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100:上海人心中的這座火車站竟有如此輝煌的成績單

2020-05-14   上海熱線儂好上海

原標題:魔都100:上海人心中的這座火車站竟有如此輝煌的成績單

位於上海市靜安區秣陵路303號的上海火車站,是上海鐵路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上海人喜歡親切地叫他「新客站」,殊不知這座建成已經超過32年的車站,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

上海是中國鐵路商業運營的起源地。早在1876年,英國人就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吳淞鐵路。1908年,滬寧鐵路全線通車,上海站投入使用,由於該站為滬寧鐵路全線最東站,故名為東站。但由於東站位置稍偏,後來在天目東路附近又興建了一座站房,稱為上海北站,即「老北站」(今上海鐵路博物館)。

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老北站」一直承擔著主要鐵路運輸任務,並於1950年8月1日更名為上海站。1953年1月,原先的上海站改稱為上海東站,於1960年起承擔貨運運輸。

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貿務工人員交往活躍,也帶動了鐵路客運量的急速上升。「老北站」雖然經過數次改擴建,仍難以應付快速增長的客流。1981年3月,一份提出在上海東站原址的基礎上,建設一座2萬平方米的主樓、3.7萬平方米的廣場,日到發能力達72次的新上海站的籌建報告被提交到了國務院。同年6月19日,國務院批覆該計劃。

1987年12月28日,一座嶄新的火車站在當時的閘北區蘇州河北岸正式建成,為區別以前的老火車站,新建的上海站被稱為「新客站」。

資料圖片:1987年12月28日新客站鳥瞰圖

新客站是全國第一座現代化的火車站,2萬平方米的主樓採用「高架候車、南北開口」的新格局,站區18部電梯供旅客上下進出,預留的16間候車室全部覆蓋空調,全站設售票房5個,線路15條、長500米的站台7座,東西兩側各設一條9米寬的旅客地道,形成了客流高進低出、無迂迴交叉的合理布局,這個運輸模式也被之後的全國各地火車站廣泛採用。

資料圖片:1987年剛建成的上海站

全新的上海火車站建成後,為上海市民出遊和對外交通提供了有力的運能支撐。當年,上海站發送旅客1859萬人次,次年即歷史性地突破2000萬人次;1993年3月23日,上海站發送旅客9.1萬人次,超歷史同期紀錄;1995年1月28日,上海站發送旅客超過10萬人次,創下單日旅客發送歷史之最;2002年,上海站全年發送旅客定格為3118萬人次;僅僅3年後,上海站全年發送旅客便踏上了4000萬人的台階。

2007年4月18日5時38分,時速可達每小時200千米的「和諧號」動車組D460次列車從鐵路上海站出發駛往蘇州。這是中國第一列正式開行的動車組,也拉開了全國鐵路第六次大面積提速的序幕。

2010年,為迎接上海世博會的召開,上海站進行大規模整修翻新。站廳設計採用「南北開口、高進低出、跨線候車」的方案。進入車站可以經由南北兩個進站口進入,而下車旅客,則通過地下通道,經由東南、西南、北出口共計三個出口快速出站。由南北進站口進入後,通過自動扶梯運送至二層中央走廊。中央走廊左右各分布5間候車室,旅客根據各候車室外電子屏顯指示,進入相關候車大廳。候車廳外側再通過左右高架通道與各月台相連,縮短旅客上車時間,該結構迄今被眾多中國的大型車站採用。

翻新後的上海火車站攜手於2006年、2010年相繼通車的上海南站和上海虹橋站,使鐵路客流量的前進腳步一發不可收拾。10餘年間,上海鐵路旅客發送量連創新高,2017年成功站上了「億人」大關。

如今,32年過去了,上海站依然是市民口中的「新客站」,卻已從當年的「新人」變成「老前輩」。在全國的高鐵版圖裡,以「四縱四橫」為骨架的快速鐵路中有3條與上海有關,以上海站為代表的上海鐵路正以高速發展支撐著城市的前進步伐,支撐著長三角超級城市群的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