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有話:
學生時代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事:
不管這會兒想不想寫作業,父母一旦說出那句:「這都幾點了?趕緊寫作業去!」,我一定瞬間就不想寫作業了。
本來覺得天有點冷,準備加條秋褲的時候,奶奶說句:「你們這些年輕人啊就是不注意身體,以後老了得了風濕你們就悔不當初了!」
這時不管外面多冷,我都會說一句「我不冷!」然後不穿秋褲瀟洒出門。
什麼是「逆反」?小編覺得簡單粗暴的解釋就是:你不讓我做的我偏要做,你讓我做的我偏不做!
「逆反」是青春期最常見的心理。如何控制逆反心理,表面「拒絕」,內心「接受」呢?今天的這篇文章,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簡單來說,我們的逆反原因可歸為以下幾類:
NO.1「這個不准做!」帶來的逆反
「這個不准做!」
對於人類而言,這句話潛台詞難道不就是:「這個你一定得試試!」嗎?
「潘多拉魔盒」故事,大家都聽過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潘多拉還是宙斯創造的第一個人類女人,其主要目的,就是報復人類。古希臘語中,潘是所有的意思,多拉則是禮物。
宙斯在爭奪神界時,得到了普羅米修斯及其弟伊皮米修斯的幫助,而登上寶座。潘多拉被創造之後,就在宙斯的安排下,送給了伊皮米修斯。在舉行婚禮時,宙斯命令眾神各將一份禮物放在一個盒子裡,送給潘多拉當禮物。而眾神的禮物是好是壞就不得而知了。
從結婚以後,潘多拉就不斷地想打開眾神送的小盒子,而伊皮米修斯卻要時時刻刻的提防她的好奇心,因為他知道盒子裡的禮物未必都是好的。
終於有一天,潘多拉的好奇心戰勝了一切。她等伊皮米修斯出門後,打開了盒子,結果一團煙沖了出來,將一切禮物全都釋放,這裡面包含了幸福、瘟疫、憂傷、友情、災禍、愛情等等,在潘多拉打開箱子以前,人類沒有任何災禍,生活寧靜,因為所有的病毒惡疾都被關在箱中,人類才能免受折磨。
潘多拉害怕極了,慌亂中,潘多拉及時地蓋住大箱子,但一切都已經太遲,盒子內只剩下了「希望」。因此,即使人類不斷地受苦、被生活折磨,但是心中總是留有最難能可貴的希望。
越是禁止的東西,越能引起我們的好奇心!
如果沒有能讓我們所接受的充足理由,禁止本身就會引起一系列假設、推測,讓我們產生想要探究、違背禁止的條件反射。這在心理學上,也被稱為「禁果逆反」。
NO.2「嘮叨」帶來的逆反
一次,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刺激強度過大、時間過長,或機械、無間隔地進行重複,就會引起一種逆向態度。在過多的刺激和強調後,往往會引起極其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這種情況,學名叫做「超限逆反」。
NO.3「講道理」帶來的逆反
在這個年代,「講道理」擔當的知乎都已經淪落成「在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足以說明我們真的聽膩了道理。
相傳某知乎最強答主,依靠一邊回答,一邊編故事,已經擁有100多種傳奇人生!
''實名反對最高票!''如今幾乎變成了知乎的答案鐵律,無論一樓的人說了啥,在二樓眼裡永遠是你說的都不對,我說的才對。
跟幾年前相比,知乎現在充斥了太多偽知識分子、網絡寫手以及水軍。18線網絡寫手胡亂編造自己的離奇經歷,依然可以獲得高票贊同和感謝。而那些真正小眾而又專業的知識見解可能早已石沉大海無人問津。許多人打開知乎不再是為了收穫知識得到見解,而是想看那些天才答主還能編出什麼段子。
足以見得,這是一個不太缺道理的時代。知乎在講道理,公眾號在講道理、電視節目在講道理……道理聽的越多,越難以相信,越容易產生對信息的逆反和抗拒。
長此以往,我們不但不會再接受傳播者傳送的信息,更容易以為傳播者在欺騙他,從而產生「信任逆反」,對信息源採取懷疑、不信任,消極抵制的態度。
NO.4「特殊場合」帶來的逆反
人在特定的時間、場合處於不同的情感狀態,如果引導者不顧所處情境,就會誘發情感障礙,產生逆向、排斥態度。
有時,我們也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到沒人的地方也想給父母、給老師認個錯。
怕就怕,在親戚朋友前被爸媽批評;在全班同學面前被老師批評;在心儀的女生面前被任何人批評。在這樣的環境下被批評了,我們往往賭著一口氣,就是不願道歉。
NO.5刻意的逆反
認為外界對自己進行控制,使自己感到行動自由受到威脅,就可能拒絕本來願意去辦的事,甚至故意去做與要求相反的事。
NO.6「別人家的孩子」帶來的逆反
小時候: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考了100分,你怎麼做不到?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大大方方的,怎麼你見了親戚招呼都不敢打?
中學時: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一直是班長,怎麼你連個課代表都當不上?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鋼琴彈得多好,我給你花這麼多錢報這麼多班真是打了水漂。
上大學:
別人家孩子都利用課餘時間打工,不向家裡要生活費,怎麼你假期都不出去工作?
別人家孩子大學期間考了一堆證書還找到了大公司的實習,你在幹嘛?
此類因外界與自我之間評定差距過大而導致的逆反,也叫評定逆反。
NO.7逆反就逆反了嘛
逆反就逆反了嘛,多大的事兒啊。
人和人的相處真的很難,和家長更難。因為閱歷、性格、喜好等等原因,家長不一定會完全理解我們,出現代溝甚至摩擦再正常不過。只要好好溝通,還是能解決很多問題的。
逆反心理不只存在於青少年,作為一種普遍心理它存在於人的各個年齡階段。很多人明明知道對方是對的,是為了自己好,但就是不聽,或者故意反著來。
逆反沒什麼大不了,需要注意的是別被別人給「反向控制「了。你讓我這麼做,我偏要反著來,那不還是受了別人的影響嗎?其實本質上和沒主見的人沒什麼區別。
總之,逆反不重要
重要的是
別被無意的、刻意的逆反情緒控制
想清楚了
再決定是「逆反」還是「接受」吧!
文章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