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西寧讓老年人幸福養老

2020-04-27   青海日報

開欄的話

2020年的這個春天,在高原依然時風時雪中如期而至。這是高原人在穿越了疫情的冰天雪地、歷經了復工復產的晝夜兼程,迎來的一個希望之春、活力之春,迎來的一個持續向著「一優兩高」航程擊楫前行,衝波逐潮的奮發之春。

從茫茫崑崙到江河源頭,從花紅柳綠的河湟谷地到日顯生機的工礦園區,一行行足跡跋涉而來,矢志追逐「一優兩高」巨筆繪出的絕佳風景;凝心聚力以「一優兩高」戰略的風生水起,書寫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時代華章。自今日起,本報將陸續推出《奮力推進「一優兩高」調研報告》系列報道,從一個個側面折射出全省各地新發展理念之光的鮮活實踐。敬請關注。

老人們在幸福食堂內就餐。

居家養老服務,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服務。西寧市民政局提供

眼下,中國各地逐漸迎來了人口老齡化。作為青藏高原上人口過百萬的城市,西寧同樣面臨著由此帶來的壓力。據相關數據顯示,西寧市60歲以上老齡人口達到38.9萬,占全省老齡人口數量的50%。

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這不僅僅是每個家庭的「家事」,更是一項關乎民生的大事。

從2017年底,西寧市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到2018年底被表彰為第二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優秀示範城市,再到2019年啟動幸福食堂建設,西寧市一年一個腳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高原養老新路徑。

發展城鄉協調的為老服務圈

4月,春的氣息催促著枝頭髮出嫩芽、綻放花朵。因為疫情影響,西寧市眾多的老年之家尚未開放,但早已形成的習慣卻讓老人們脫離了地域的限制,在精神上找到了相互之間的慰藉。

這不,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長寧鎮東村的老年之家門前,魏有章仍舊似往常一樣,與幾個老者下棋。

「這不是因為疫情老年之家還沒開放嘛,但已經習慣這個點與他們一起下棋,就乾脆約在這門前了,剛好這地方也寬敞。」魏有章笑呵呵地說著。

老年之家已經成了魏有章和老人們習慣約定的老地方,往更深一層講,這裡已經成了村裡老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

下棋、吃飯、唱花兒……老年之家給這些老人們提供了歡聚一堂的場所,同樣也給了他們施展各自才華的空間,老年人從中體現著自我價值,精神狀態自然好了很多。

老年之家不僅僅是一個村級養老設施,更是豐富農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家園。而這完全得益於西寧市小財政辦大民生的理念與魄力。

就如同西寧市民政局副局長高波介紹的那樣:「像西寧這樣政府撥款建設農村老年之家的極少。」

花費1.59億元分步建成了300個具有用餐室、健身保健室、洗浴理髮室等「一場七室」的農村「老年之家」,每年再由政府給予1至3萬元的運營補貼。這樣的資金扶持力度,可以看出西寧市在對待農村養老服務問題上的初心與擔當——貫徹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縮小城鄉養老差距。

出台《西寧市農村老年之家運營管理辦法》,實行「村委會+老年協會+居家養老服務+醫養結合服務+社會志願服務」五位一體的運行方式和「互助+自助」的服務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西寧市也給出了集中辦大事的優解方案,打造了具有西寧特色的「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

農村老年之家只是西寧特色養老服務的一個縮影。

籌建西寧市養老服務質量指導中心,在四區三縣修建四個養老示範基地和四個福利中心,養老示範基地及縣級福利中心達到縣(區)全覆蓋。分步建成了134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

如今,西寧市已初步形成上下貫通、城鄉協調發展的為老服務圈。

幸福食堂烹飪出的「幸福」味道

「最近還真有點想念幸福食堂的飯菜了。這不,打電話預定的飯菜剛從助餐點送過來。」4月13日中午時分,家住勝利路街道的沈均怡老人指著桌上的飯菜笑呵呵地說道。

因為疫情,西寧市的幸福食堂目前尚未開放,只有部分助餐點提供送餐服務。但這不並沒有消減幸福食堂在老人們心中留下印記;幸福食堂的便利與惠民,已經深深紮根在了老人們的心中。

作為打造「幸福西寧」的重要民生舉措,自2019年1月起,西寧市城西區針對轄區部分老年人「做飯難」「吃飯愁」的問題,積極開展「愛老幸福食堂」建設。先後建成運營9個中央廚房、19個幸福食堂、41個助餐點,已服務老人91330人次。

讓幸福味道盛滿人心。隨即,西寧市迅速建起了一套「市、區、街、社區、小區」五級助餐送餐配餐服務網絡體系。

從以城西區作為試點,到全市全面啟動建設,僅僅是半年多的時間,西寧市就建成市、區養老服務質量指導中心5個,街道「中央廚房」25個,社區「愛老幸福食堂」及助餐點143個,幸福餐桌656張,每天平均為6000餘名老年人提供配餐助餐服務。

飯菜可口、品類豐富、就餐環境舒心,這是老人們針對幸福食堂說的最多的評價,但幸福食堂的「適老」文章遠不止此。

「兩葷兩素一個湯才要10元錢,便宜,量還多。」說起幸福食堂的飯菜定價,市民牛祥華老人的臉上顯得喜悅且滿足。

「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掏一點,社會捐一點」,這就是西寧市給老年人提供的「幸福價」。

在具體運營上,按照每餐不高於10元的標準只向老人收取必要的成本費,並分別為60周歲以上的困難老人和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每天補助3元和2元。同時,還給予承接企業最高30萬元的建設補貼和每年最高10萬元的運營補貼,激發社會企業的參與熱情。

飯菜烹飪「適老」,收費定價「適老」,食品安全的「適老」才是幸福食堂最重要的基底。

統一助餐點標識,上牆公示食品經營許可證、從業人員健康證、收費標識、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諾書、投訴電話等,建立飯菜每日留樣制度,在中央廚房內設置了檢測區,定期對菜品進行檢驗。在幸福食堂建設過程中,西寧市已經形成了覆蓋食品生產、送餐用餐等各個環節的安全監管機制。

一年來,西寧市「愛老幸福食堂」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的問題得到解決,為城市養老難給出了「西寧答案」。

融合發展走出養老幸福路

服務型居家養老和托底性機構養老相結合,滿足老年人需求和發展服務業相結合,不斷推動政府購買服務,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促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融合……養老服務不是一道「單選題」,只有融合多方力量,才能讓老年人真正從養老服務當中獲得幸福感、滿足感。

實施「四融發展」推動養老服務,既是西寧市養老服務的現實需求,也是西寧市養老服務改革所走出的一條融合之路。

養老服務與醫療康復融合發展。西寧市推出社區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社區「雙證雙營」服務模式,以社區為單位,開展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務,實現了養老服務設施養護照一體發展。

社區服務和社區養老融合發展。大力推進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共建共治,全市134個社區日間照料中80%以上與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在小區內共同建設,實現了社區治理、社區文化、社區衛生、社區教育與社區養老融合發展。

養老照料與幼兒託管融合發展。探索開展「養老+托幼」的雙托雙護模式,以解決目前普遍的「421」型「倒金字塔」式家庭結構給年輕人帶來的照料壓力,努力形成一種爺孫兩輩其樂共融的看護模式。

日間照料與短期托養融合發展。在部分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為難以在家中照顧但又不便住養老院的老年人提供短「驛站式」短期照料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老年人「養老不離家」的願望。

養老服務的融合式發展,讓老年人享受到了更多的便捷服務,身心得到極大的愉悅。

目前,我國老年群體數量龐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務需求巨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發展空間廣闊的特性,也給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發展養老服務業提供了機遇。西寧市自然也不例外。

隨著西寧市養老服務事業的不斷發展,西寧市各類涉老服務組織由2015年的2家增加到150餘家,湧現出光彩居家等一批本地連鎖化、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品牌。同時,西寧市也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鼓勵引導社會組織承接運營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全市的社區日間照料服務中心,已有80%以上實現社會化運營。大力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積極實施城企聯動普惠項目,先後引進九美藏藥醫養院、永和養老康復中心、博仁養老助養中心等建設項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城市到農村,西寧市正在以滿足廣大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以保障老年人群體中的失能老人和特殊群體為重點,通過政府扶持、社會力量運營、市場化運作,逐漸走出了一條西寧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幸福之路。

【採訪感言】

感受幸福的味道

鄭思哲

在採訪當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們的笑容,而這也正是西寧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成效最真實、最直觀的寫照。養老服務改革最根本的落腳點還是在人,讓老人們幸福快樂地享受晚年生活,也正是西寧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的初衷。在老人們的體會和感受當中,養老服務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簡單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

作為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參與養老服務就意味著承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並且要為此做出一定的犧牲與讓步,即便政府會給予多方的支持與幫扶,但最終還是要依靠這些養老服務機構自身來謀求發展與承擔社會責任間的平衡。可喜的是,我們看到在西寧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的不斷推動下,已經有不少的社會組織開始挑起這份社會責任,並在不斷嘗試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發展之路。

當然,這一切最終都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投入與支持。正因為有黨和政府下決心、下力氣實施養老服務改革,才有了如今西寧市域內完備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才有了安全、放心、便捷的幸福食堂供餐體系,才會有如此多的社會組織樂於投身養老服務事業,讓養老服務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鄭思哲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