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無涯,學霸從來不以苦作舟!孫瑞雪:學習是孩子的生活方式

2019-09-05     全職媽媽加油站

朋友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多了一項功能——打卡。尤其是家裡多了學齡前和學齡兒童的,打卡的內容更多了。英語、鋼琴、閱讀、古詩詞、書法……

但是,你看,打著打著,就不見了。究竟發生了什麼?我不知道。

我的女兒也打卡,鋼琴打卡,閱讀打卡,英語打卡。所以,我知道她經歷了什麼。

女兒在幼兒園的時候,大廳里有一架鋼琴,孩子們可以隨意地彈,沒有人指導,也沒有人干涉,大多時候孩子們是在由著自己的性子「亂彈」。不知何時,女兒和班裡一個會彈琴的女孩學會了彈《小星星》,有很多次,女兒都表達了想要學鋼琴的願望。上一年級的時候,爸爸耐不住女兒不斷地軟磨硬泡,買了一架鋼琴。

女兒懷著欣喜開始了自己的鋼琴學習。至今我依舊能感受到她的那份熱情,對鋼琴學習充滿了好奇,從老師那裡回來,都很興奮地給我在鋼琴上彈奏,還教我彈。

但沒過多久,女兒似乎對彈琴有了牴觸,每天半小時,一遍一遍地反覆練習,保持坐姿,注意手型,卡對節拍,越來越多的要求,她似乎再也受不了了。一周都有好幾首練習曲需要彈奏,女兒和我每天感受到的是一份面對鋼琴作業的緊張和焦慮。

雖然作為陪伴者,我不斷地鼓勵著,努力去欣賞她做到的部分,但是,我還是看到那個曾經充滿喜悅的女兒,漸漸地變得痛苦。

我再也無法堅持下去了,因為那並不是我們讓女兒學琴的初衷,更不是女兒想要的學習狀態。我們都期待著學琴是一件可以愉悅自己的事情,期待著我們被音樂滋養,當它變成了令我們都痛苦的事情時,我終於崩潰了,我說服不了自己再去鼓勵女兒,而忽略她的痛苦。

不知道朋友圈裡那些打著打著卡就消失了的,有多少是像我一樣,一面和孩子痛苦地堅持著,一面內心充滿了糾結,然後選擇了放棄?或者更像《小歡喜》里的喬英子的媽媽一樣,認為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根本不管孩子是否痛苦?

古人亦說「學海無崖苦作舟」。學習是一件苦差,這似乎從古至今都是公認的真理。現代也有許多方法在寓教於樂,也恰恰證明了學習的苦,因為苦才要想辦法把學習偽裝成遊戲來吸引孩子;學習之苦似乎是不可避免,所以有許多教育理念也在談——看見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因為學習而感受到的痛苦,給孩子鼓勵,讚揚他做到的部分。

或許方法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並未改變學習之苦的根本事實。學習真的一定得吃苦嗎?我在心裡一直存著疑問,直到女兒第二次開始學琴。

女兒的第二位鋼琴老師是女兒同學的媽媽,也是一位音樂教授,在和她學琴之前,女兒已經跟著她玩兒了一年的音樂素養課,她們有著很好的情感連結。

當她說服女兒再次彈琴時,我也和女兒再次確認了我們的目標——不為考級,自娛自樂就好。不同的教學方法,輕鬆愉悅地開始了。但是,到了假期,依舊有彈鋼琴的任務,老師要求打卡。起初,女兒很認真地打卡,老師會在打卡群里給予女兒讚賞。老師積極的欣賞的確起了重要的作用,女兒情緒高漲且勇於挑戰彈奏新的樂譜,嘗試更高的難度,但過了一段時間,她還是有些厭倦。有一天,她終於跟我說:「媽媽,我只想彈琴,不想打卡!」

我同意了!也與老師說明了情況,老師也同意不必打卡。我們的目的到底不是為了打卡,而是培養彈琴的習慣。

從那天開始,女兒沒有再打卡,但是鋼琴卻每天都會彈。我改變了之前的監督方法,試著去聆聽她琴聲背後的心情。當她被老師真誠的讚賞給予首肯時,她表現得非常自信,彈奏中透著有力的節奏感,愉悅而平靜的心緒,她完全投入到了音樂的美感中,我也深深地被滋養著。於是,我會專注地看著女兒的眼睛,向她表示感謝,謝謝她為我帶來了非同一般的音樂享受。

有時,她會帶著其他的情緒,比如與我產生了衝突,她會用拳頭、用手臂,甚至用屁股去撞擊琴鍵,我雖然很心疼幾萬塊錢的鋼琴,但還是會說:「媽媽聽到了你的憤怒!你用鋼琴表達了你此刻的心情!琴聲已經成為了你的另一種語言。」然後她會在這樣的宣洩之後,歸於平靜。

有時,不到三歲的妹妹會邀請姐姐,姐姐能給我彈一段「小星星」嗎?她也會特別痛快地表現一下。妹妹跟隨著姐姐的鋼琴聲舞動時,姐姐就更起勁地彈起來。

有時,我會在廚房忙碌時,請女兒彈一段,告訴她:「你的琴聲會讓媽媽做飯的時候變得很愉悅。」

我無意識之間,把彈琴這件事一點點地變得生活化,彈琴對女兒來說不再是一件痛苦的學習,而是她生活的一部分,高興時可以用彈琴表達自己的喜悅,生氣時可以用彈琴的方式來舒緩自己的情緒。在抖音里聽到一段改編了《外婆的澎湖灣》的歌,饒有興致地自學了那段曾經讓她崩潰快旋律。因為媽媽喜歡《天鵝湖》,便對著譜為我演奏一翻。

我漸漸體會到,學習這件事情,也許真的可以不是吃苦的!

直到有一次,翻看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時,才明白女兒這兩次學琴的本質區別在哪裡。

書中寫道:對於孩子來說,任何所學,一定要被使用在生活中,這個實踐的過程便是肉體化的過程。就像孩子得到一塊手錶一樣,那一天,他大概幾十次地告訴父母現在幾點了,這樣的過程就把時間、時鐘……徹底內化並搞清楚了。這正是孩子的學習方式,實際是一種生活,當「學」成為了生活,才叫樂趣,才叫學。如果所學被頭腦鎖在一個和生活隔斷的系統中,那真的叫「學習」了,學習成為了痛苦。

原來如此!打卡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似乎從理論上沒有問題,但是「痛苦」便產生了!而這份痛苦並非是學習的屬性,它們是人為造成的結果!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便是,學習就是學習,玩兒就是玩兒。大家都努力地把學習這件事從我們的生活中剔除,讓學習成為孤立的事件。誰家有個學習的孩子,都安頓,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事不要你操心!

於是,學習被人為地變成了一件苦差,因為苦,才需要用打卡等等方式去監督、堅持、煎熬。

前不久,聽蔣勛先生講《還原最美詩經》。他在第一集裡便有這樣的慨嘆:談到《詩經》,大部分的朋友可能立刻會想到它是中國的古典文學,尤其是「詩」底下加了一個「經」,可能更嚴肅,許多人大概也就會有點怕起來了。我想跟大家提到的是,這部書其實是幾千年前流傳在民間的許多歌謠。

在我們看來高不可攀的文學,其實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

似乎一切東西只要把它拔高了,高於生活、脫離生活了,也就成了我們學習的障礙。唐詩、宋詞、元曲,你去細細品味,它們所要描摹的不都是作者當下的所見所思嗎?沒有哪一位是專門在書房裡閉門造車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亦不是;辛棄疾的詞豪放,柳永的詞婉約,無不是他們各自生活的寫照。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屆的總冠軍武亦姝,能背兩千首詩。詩歌於她不是學海無涯,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古詩詞帶給她的是美的享受。她的身上永遠帶著一本小的蘇軾的詞集,最喜歡的詩人是陸遊。她談到詩詞時,眼神里是別樣的光芒。

而第三屆的總冠軍雷海為與武亦姝有著極其相似的生活方式——讀古詩詞。這位外賣小哥談到自己背詩的經歷時說:「送外賣其實有很多碎片化的時間,比如在商家等餐的時候、在路上等紅燈的時候、甚至騎車在路上的時候。這些時間都可以拿來背詩,背之前背會的詩詞,加深印象。我就經常這麼做,可謂是見縫插針。像下午兩點半到四點半這段時間,我回到住處換過電瓶,吃過午飯,有那麼一個多鐘頭的時間。這個時間相對充足,就可以坐下來好好讀幾首詩詞,了解它的寫作背景,還有看註解、鑑賞,還能背一兩首新的詩詞。」

他們不為學習詩詞而讀,只為喜愛而讀。詩詞帶給他們的是精神上的愉悅,是一種休閒的方式,如同我們大多數人刷抖音、刷微信一樣生活化!

記得葉聖陶和夏丐尊二位先生曾在《文心》中寫:「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學習亦是生活本身,或許我們應當努力把專職的學生,從學習中拉回到生活中。把學習還原為生活,才是真正的健康的、有趣的,讓孩子對學習更有熱情、更有動力的方式。

比起讓孩子認識字卡,大約不如給他指讀一本他喜歡的故事書來得容易!

比起你說「背詩去,這裡沒你什麼事!」大約不如和他一起走進大自然,於是,你便可以觸景生情地吟誦「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情柔」。

比起掰著指頭讓孩子學加減法,大約不如讓他帶著錢去買自己喜歡的食物更快捷。

比起讓孩子讀作文大全、好詞好句,大約不如讓他打開自己的感覺,去聽、去看、去觸、去體會真實的生活。

比起讓孩子閱讀,大約不如你帶著全然的專注去陪伴他,讓他為你讀一段故事。

比起讓孩子用打卡來苦苦堅持,大約不如和他一起用心去聆聽手指在琴鍵上舞動的妙音。

比起給孩子報一個美術興趣班,大約不如與高山、海洋的親密接觸帶給他更多藝術的啟蒙。

別再屏蔽孩子的生活,把孩子拉入生活,感受生活吧!生活才是真正的學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696Nm0BJleJMoPMAg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