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問藥師"平台收到了這樣一例諮詢:一位準媽媽在產檢做B超時查出"胎盤鈣化",看到這個結果,她特別焦慮,是不是之前鈣片吃得太多,才造成了這個結果?
為了解答她的問題,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胎盤鈣化,胎盤鈣化與哪些因素相關。
1、什麼是胎盤鈣化
胎盤的鈣化是指老化,當胎兒趨於成熟,代表胎盤孕育新生命的階段性任務即將結束,因此會像一般器官自然地老化,而這屬於正常現象。
只要胎盤功能正常,就算出現鈣化現象,也不太會影響胎兒,因此准媽媽們看到這個診斷結果也不需要過度擔心;然而,胎盤鈣化的部分會失去功能,也就是鈣化的範圍愈大,胎盤功能愈差。
若發現胎盤鈣化現象,醫生會根據胎兒生長周數、胎心音、胎盤臍帶血流、羊水量、妊娠周數等來綜合觀察,以評估准媽媽的情況後給出適當的處理建議。
B超檢查結果能夠提示胎盤鈣化的程度,妊娠後期胎盤鈣化也是胎兒過期或足月發育的特點。
一般而言,胎盤鈣化並不會導致胎盤功能喪失,或對胎兒的發育與健康產生威脅,所以大部分情況下並不影響繼續妊娠。
但出現第3度鈣化時,如果此時孕婦合併羊水過少或其他病症時,則就表示胎盤功能有所喪失,對胎兒的成長發育產生危害。這時候醫生會根據產婦的具體情況可能會考慮終止妊娠或引產。
2、胎盤鈣化形成的可能原因
雖然"胎盤鈣化"這個詞里有個"鈣"字,但並不是只要補鈣就會造成胎盤鈣化。胎盤鈣化的因素很多,每個孕婦都有可能發生這個情況,而吸煙、高血壓或胎兒過小等因素可能提高胎盤鈣化的風險。
3、胎盤鈣化與補鈣是否有關
從這些風險因素我們看到,補鈣並非胎盤鈣化的直接誘因,那麼補鈣是否也會增加胎盤鈣化的風險呢?如何衡量孕期補鈣的利弊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查閱了相關資料,研究結果表明,藥物補鈣的正常妊娠婦女胎盤鈣化發生率高於非藥物補鈣的正常妊娠婦女, 而非藥物補鈣的不同含鈣飲食妊娠婦女胎盤鈣化率差異無顯著性。儘管有以上小規模的研究闡述過度補鈣可能會造成胎盤提前鈣化,但是其二者是否有直接關係,目前尚無大規模的優質的研究進行進一步闡述。
4、孕期如何合理補鈣
儘管目前補鈣與胎盤鈣化的相關性還有待確證,但為了規避相關風險,孕期補鈣仍然需要科學的進行,切忌盲目跟風。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孕期婦女膳食指南》推薦,孕早期胎兒生長相對緩慢,所需要的能量和營養素不多,備孕期的良好營養貯備可以維持母體和胎兒在這一時期的營養需要,若不能維持孕前平衡膳食,只要保證基本的能量供應即可,不必過分強調平衡膳食,也無需過早增加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的攝入。
從孕18周起胎兒骨骼和牙齒開始鈣化,至分娩時新生兒體內約有30 g鈣沉積,這些鈣主要在孕中和晚期逐漸沉積於胎兒骨骼和牙齒中,孕中期每天需沉積鈣約50 mg,孕晚期每天沉積增至330 mg。
儘管妊娠期間鈣代謝發生適應性變化,孕婦可通過增加鈣的吸收率來適應鈣需要量的增加,但膳食鈣攝入仍需增加200 mg/d,總量達到1000 mg/d。
因此,孕期補鈣是必要的,但是孕期補鈣也不宜過量。妊娠中期可通過食物補充, 並給予一定量的鈣劑強化;妊娠末期卻要慎重使用鈣劑,可通過食物補充鈣,每天奶製品攝入量在500-800ml,其含鈣量已足夠不需要額外補鈣,沒有必要給予鈣劑強化,這樣可以減少孕晚期胎盤鈣化程度。
小結
綜上,我們不能簡單的從字面上理解"胎盤鈣化"就是補鈣過度。一般來說,補鈣和胎盤鈣化沒有直接關係,目前提示過度補鈣可能導致胎盤鈣化的研究中,補鈣量是非常大的。在正常補鈣的情況下,1000~1200 mg/d的鈣是不會造成胎盤鈣化。而醫生給予的補鈣量一般為600mg/d,這個劑量通常不會引起胎盤鈣化,也不存在造成寶寶的骨頭過硬、難生之類的問題。因此,不要將胎盤鈣化簡單的歸結於補鈣過多。
看病找醫生,吃藥問藥師,"問藥師"是由知名藥師冀連梅老師聯合海內外精英藥師組建的藥師團隊,致力於為公眾提供詢證實用的用藥諮詢服務和科普宣傳。
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自己的觀點。
如果您有具體的用藥問題,也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問藥師"上向專業藥師一對一在線諮詢。
原創內容,版權所有,嚴禁抄襲!
(由"問藥師"團隊謝菡藥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