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跟不上進度,可能是親子遊戲沒玩好

2019-09-18     慢慢早教

說起親子遊戲,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為家長,我們都會和孩子玩玩親子遊戲,以便增強親子關係。

然而,仔細想想,你是否發現在玩親子遊戲時總會遇到一些狀況,要麼孩子不感興趣,堅持不了多久;要麼遊戲互動不佳,達不到書上的效果。到底是親子遊戲沒有價值,還是我們不會玩親子遊戲?

01

遊戲玩法都按書上來,

為什麼孩子不感興趣?

林林媽很重視對林林的教育,通過各種途徑學了很多親子小遊戲,而且堅持每天和孩子玩。但是,每次玩的時候,林林媽都發現孩子興趣並不大。

這讓媽媽很苦惱,明明是專家編的遊戲,自己也一字不差地按要求玩,為什麼孩子會不感興趣呢?

專家解析:看得出,林林媽很用心。按理說,林林媽有個「遊戲庫」,孩子應該會很愛玩才對,但為什麼林林媽的「遊戲庫」吸引不了孩子呢?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媽媽雖然學了許多遊戲,但遊戲卻是專家的遊戲,未必適合林林。這就涉及到遊戲的兩個問題了。

首先,遊戲的有趣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作為家長的我們,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特點的遊戲,這樣,遊戲才能實現其價值。

比如對於不愛運動的孩子,如果你選擇一些運動型的遊戲,孩子當然不感興趣。同樣地,如果給好動的孩子選擇一些偏靜態的遊戲,相信孩子也會抗拒。

其次,遊戲有趣,需要我們去進行改編與創造,這樣才能「變無趣為有趣」。

一種遊戲,如果你一直按一種方式和孩子玩,他肯定玩不了幾次就厭了。但如果我們能在遊戲中增加一些新的、有難度的東西,孩子則會在挑戰中保持濃厚的興趣,將遊戲進行到底。

比如,孩子們都喜歡玩「老狼老狼幾點了」的遊戲。我們可以在遊戲中增加動作和生活的元素,比如「一點鐘」的時候,讓孩子「打打呼嚕」,兩點鐘的時候,讓孩子「眨眨眼睛」;三點鐘的時候「摸摸屁股」……

這些動作本身就讓孩子特別感興趣,因此,我們也不必擔心孩子對遊戲沒有興趣了。

02

孩子對汽車感興趣,

家長就只陪他玩汽車嗎?

陽陽喜歡玩汽車。每次,媽媽一回到家,陽陽就纏著媽媽陪他玩汽車。看陽陽喜歡玩汽車,媽媽也就順著他的意思,一直陪他玩汽車遊戲。

不過,據老師反映,雖然上中班了,陽陽的心理年齡卻好像還停留在小班,玩玩具、做遊戲的本領也不強。這讓媽媽犯難了,每天都玩親子遊戲,為什麼孩子卻沒進步呢?

專家解析:只玩一種遊戲,不僅限定了孩子的興趣點,也讓孩子無法提升自己的能力。

首先,親子遊戲應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小一點的孩子,適合玩簡單的、互動多的親子遊戲,例如「躲貓貓」、「穿珠珠」。而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就要相應地提高遊戲的難度,多玩一些解決問題、實驗類、探索類的遊戲。

其次,家長應該在觀察與引導的基礎上,擴大孩子的遊戲興趣和關注點。男孩子喜歡玩汽車,但不代表他只能玩汽車。家長可以從購買玩具著手,為孩子購買各種類型的玩具與書籍,擴大孩子的興趣點。

03


聽之任之的親子遊戲,

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琦琦喜歡媽媽陪她玩遊戲。而媽媽只要有空,也會陪著。但是,琦琦怎麼玩,玩得怎麼樣,媽媽很少過問。孩子找她玩,她就配合應付一下,孩子一個人玩得開心,她也樂得清閒。大多數時候,媽媽在一邊玩手機,或者忙自己的事情。

專家解析:案例中的琦琦媽,是一個典型的被動的媽媽,在親子遊戲中形同虛設,對孩子的成長幫助甚少。

有效的親子遊戲中,家長首先是一個觀察者。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在遊戲中孩子最放鬆,也最能表現自己的天性。

當家長成為一個觀察者,就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天性和情緒變化,這樣也就能實現對孩子的真正了解,並就此調整自己的教養行為,為孩子提供更合適的成長環境與幫助。

其次,家長還應該是一個引導者。一個好的親子遊戲,不僅有快樂,還應該有教育意義。

平時在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教育,可以通過遊戲來實現。如好動的孩子,可以通過「木頭人」、「小警察」等遊戲來引導;平時不愛說話的孩子,可以嘗試「詞語接龍」、「你做我猜」。

有效的親子遊戲不僅有助於親子間的感情交流,還能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兒童在親子遊戲中獲得的對待人與物體的態度、方式會潛移默化,使他們成為有能力的學習者、遊戲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cvoRW0BJleJMoPM0El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