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門下小女人"說的是女主徐慧真。她的性格一點也不小女人,但起初她眾叛親離,說是被命運捉弄的"小女人"也不為過。
頭兩集,她就接連攤上人生大事。
一九五五年冬,在一個飄著鵝毛大雪的深夜裡,一個孕婦即將臨產。
她挺著肚子獨自走到街上,想要攔下一輛人力三輪車去醫院,兩毛的不坐還非得講到一毛五。
終於等來個好心的車夫,載她去了醫院。醫生已是滿臉驚嚇:再不來就遲啦!
那邊她在醫院待產,這邊交代了:不愛她的丈夫。而徐慧真也乾脆,日子過不下去那就離唄,誰怕誰。
她公公還是因為眼看著過繼來的兒子「造反」,氣病去世了。
從生娃、離婚到喪父,一環扣一環的節奏比起注水劇高明太多,同時也讓觀眾初步見識到徐慧真這個小女人的厲害。
看似命苦,但她那份難得的「爽快」和「利落」是真帶感。
而這種作風,在後續劇情中發揮得也是極妙。
公公去世,她接過了小酒館。
首先的一件事就是「誠信經營」,告訴大家自己絕不會往酒里摻水。
這絕不僅僅只是「誠信」二字,同樣也是體現經營者智慧的長遠目光。
除了誠信經營之外,做生意還有另一個很硬核的要求:與人為善。
笑臉相迎八方客,她對待每一個人都真誠而熱情。
誠信和善良,不僅是做生意的要求,更是做人的要求。
也正是因為做到了這兩點,她才能贏得那麼多人的喜愛和尊重,在後來做生意失敗的時候,能夠獲得別人的幫助。
都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徐慧真年輕漂亮又能幹,很快就上演了一出「小寡婦選夫」。
在小酒館來來往往的客人里,就不乏對她有意思的人。
幾個鏡頭帶過,眼神、臉色等細節就看得出他們在暗暗較勁。
至於誰是真愛她,誰在瞎惦記,一「試」便知。
街道幹部範金有,這邊對她示好,雖吃了閉門羹,賊心還未死。
可那邊聽說絲綢店老闆娘陳雪茹(田海蓉 飾)也離了婚,立刻更換目標。
徐慧真去民政局扯離婚證,喊了他去純幫忙架勢。
結果,半道上被陳雪茹攔下,一身新衣服就給收買了......不靠譜。
而讓女主心動的是小學老師徐和生,她在小酒館辦起了識字班,請他來給街坊鄰居上課。
既響應了掃盲號召,又給自己製造「接近」人家的機會。
結果,這位文化人同樣不夠爭氣。看著斯斯文文、知書達理,卻十足小心眼兒、不容人。
只一件「小事」,就讓徐慧真斷了念想。
麻煩了,怎麼這一個個的要麼貪圖錢財,要麼徒有其表......
難道她下半生要沒著落了?
男主角早已上線,就是剛開始載她去醫院的三輪車夫蔡全無。
而車夫只是他的兼職之一,他主要在糧站扛大米,人稱「窩脖兒」。
自打雨天救下女主,就因心裡敬她為人處世、憐她孤兒寡母,一直給她打工、幫忙做事。
拉酒進貨、拾掇酒館,凡事一句「聽您吩咐」:
對那些沒事就找藉口想往小酒館後院兒跑的,統統攔住:
有人背後說徐慧真閒話,老好人不當了也要懟回去:
徐慧真忙起來忘了孩子,他也照顧得妥妥噹噹:
還有平時低調不起眼,遇到大事則靠譜有擔當......
這叫什麼?真·護花使者·忠犬型伴侶!靠譜。
但是,他因身份懸殊又從不奢望。
人家喝酒落座,他就抓把花生米兒端著小酒窩牆角,在旁邊這麼靜靜地看著、守著......
好在,徐慧真主動痛快地捅破窗戶紙,讓我的cp鎖死了。
無論何時,她總是會理清思緒,和人講道理。
而她如此明事理的根本是什麼呢?
是她始終熱愛學習,願意敞開懷抱接受一切新鮮事物。
每天看《人民日報》,是她多年來雷打不動的習慣,哪怕當年文革中被造反派關起來的時候也不曾改變。
所以她總能比別人更早洞悉政策風向、及時做出反應。
比如看到中央要掃盲,她就辦掃盲班,看到人口老齡化,就想到養老院。
做旅遊公司的小夏說要搞農家樂,她認真地聽取這個新事物。
聽說國強會說英語,就讓他說一段聽聽。
幾個女婿都是學高科技的,她也敢於放手讓他們去發展高科技的業務。
她是真正貫徹了「活到老學到老」這一點。
因而能夠永遠清醒地站在潮流前端。
當女兒們都已經能獨當一面時,她又能急流勇退,毫不留戀手中的權力,早早放手,去享受人生。
這樣的一生,失去過也得到過,什麼都經歷過。
靠自己的努力走上人生巔峰,最終笑傲江湖,多麼令人羨慕啊。
徐慧真是一個大女人,她的眼光是向外的,看的是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