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守住自己擁有的,不貪求自己未得的

2020-07-26   國學書舍

原標題:《素書》:守住自己擁有的,不貪求自己未得的

一、

做人做事不要只看當下,要懂得回顧以前,從以前思考根源;也要放眼以後,從現在塑造因果。

「回顧以前」,多想想自己三年前,五年前或者十年前做過什麼樣的決定,導致了今天所面對的局面,或是有了當下享受富貴的資格;而「放眼以後」,是要知道現在應該怎麼做,才能守住這些年來累積的福德,讓這個福德持續平穩的存在或者上升。

世上最糟糕的一種人就是:憑著自己的僥倖和投機取巧的手段,達到了自己所想的小地位,滿足了小成就之後,馬上恃才傲物,耀武揚威,然後在災禍來臨的同時,富貴也隨之而去,這樣的人生才叫做悲劇。

一個人哪怕沒有成就,安安穩穩的在一個相對偏低的層次生活倒也無妨,如果人生遇到了好的機會,又因為自己的性格讓自己從高位摔了下去,這反而是一種人生悲劇。

而這種人正因為靠著僥倖得來的富貴,不知道富貴背後的根源,也忽略了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持守富貴,所以才有了悲慘的結果。

《道德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叫: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因此聖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要自以為是,要懂得自我珍愛,而不是顯耀權勢,應該捨棄後者而採取前者。

在老子的眼中,聖明的統治者要有自知之明,要有自愛之心,而不是位居高位之後肆意放蕩,驕奢淫逸。

一個懂得自愛、自強、愛民的君主,才是一個好的君主,而且這也是守住江山的重要基礎。

這就是人生的意義,你要具備一個良好的德行,去守住自己擁有的,而且有一個適度的眼光,不貪求自己未得的。

人生的規律其實很簡單,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複雜,很多人將自己的人生放在了所謂運氣,所謂貴人,卻不知這些因素也是受自己的行為主導的。

只要你的行為合乎適度,哪怕你遇到了一些天災人禍,結局都不會太差,如果你不能讓行為合乎適度,那麼天災人禍就會跟著你的這些行為出現,最後的結局必然自食惡果。

二、

清朝時期有兩個大臣,一個是 年羹堯,一個是曾國藩。

雍正皇帝剛繼位時,地位很不穩,由於邊境地區有叛亂,而年羹堯的平叛成功對雍正地位的穩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雍正皇帝非常重視年羹堯,賜他為一等功,甚至將他視為「人生恩人」。

有一段時間,雍正皇帝很多事情都喜歡徵求年羹堯的意見,面對著這樣一種僥倖,年羹堯早就已經飄飄然,又加上生性飛揚跋扈,自以為得寵,不僅不將朝中大臣放在眼裡,甚至連雍正皇帝本人都不放在眼裡了,態度傲慢,後來因為他的傲慢而自掘墳墓。

而反觀 曾國藩,卻恰好相反。

當一場席捲大清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運動起來的時候,把清政府嚇得半死,也將曾國藩這個本來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推上了高位,成為手握數10萬大軍的封疆大吏。

在大概1860年時,曾國藩被授予兩江總督的職位,這也預示著他的地位成為了無法撼動的封疆大吏,後來又獲得了欽差大臣的身份,總領一切事關太平天國的事務。

再後來,慈禧太后一高興,又授予他太子太保銜,這個官只相當於把中國當時的四個省都歸他管理,這也算是掌握了當時的半壁江山。

但是面對高位時,曾國藩卻做出了讓人意料之外的舉動。

在剿滅了太平天國運動以後,主動削減自己的軍權,並且開展了一些 洋務運動,這樣的一系列行為讓曾國藩很好的保全了自身,曾國藩死後,慈禧下令休朝三日,追曾國藩為太傅。

兩人都是功高震主的大臣,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結局,就是因為曾國藩一生奉持的教條就是謙敬、節儉等低調的處事姿態,才保全了自身以及整個家族的富貴。

據曾國藩家書透露,曾國藩身居高位時仍然在外有欠帳,可見節儉與廉潔的程度。

而年羹堯正是因為狂傲和不懂得持守富貴,而給自己帶來悲慘的結果。

《素書》之中有一句話叫: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能夠擁有他應該擁有的,就會心安理得,貪圖人家所擁有的,就會殘暴憐憫。

很多人不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還這山望著那山高,認為別人的東西都比自己的好,當自己被貪婪遮蔽而看不清自身,又加上身居高位的榮耀感讓自己飄飄然時,卻不知這一切高位和狂妄才是讓自己覆亡的根本。

《詩經》上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如果不懂得守住德行,離滅亡也就不遠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只會像早晨的露珠一樣,太陽一升,霎時就會化為烏有。

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才會一生平安,對於外在未曾擁有的保持適度,才會避免傷害自己。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