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在物理學的地位那麼高,為何沒有出現在教科書中?

2020-04-03     科學書屋

楊振寧老先生是上世紀後期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理論物理學領域有開創性的成果,但是因其理論比較高深,所以九年義務教科書上沒有任何提及,即便是大學物理系的教科書也少有提及,如果你繼續在物理學領域耕耘,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階段才算正式接觸楊振寧的理論。


因為歷史和個人的原因,楊振寧在一部分國人心中的名聲並不好,無論這是偏見還是存在其他原因,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的貢獻是無法磨滅的。


大家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是因為提出宇稱不守恆,從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了楊-米爾斯理論,米爾斯是楊振寧的學生,他曾多次強調該理論主要是他老師的貢獻,自己只不過是掛個名而已。


楊-米爾斯理論是現代規範場理論的基礎,奠定了上世紀後期至今的理論物理學發展方向,他提出的楊-米爾斯方程更是堪稱人類思想的結晶,相當於萬有引力公式在天文學中的重要地位。


楊振寧研究的領域非常艱深,很多光聽名字就夠吃一壺了,比如:

電弱相互作用

標準模型的群結構

規範場與不規範場

對稱性的自發破缺

希格斯機制

……

即便他獲得諾獎的宇稱不守恆,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都無法真正理解「宇稱」的概念,所以楊振寧的理論根本無法在基礎教育中普及,甚至連了解的機會都沒有。


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的地位很高,當今世界中在世物理學家中的NO.1,下面這張照片非常出名,這是1927年10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索爾維物理研究所召開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


照片中彙集了當時世界上的物理學大牛,居里夫人、波爾、洛倫茲、泡利、海森堡、狄拉克等等都只能靠「邊」站,愛因斯坦站C位,此時楊振寧才五歲。


我們再來看1911年的第一屆索爾維會議,此時愛因斯坦以狹義相對論有了名聲,但是也只能站邊上(後排右二),此時站C位的是洛倫茲(前排左四),還有1913年的第二屆索爾維會議也差不多,愛因斯坦站後排。


截至目前為止,索爾維會議一共召開了18次,最近一次是1982年召開的,可能是影響力大不如從前,所以這個會議沒有傳承下來。


現今物理學的中心已經轉移到美國,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是「國際物理會議」,我們來看一張國際物理會議的合影:


沒錯,站C位的正是楊振寧楊老先生,可見楊振寧在物理學中的地位之高,而站他身邊的也不乏物理學大佬,比如1969年諾獎獲得者默里·蓋爾曼,他可是號稱夸克之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wwmQ3EBfwtFQPkdh5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