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了,未來影響收入的三大要素

2019-11-06   大朴國學

時間過的真快,我連續寫文章已經快一年了。

這一年,對我而言,就是對自己過往40年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思考。

之所以寫這個題目,算是我這接近一年來,對自己和身邊的朋友現狀和未來的一些思考吧。

為什麼說聚焦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是當下和未來,很多人,不多的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呢?

一、時代變了,社會和經濟運行的方式已經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我們這幾代人,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從農業經濟時代,轉換到工業經濟時代,又突然進入了信息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甚至我們馬上就會進入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我想這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都非常少見,一個時代和一個時代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社會和經濟運行的方式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很多人感慨於人心不古、道德滑坡,其實,如果你仔細去看,世界上基本上每個國家在經歷這樣的階段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也都會出現類似的靈魂拷問。中國文化,其實有著非常強的自省和自我修復的能力,這也是五千年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中斷過,每次經歷挫折後,都會快速復興的重要原因。

我們簡單看一下幾個時代的特徵:

1、農業時代

農業社會,絕大部分人的絕大部分精力都被集中在土地上,集中在種植和收割上,技術的限制,讓人很難離開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交通的不發達,導致一個人可能窮其一生就生活在一個小小村落里。農業時代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自給自足,能夠拿來用於交易的東西少之又少,基本也只僅限於不同類型的食品和農作物。人們生活在一個熟人社會裡,而在這樣一個熟人社會,道德的力量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抵禦風險,中國傳統的大家族制,強調代際之間的信託責任,就成了一種必然選擇。在道德上的高標準、高要求,成為熟人社會的表率,也就是修身齊家,是個體從家族、熟人社會獲取支持、獲得資源的重要途徑。

2、工業時代

工業時代的最大特徵就是大分工,每個人都只需要重複其中一個工序或者一個環節,重複勞動在提升效率上效果極其顯著,所以,工業時代的特徵是一群人組成的團隊或者說企業,共同完成一種商品的生產和交付,每個人都是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或者智力來獲得報酬,再用獲得的報酬購買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務。工業時代最重要的一個特徵之一,就是規模經濟,大規模的生產和精細的分工、大型設備的應用,使得生產效率和單個產品的生產成本得以快速的降低。風起雲湧的創新,絕大多數都圍繞著效率展開。



交通設施的快速發展一是得益於技術進步,二是大規模生產的現實需求,隨之而來的,是人的快速流動,整個社會也由超級穩定的熟人社會變成一個快速變化的陌生人社會。社會的運行需要契約精神,需要法律來作為陌生人之間快速建立信任的保障。

工業時代的教育特徵也非常明顯,目的就是要培養那些可以快速進入大工廠、大企業的擁有特定能力的人才。整個社會也猶如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我們都是其中的一個零件,整個社會要高效運轉,就要求零件必須標準化。受此影響,我們的學科分類、要求的工作能力也越來越細分化、具體化。而很多時候,學習的目的也就成了,讓我們變成其中最精密的零件。

3、信息時代

信息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網際網路的出現,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各種信息日夜不停的隨時高速遠距離傳播。我們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傳統社會,誰先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財富,其實也就掌握了權力,通過信息不對稱,就可以實現絕大部分讓銷售方獲得優勢地位的交易。在工業社會,需要作為專業能力的信息獲取,到信息時代,重要的則是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並能夠支撐自己做出決策的重要信息的能力。前邊重點是獲取,現在,重點是過濾和信息的整合

工業時代的大工廠自動控制、柔性生產等手段的不斷成熟,後續也將通過工業網際網路以及信息網際網路的逐步整合,最終會變成類似於水、電、氣這一類的公共設施。在傳統工業時代,規模經濟,包括一家大工廠的建立所需要的資本,導致了很高的成本壁壘,讓絕大部分人只能成為其中一個零件,產品的生產和交付絕大多數情況下就必然由大工廠和大企業來完成。

而在後工業化時代,很多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創意,利用已經公共化的工業網際網路和信息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來實現個體化的、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的交付。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更純粹化,很多的分工與協作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影響相對削弱,更多的是通過標準和智能來實現。也就是人的個體化特徵會更突出。



二、未來,影響個體收入的主要因素可能是三個:

1、具體的專業能力,大型工廠的公共設施化,同樣依然需要大量的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來維護、升級這些基礎設施。

2、影響力,更加個體化的社會,很多人可以利用公共設施化的工業化能力創造出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品牌,帶有明顯的個人化特徵,這就需要對應的個體擁有超強的影響力來實現。

3、創意能力,創意能力是構成影響力的重要部分,但是又有不同,利用自己的創意,把創意通過工業化能力變成最終產品的交付能力。

這些變化,導致了在未來,產生優勢化個體的決定性因素已經與工業化時代大不相同。

三、產生優勢化個體的決定性因素:

1、人格力量將成為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農業時代,熟人社會裡,每個人的行為規範都會受到小社會的強力約束,宗法制度是維護這個小社會的核心規則;工業時代,人流和信息流嚴重脫節,主要特徵就是信息流跟不上人流,對於中國而言,很多騙子在一個地方騙完可以快速的遷移到另外一個地方,繼續行騙,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很多人還沒適應工業社會的時候,很多人賺了很多錢,這種財富效應快速、劇烈的改變著整個社會結構;而到了網際網路時代,信息流的速度超過人流,人的很多行為都可以被預測,而我們在網際網路上和線下的活動信息,包括我們的行為記錄,都會成為未來「網際網路考古」可以快速發掘的證據,甚至,我們一生的所有信息都會被記錄在案,不可更改,這就將導致人格力量,也就是我們身上那些優秀的品質能夠被賦予更高的權重,也會變成個人最有價值的資產。

2、創意能力的差別,會造成個體之間巨大的差別

工業社會的創意能力,需要大規模工廠來實現,個體鮮有能夠將創意變成產品和服務的能力。而將來,這個門檻將大大降低,其實,我們今天相對於幾十年前,門檻已經大幅度降低了,因為你可以集中於創意,而把生產外包給各種生產企業,甚至包括產品的設計。

3、持續學習的能力

傳統社會,農業社會最為重要的是修身立德,這是根本,工業時代,先學習基本能力,達到基本要求後開始工作,很可能是重複同樣的工作。而到了信息社會,持續學習的能力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隨時都要接觸最新的、千變萬化的各種技術手段、流行方式,持續學習的能力比以往時代都更重要。

4、提升個人影響力的能力

上邊提到的未來影響個體收入的三個要素中,影響力會有數量級加成,比如重要程度放大10倍。個人IP的塑造和傳播本身就是一向稀缺能力,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如何被人發現,持續吸引,都會是重要的能力。

四、聚焦自己的愛好,讓興趣和愛好成為職業,門檻大幅度降低

回到當下,如果問很多人,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自己能夠感到快樂的是什麼?很多人的答案和自己的工作不相干,換個角度來說,很多人根本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工作本身也不是他擅長的領域,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和餬口。

但是,為什麼那麼多的人不敢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能把自己的愛好和工作結合起來呢?

這和上邊的工業時代的教育和社會高效運行的特徵是分不開的。一條產業鏈,被分成了成千上萬個工序,我們很多人就是在一個具體的工序上窮極一生,絕大多數是重複性的勞動,這樣的工作,絕大多數人不會喜歡,這不符合人性。但是,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變成可交付的產品之間,有非常高的門檻,需要巨大的資本投入,而很多人在重複的勞動過程中,被消耗殆盡的不止是自己的體力和精力,還有喜歡和深愛的能力。

同樣,工業化時代,對我們的要求,為了變成一個精密的零件,我們更需要做的是補齊自己的短板,或者說克服我們的很多弱點,來達到相應的要求,用削足適履這個成語,很能說明這個問題。這就導致,我們過度的關注了我們的缺點,而忽視了我們的愛好和強項,更別說去發展我們的愛好和優勢了。久而久之,我們也就失去了對工作的熱情,對愛好的追求,對發揮自己優勢的探索。

而在信息時代,把自己的愛好、優勢、強項轉化成產品和服務的壁壘大大降低,人如果能將自己的絕大部分精力用在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上,用在自己的愛好上,效率和持續積累的效果可能會完全超出我們自己的想像,我們所能取得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

而信息時代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再個性化的需求,也會得到個性化的滿足,讓自己的個性、創意找到對應市場的可能性也大幅度提高。



《黃帝陰符經》上說: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把精力聚焦在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上之後,其實就可以達到三返晝夜的狀態,而不是在迫不得已的狀態下磨洋工,把精力用在磨洋工,少幹活多拿錢上。

如果你對這樣的未來還不確認,可以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用刷手機的時間,仔細思考一下,如果將自己的愛好變成自己的收入來源,把愛好變成工作,把愛好變成實現自己財務自由的主要手段,自己都還需要做哪些準備,做些積累、做些準備,做些嘗試,你可能會越來越容易聚焦和專注於自己的愛好。興趣和志趣是人生最堅定的力量,而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讓興趣和愛好變成我們職業的門檻大大的降低,可能性也空前的提高。

這個時代,反而讓工匠精神可以得以回歸,把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打磨成自己的手藝和創意,一事精緻,足以動人,專注和聚焦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把不擅長的交給更擅長的人來做。

ps:開始寫之後,才感覺到這個題目過大,我把控起來很有難度,但是想了想,還是先寫出來,先發出來,先發布,後完善吧。不成熟之處,請大家多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