錢,農戶掏5塊錢,政府出10塊錢,為每畝地上了500元的保險。無論出現什麼樣的災害出現減產,老百姓都能收回每畝500元的成本。

強強聯姻 助推創新能力

主持人王歡:我們知道,巡天農業成立於1999年,是河北省第一家民營種子企業。發展至今,您認為對於企業至關重要的是什麼呢?

溫君:成立之初,雖然只是一家小型的民營企業,但我們就意識到科技含量的重要性,於是我們和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張家口農科院等機構合作,逐漸發展成為從最初代繁玉米種子到自主研發生產,並成為農業部雜交玉米育繁推一體化企業。

巡天農業研發團隊

溫君:我們成立了「巡天作物品種研究院」,下設雜交玉米、雜交穀子、雜交水稻和小麥四個研究所,在國家玉米和水稻主產區分別建立了新品種試驗站和測試點,2016年與北京華奧農科玉育種開發有限公司聯合開發最新國審玉米新品種「農大372」,也達到了世界水平。

溫君:2017年,我們加入了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有限公司,成為「隆平高科」旗下的子公司,增強了公司在雜交穀子產業的多層次創新和市場推廣能力。

溫君:同時我們也加強了全產業鏈構建,圍繞農牧業循環經濟領域,打造以農業生態園區、生態養殖場、糧食生產基地、冬奧會綠色有機食品供應基地為核心的高附加值農牧產業鏈。未來我們也會通過創新服務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做大做強「張雜谷」產業,平衡發展其他產業,為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食品安全做出積極貢獻。

張雜谷下游轉化

記者 | 王佳鈺,通訊員 周海英

編輯 | 倩倩

河北綜合廣播

等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PmjmXEBiuFnsJQVaV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