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了解的國學常識匯總38條詳解

2019-05-24   藝享甜開

近年來我國掀起了一股國學熱,國學其實是人類對大自然最簡單質樸的認知和總結。學習國學可以慢慢從這些最質樸的認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難以解決的各種思想問題,從而獲得對世界觀和價值觀獲得開明和啟示。本期小編就幫讀者們匯總了一些國學常識,讀完這些,相信你們對國學的造詣會更深一層!

國學常識一:中國到底指哪裡

「中國」一詞有3000年的使用歷史,最早出現於周朝。當時因為華夏民族擁有了相對先進的農耕文明,並且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禮儀制度,而周圍的四夷仍舊裹著樹葉獸皮靠打獵為生,於是把自己與四夷分開,以顯示自己的優越。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人們將華夏民族所居住的區域稱為「中國」,意即中央之國。



這時的「中國」並非指一個國家,而是一種地理與文化概念,其意與「中州」"中夏」"中原」"中華"差不多。由於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中國」在古典文獻中有時還被用作諸如京城、中原地區、天子直接統治地區、國內等意。

中國正式作為國家名稱是在1912年。當時合漢、滿、蒙、回、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國學常識二:龍的「九子」是哪九個?

相傳天上的龍一共生了九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掌控著人間的某個領域,保護著人類。龍的這幾個兒子非常有個性,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



(1)好重的龍:贔屓(音畢喜),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

(2)好望的龍: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檐上;

(3)好吃的龍:饕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

(4)好殺人的龍:睚眥(音牙自),嗜殺喜斗,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

(5)好打抱不平的龍: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

(6)好煙火的龍: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7)好水的龍:趴蝮(音八夏)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杆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8)好安靜的龍: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於大門口;

(9)好鳴的龍: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鐘的鐘鈕上。

親愛的讀者們,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在哪裡見到的龍都是同一條龍哦!

國學常識三:「尚方寶劍」是一柄什麼劍

尚方劍是指中國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劍。尚方也作上方,這是掌管製造供應御用器物的官署,於秦朝始設。尚方寶劍,是一種最高權力的象徵,皇帝若把尚方寶劍賜予大臣,大臣便有了特許權力。例如《前漢書》所載,朱雲上書皇帝就曾說"臣原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可見,持有尚方寶劍的人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有先斬後奏之特權。明末遼東督師袁崇煥即是用御賜尚方寶劍,將東江總兵毛文龍斬首。而毛文龍本人也有尚方寶劍,但沒能派上用場。當然,這樣的先斬後奏也必須依法行事,尤其不能觸怒君主。袁崇煥對毛文龍先斬後奏,就引起了明思宗的不滿,該事件亦成為袁崇煥日後被處決的原因之一。


除了尚方劍,皇帝還可賜予臣子符節、丹書鐵券、黃馬褂等。以上幾種都可作為榮譽的象徵,符節和尚方劍一樣,多作為一種授權形式,持節者有先斬後奏的生殺之權。而丹書鐵券和黃馬褂,主要是一種獎賞性憑證,有的甚至可以抵免死刑。

國學常識四:什麼是「三禮」

「三禮」之名始於東漢鄭玄,是指《周禮》《儀禮》和《禮記》。


《周禮》是儒家經典,為周公旦所著,《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儀禮》簡稱《禮》,也稱《禮經》或《士禮》,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內容主要是講述上古貴族生活各種主要禮節儀式。其中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詳,漢代初期高堂生傳儀禮十七篇,另有古文儀禮五十六篇,已經遺失。

《禮記》由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編著。《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具有非常豐富的哲學思想。

「三禮」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中國後世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社會思想、倫理觀念影響深遠。

國學常識五:中國一共有過多少個皇帝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開始,至1912年溥儀在辛亥革命後宣布退位,其間的兩千一百三十二年我國共產生封建王朝皇帝四百九十四人。其中未在位,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七十三人;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君王二百五十人;歷代農民起義建元、稱帝者約一百人;封建割據稱帝者約有六十人。另外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君王,即「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


在這四百九十四名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他在位長達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在位時間也很長,但他表示不敢超越祖父功德,在位六十年後主動退位當了太上皇。乾隆皇帝是史上最長壽的皇帝,直到八十九歲才壽終正寢。位居長壽皇帝第二位的是女皇武則天,她活到了八十二歲,她也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所有皇帝中,年齡最小的是東漢殤帝,他不到一歲繼位,八個月後夭折了。還有一位境況更悽慘的皇帝,即金朝末代的完顏承麟,他剛剛當上皇帝就被入城的蒙古軍殺死了,從繼位到被殺還不到半天,是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國學常識六:「故宮」為什麼被稱作「紫禁城」

古人很相信天象、星宿之說。認為天上有三垣,分別是紫微、太微和天市。而紫微垣居中,且位置永遠不變,所以自古一直把紫微當作天帝的代表星,認為天帝就住在那裡,天帝住的地方被叫作「紫宮」。皇帝又叫"天子」,一直被認為是上天的兒子,自認為是紫微星轉世。皇帝住的宮殿,自然就跟上天的「紫宮」一樣了。另外,在古代,「紫色"是一個吉祥的顏色,自古就有"紫氣東來」的說法。



皇帝的居所一定是異常宏偉,圍牆寬闊高大就像城牆一樣。除了後宮的娘娘、宮女、太監、皇宮侍衛和被召見的大臣外,誰都不能隨便出入皇宮。對於一般人來說,皇宮更是禁地。「紫禁城」的名字便由此而來了。

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外朝是皇帝辦公的地方,也是國家舉行重大活動和進行各種禮儀的地方。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廡組成。內廷是后妃們生活的地方,由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群組成。如今,紫禁城已經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了。

國學常識七:「福祿壽」怎麼來的?

香港TVB電視台有檔娛樂節目叫《無敵福祿壽》,非常受歡迎。這檔節目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為它比較合乎民俗習氣,因為「福祿壽」這三個兄弟可是我們中華民族心中的「幸運之神"。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我們天天嘴裡喊著「福祿壽",心裡想著「福祿壽」,可這個「福祿壽"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排在眾星之首的福星原本是怪獸模樣,他的頭部似虎非虎一雙豹目圓睜。他的代步工具居然是一隻碩大的野豬。福星轉變是從唐朝開始的,《新唐書》里記錄了一個真實的清官故事:唐朝時期,道州每年需要把身材矮小的人作為貢品送到宮中做太監。歷任道州刺史往往把好端端的兒童置身於陶罐中,只露出頭部由專人供給飲食,以滿足皇帝荒唐的需求。陽城任道州剌史後,冒死上書給當朝皇帝,拒絕上貢,為當地百姓免除了災禍。從此以後,當地人開始把陽城當作福星供奉。後來福星陽城一直以溫厚的長者形象示人。

祿星主管官祿,也叫文昌星,祿星是由一顆星辰演化而來,他位於北斗七星的正方,總與北斗七星相伴升起。進入隋唐以後,科舉制度的興起讓祿星開始走紅。平民百姓有機會靠讀書做官,自然會尋求神靈的幫助,於是,文昌官里的那顆祿星就更顯得明亮了。

據說桃木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魏晉以後,壽星的手杖便換成了桃木手杖,後來明朝取消了國家祭祀壽星制度。壽星從此進入民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壽星大腦門兒,也與古代養生術所營造的長壽意象緊密相關,一如丹頂鶴的頭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壽桃是王母娘娘蟠桃會上特供的長壽仙果。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種長壽意象融合疊加,最終造就了壽星的大腦門兒的形象。

國學常識八:「烏紗帽」最初是指什麼

烏紗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


烏紗帽最初就是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宮中做事的人都要戴烏紗帽。後來,烏紗帽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成為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烏紗帽成為正式「官服」始於隋唐時期。當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隋朝為了區分等級,便在烏紗帽上裝飾玉飾,以塊數多少顯示官職大小:通常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准裝飾玉塊了。至宋太祖趙匡胤時期,烏紗帽又有了新變化,即在帽子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是為了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所採取的新舉措,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烏紗帽成為文武百官的「專利」,則是始於明洪武年間。朱元璋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平民百姓不可佩戴。

到了清代,官員不再佩戴烏紗帽,但人們仍習慣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被削職為民了。

國學常識九:《論語》是怎樣一本書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為儒家經典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宋代趙普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論語》全書共有11705字,分為二十篇,前十篇被稱為《上論語》,後十篇被稱為《下論語》,各篇取篇首兩字作為篇名,各篇章數不等。在語言風格上,《論語》遣詞酌句精練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論語》通篇內容圍繞孔子而談,書中不僅有孔子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還有對其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對於孔子的教學方式,《論語》也大費筆墨。據其所載,孔子能夠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他會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等,對其進行不同的教誨。《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晳的瀟洒脫俗等等,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國學常識十:《孟子》對後世有何影響

《孟子》一書在戰國時期不被重視,因為該書宣揚性善論思想,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闡述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些主張不切合戰國時代急功近利、激烈競爭的社會現實,所以在當時少有君主重視。



宋代理學盛行,《孟子》所倡導的儒家仁義禮智,儒家王道思想、仁政措施,才廣泛為統治者所接受,孟子的思想也廣為流傳。《孟子》在政治及經濟方面的新主張,如改進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闡述的"井田制」理想等,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此後,《孟子》成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

《孟子》還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他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國古代教肓學的結晶,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國學常識十一:《大學》有什麼現代含義

《大學》一書,深刻地闡述了修身、治國的道理和方法。其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兩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窺儒家之門。


《大學》所論的「修身」即為改變自己,"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為改變環境。凡人在世,必得以自身與環境打交道,在此過程中或者改變自己,或者改變環境,或二者兼而有之。國父孫中山作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第六講題也提到:「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而《大學》一書實為立身處世所必讀,古人將它列為四書之首,非偶然也。朱熹更認為《大學》是「為學綱目",故讀「四書」要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讀《大學》以修養品性。

即便在現如今,我們也應該潛心靜氣讀《大學》,《大學》的思想政治及教育理念,必定會對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國學常識十二:《詩經》的體例分類是怎樣的

《詩經》共有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包括十五國風,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一百六十篇。根據十五國風的名稱及詩的內容大致可推斷出,這些詩歌主要出自現在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等地。就整本《詩經》而言,《風》的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

《雅》,為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共一百零五篇,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大雅多為貴族所作,小雅為個人抒懷。《雅》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有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谷風》《何草不黃》等。

《頌》,為宗廟祭祀之詩歌,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共有四十篇,包括《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和《商頌》五篇。值得注意的是,《魯頌》四篇並非祭祀或頌祖之歌,而是頌美當時仍健在的魯僖公的歌謠。

國學常識十三:流傳千年的《尚書》系「偽書」?

《尚書》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部分。《今文尚書》共二十八篇,《古文尚書》共二十五篇。



唐太宗時,孔穎達奉詔撰《尚書正義》,這本書將《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混編在一起,此後歷代流行。從南宋開始,就有學者對其中真偽存有異議,後來經過明、清兩代的一些學者考證、辨析,確認相傳由漢代孔安國傳下來的二十五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寫的《尚書傳》為偽造。

現存二十八篇《今文尚書》傳說是秦、漢之際的博士伏生傳下來的,用當時的文字寫成,所以叫作《今文尚書》,其中《虞夏書》四篇,《商書》五篇,《周書》十九篇。一般認為《今文尚書》中《周書》的《牧誓》到《呂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為春秋史料,所述內容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反而是戰國編寫的古史資料。

國學常識十四:《周易》的作者是誰?成書於何時

關於《周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就有爭議。《漢書•藝文志》認為,《周易》為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聯合編著。其中,《易經》成書於商末周初,由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辭;《易傳》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為孔子作傳解經。對此說法史學界一直存疑,認為《周易》的作者是廣大勞動人民,成書時間也分別有周初說、春秋中期說、戰國說等不同觀點。



《周易》現存主要版本有兩種,一為通行本,一為馬王堆帛書本。其中"通行本』』影響較大,注本也相當多,有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宋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高亨《周易古經今注》等。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與傳世各家版本均有不同,是現存最早的別本。

國學常識十五:八卦是什麼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八卦的最基本的單位是」爻",多是記述日影變化的專門符號。「爻」有陰陽兩類,用「-」代表陽,用「--」代表陰,「陽爻」表示陽光,「陰爻」表示月光,每卦有三爻,三爻又有八種組成形式,分別為干、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種組合形式即為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形制,《說卦》對此有如下解釋,即,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悅也。」這八種性質又可以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的特徵來表示,即,干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風,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

如果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易經》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進行解釋,並對相應的人事做吉凶判定,包括卦符、卦名、卦辭、爻辭、爻題、爻序、卦序等內容。如果沒有八卦的取象、定位和與天干、地支、五行等的結合,我們就不能理解易經的機理,更不能正確解釋卦辭與爻辭,由此可見八卦在傳統易學中的重要性。

國學常識十六:諸子百家,果真是有一百家嗎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各國的階級關係不斷出現新的變化,不同的階級與階層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主張和看法,「諸子百家」便應運而生。

所謂「諸子」,即這一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百家」,並非真有一百個學術派別,只是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那麼,舂秋諸子到底有多少家?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數得上名字的共有一百八十九家,相關著作有四千三百二十四篇。這一百八十九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其內容互相交叉、融合,共同推進了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的飛躍式發展。

國學常識十七:《道德經》的思想精髓是什麼

老子的代表作為《道德經》,該書又名《老子》,分為上下兩冊,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第三十八章以下屬德經,全文約五千字。



《道德經》是一部充滿智慧的著作,作者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原、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哲學和政治問題。他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哲學概念,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認為"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道德經》中還包括大量樸素的辯證法觀點,老子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即「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還認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的統一,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中還有大量的民本思想,認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等。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聖經」,對我國兩千多年來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國學常識十八:孫武的軍事思想對後世有何影響

孫武的軍事思想是建立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基礎上的。他強調「知彼知己」,講求"戰道",探索戰爭規律,要從弱強亂治的矛盾中看到向其對立面的轉化等等,這些主張都是具有思辨特徵的哲學思考。


孫武認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強化對敵我、攻守、全破等對立面的認識,揭示出它們之間的生克消長關係,從而衍生出對各種作戰方式的描述。這一軍事思想,推動了當時軍事學術的發展,對後世的軍事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即便在今天,他所揭示的某些規律仍有其生命力,其中很多原則還被移用到經營管理、體育競賽等社會生活領域,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的重視。

他的著作《孫子兵法》也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國學常識十九:鬼谷子是怎樣的人

鬼谷子,姓王,名禪,字詡,戰國時期衛國人,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縱橫家的鼻祖,在中國歷史上極富神秘色彩。據說其「鬼谷」之名,是由其出生地或隱居地得來。



鬼谷子是一位全才型的人物,他既有政治家的六韜三略,又擅長外交家的縱橫之術,更兼有陰陽家的祖宗衣缽,預言家的江湖神算,被人們看作一位奇才。鬼谷子還是_位偉大的教育家,他比較知名的兵家弟子有孫臏、龐涓,縱橫家弟子有蘇秦、張儀,這四人都是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鬼谷子著有《鬼谷子》及《本經陰符七術》,《本經陰符七術》集中闡述養神蓄銳之道,用以修心修身;《鬼谷子》則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與《孫子兵法》相比,《孫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略,而《鬼谷子》則專於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是戰國時期許多兵家人物研讀學習的必修書。

國學常識二十:《孫臏兵法》是怎樣一部書

《孫臏兵法》,是《孫子兵法》後"孫子學派」的又一力作。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孫子兵法》共有八十九篇、圖四卷。但自《隋書•經籍志》始,《孫臏兵法》便不見於歷代著錄,因而人們推斷該書大約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



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這部古兵法終於重見天日。《孫臏兵法》分上、下篇,各十五篇。上篇包括《禽龐涓》《見威王》《威王問》和《陳忌問壘》等,是在孫臏著述和言論的基礎上經弟子輯錄、整理而成;下篇內容與上篇內容相類,但編撰體例上有所不同,目前無法確定是否為孫臏及其弟子所著。如今我們所見的《孫臏兵法》收入十六篇,包括上篇十五篇和下篇中的《五教法》。

《孫臏兵法》是孫臏多年統兵作戰的實踐經驗的總結,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戰略戰術,豐富和發展了春秋以來的陣法。當然,該書也存在局限和不足,如它雜有陰陽五行等學說,認為曰月星辰可以影響戰爭勝負,有時對戰爭中的地形等物質條件看得過於片面和絕對。不過,這些不足並不能影響它的價值,《孫臏兵法》可謂戰國時期戰

國學常識二十一:"二十四史"是哪些史書的合稱

二十四史是我國歷代編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合稱,一直被歷朝統治者視為正統,因此又稱為正史。二十四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即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長達三千二百一十三卷,約四千萬字,都是用紀傳體的體裁編寫。



二十四史分別是:《史記》(西漢•司馬遷)、《漢書》(東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晌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國學常識二十二:哪部書被贊為"中國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編寫的《夢溪筆談》收錄了他一生的所見所聞和不凡的見解。其成就受到西方學者的普遍認可,稱這部書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著名的李約瑟博士說這部書是"中國科技史上的里程碑」。沈括本人學識淵博,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被英國學者李約瑟稱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目前,《夢溪筆談》已經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和《續筆談》三個部分。其中《筆談》共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分別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續筆談》一卷。全書共六百零九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氣象、醫藥、農學、文學、歷史、音樂和美術等多個方面。其中,自然科學方面的記載占了全書綜述的百分之三十六。

國學常識二十三: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是什麼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它的作者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之間,本是許慎進獻給漢安帝的禮物。



許慎根據漢字字形,創立了五百四十個部首,將當時巳經使用的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字分別歸入這五百四十個部首。這五百四十個部首又根據字形之間的聯繫合併為十四大類,《說文解字》的正文就按照這十四大類分為十四篇,卷末有一篇序言,因此全書共十五篇。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系統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律,即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在體例上,《說文解字》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就在後面列出。這些都做好之後,就對這個字的本義進行具體解釋,之後再解釋字形跟字義或者字音之間的關係。《說文解字》開創了部首檢字的先河,後世的字典大多沿用此方法。

《說文解字》對我國漢字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第一次闡發了六書,為漢字建立了理論體系;

第二,第一次從漢字系統中歸納出五百四十個部首,並創立了按部首排列的漢字字典編纂法;

第三,保留下來的小篆是極為寶貴的文字資料,為後代學者研究和學習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便利。

《說文解字》自問世以來就引起許多學者的興趣,他們不厭其煩地進行了研究。其中,以清朝的研究最為興盛。這一時期,先後湧現出許多大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釋例》《說文句讀》。因為他們四人所取得的成就,被後世學者尊稱為「說文四大家"。

國學常識二十四:《康熙字典》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影響

《康熙字典》由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張玉書及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主編,編寫時參考了明代的《字彙》《正字通》兩書。即便是到了現在,《康熙字典》還在不斷重印,是語言文字工作者經常引用的工具書。



《康熙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共分為十二集,用十二地支標識。其中,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是漢字研究的最重要的參考文獻之一。《康熙字典》還是我國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漢字辭書。

《康熙字典》之所以會有這樣強大的影響力,主要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收字非常豐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我國字數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1915年《中華大字典》出版,收字四萬八千多,才超過了它);

第二,它以二百一十四個部首分類,並注有反切注音、出處及參考等,每個字的各種音節和不同意義都列了進去,使用者查閱起來非常方便;

第三,除了非常少見的字之外,差不多每個字的不同意思都舉了許多例子,而且所舉例子都是能夠翻到的古書。

國學常識二十五:唐詩宋詞之最都有哪些

唐宋宋詞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瑰寶,在這些文化寶庫里,有許多的「之最,現在就給大家總結出來:

最快的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

最害羞的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最多的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最消瘦的人——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最憔悴的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最憂愁的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眼力最差的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最高的樓——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李白)

最大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

最深的雪——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白居易)

最長的頭髮——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

被風吹得最遠的房頂——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菖長林梢。(杜甫)

最窮的婦人——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白居易)

國學常識二十六:古人為什麼要在門口放門檻呢

古代的門檻,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誰家的門檻越高,說明主人身份越尊貴。如紫禁城的門檻就非常高,如果不抬高腳,是不容易邁過去的。皇家這麼設計,是有深意的。當文武百官上殿的時候,大家邁步進來,跨過門檻,就需要彎腰。而在跨過門檻之後,更要一直保持彎腰的姿勢,表示自己不敢正視龍顏,是對皇上的畏懼和尊敬。而皇家的門檻,也不是想怎麼跨就怎麼跨,更不是誰想跨就能跨的。一般的官員不能從正中邁過門檻。文官要從右側進來,武官從左側進來。七品以下的官員,則只能翹首企盼了,因為他們連進門檻的資格都沒有。

封建社會有森嚴的等級觀念,所以裝門檻便成了傳統建築的定製。一般而言,宮門、院門、山門和墓門都要裝門檻。

宮門、院門體現家族的地位和身份,裝上門檻可以理解,為什麼山門、墓門也要裝門檻呢?

入山門是要參拜佛祖,需要虔誠,常常三步一叩首。跨門檻,更是表示對神佛的尊敬。而墓門裝門檻,也是對死者的尊敬。

國學常識二十七:《四庫全書》中的四庫是什麼意思?其下落在何處

《四庫全書》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叢書,由清朝乾隆時期著名大學士紀曉嵐主持編纂,從1772年開始,一共編了十年。這套叢書按照經、史、子、集分成四部,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的圖書,因此叫作《四庫全書》。

根據文津閣的藏本,《四庫全書》一共收錄了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種,共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保存了眾多豐富的文獻資料。不過,乾隆皇帝命人編纂這部書的真正意圖在於鉗制民間思想,因此,在編纂過程中,被焚毀的書更多。

《四庫全書》完成後,抄錄七部,分別藏於文宗閣、文匯閣、文淵閣、文津閣、文瀾閣、文溯閣和文源閣七閣。其中,文宗閣收藏的《四庫全書》在中英鴉片戰爭的時候被英軍焚毀,藏於文匯閣的《四庫全書》被太平軍焚毀,藏於文瀾閣的藏本雖然也被太平軍焚毀,但在著名藏書家丁氏兄弟的努力下,漸漸修復復原,現藏於浙江省圖書館。文津閣的藏本一直保存到今天,現在收藏於國家圖書館。文淵閣內的藏本於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毀。文溯閣藏本在「文革"時因為中蘇關係緊張,被運送到甘肅,現在仍在甘肅。文淵閣藏本隨國民黨政府去了台灣,現收藏於台北故宮。

國學常識二十八:《增廣賢文》為何被譽為蒙學經典

《增廣賢文》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兒童啟蒙書目之一,也叫作《昔時賢文》,或者《古今賢文》。我國著名戲曲家湯顯祖寫作的《牡丹亭》中提到過《增廣賢文》。因此,有學者推斷,這本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即湯顯祖生活的時代)。不過,這本書是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變成今天這個模樣,通稱《增廣賢文》。關於它的作者,書本上一直沒有記載,後人推斷這可能是民間智慧的結晶。

《增廣賢文》在表面上好像雜亂無章,但是其中自有內在邏輯。和"亞聖」孟子的主張不同,這部書對人性的認識以「性本惡」為前提,用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它認為,維繫家族的親情已經被金錢污染,因此「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我們一向信賴的朋友也未必靠得住,因此「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人的地位尊卑,不取決於他的道德學識,而由金錢來決定,因此「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增廣賢文》將社會上種種醜惡的現象進行高度概括之後,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

《增廣賢文》的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各類經典,有雅有俗,雅俗共賞。這部書不需要講解就能讀懂,人們往往能夠從中學到儒家的思想觀念和為人處世的人生智慧。或許正是因為它一反常規,從「反面』』來進行教導,又或許是因為它親切平和,一直被當作兒童的啟蒙讀物,始終受到人們的器重和青睞。

國學常識二十九:「四合院」為什麼被稱為「四合」

所謂"四合」,「四"是東、西、南、北四面,「合」是指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整個四合院,一般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採用外觀中規中矩、中線對稱齊整的方法建築而成。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一大家子都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裡,「合」更像是家庭的聚合。

四合院的正房,即坐北向南的北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規模要比其他房屋都大。三間北房中只有中間一間對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的兩間房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臥室,由長輩尊者居住。

東西兩側的房子為廂房,一般居住的是家中晚輩。廂房一般比較對稱,建築格式也大體相同或相似,也是一明兩暗的格局。正房與廂房之間有走廊,將四面的房子都連接起來,可以避風雨,也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與北房相對應的是南房。在角落裡有耳房,作為糧庫、廚房或者其他庫房。一般西南角的位置是廁所,東南角則是院子的大|1d院子大都採用黑漆木板大門,兩扇大門的上下都放在軸心裡,可以閉合關開,很安全可靠。在正門進門處的正對面,有一個影壁,是一堵磚牆,使外界難以窺視院內的活動,人們通常會在影壁上畫上圖案或者寫上文字,以求吉祥如意。

國學常識三十:《百家姓》為什麼按「趙錢孫李」的順序排列

《百家姓》是一本關於姓氏的書,在北宋初年成書發行。《百家姓》原收集了四百一十一個姓氏,後來又增加到五百零四個,其中,單姓四百四十四個,複姓六十個。《百家姓》是我國自北宋以來的幼兒啟蒙讀物之一,和《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

我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每一種姓都有著獨特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每一種姓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上作出過卓越的貢獻,也有的人臭名昭著,因此並無貧富貴賤之分。《百家姓》並沒有完全記載我國的姓氏。據說,從文獻上能夠見到的確切的姓氏,就多達五千六百餘種。因此,《百家姓》所記載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姓氏而已。因為它上面記載的都是一些常見的姓氏,所以也具有非凡的代表意義。

《百家姓》的次序並不按照姓氏人口的多少來排列,而是從音韻的角度,做到讀來順口、易學好記。其中,「趙錢孫李」是《百家姓》的前四姓,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百家姓》成書於北宋時期,開國皇帝是趙匡胤,按照中國古代的思想觀念,皇家最為尊貴,因此,趙是《百家姓》裡面的第一姓。而《百家姓》形成於吳越錢塘地區,因此,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君李氏緊接著成為百家姓的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

國學常識三十一:《弟子規》的書名有什麼含義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它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弟子規》的內容是《論語•學而》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作者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編纂而成。《弟子規》一共分為五個部分,即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和規範。

《弟子規》共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者四句意思相連,前後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記誦。《弟子規》先是"總敘」,接著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它集中了孔孟和老子等聖賢道德教育的成果,是傳統道德教育著作的綱領性書目。《弟子規》成書之後廣為流傳,許多教書先生用它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為孩子們將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弟子」的意思比較多,具體說來,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社會上指公民。"規」就是規範。「弟子規』』的意思就是「弟子」們應該遵守的社會道德規範。

李毓秀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他曾經跟隨他的老師黨冰壑遊歷近二十年。成年之後還做過一任小官。他的主要興趣不在官場,而在於教學。他精研《大學》《中庸》等經典,創辦敦復齋講學。前來聽他講學的人很多,太平縣御史王奐也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仰慕他的才學,尊稱他為李夫子。

國學常識三十二:《朱子家訓》為何會流傳千年而不衰

《朱子家訓》是我古代最著名的家訓之一,又叫作《朱子治家格言》,或者《朱柏廬治家格言》。《朱子家訓》的內容以家庭道德為主,全文僅五百二十二字,用簡潔易懂的語言精闢地闡明了修身齊家的道理。《朱子家訓》中的許多內容都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即便在今天,仍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性,《朱子家訓》裡面也有許多封建糟粕,比如對女性的偏見。

值得注意的是,《朱子家訓》的作者並不是宋朝大儒朱熹,而是朱熹的後代朱柏廬。朱柏廬早年曾刻苦學習,希望考取功名報效國家。然而他生不逢時,剛成年不久,便遭遇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他放棄了對功名的追求。之後他一直在鄉間教學,並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一時之間聲名鵲起。康熙皇帝曾經多次徵召,但是都被他拒絕了。他將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用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即便是不識字的人也可以口頭相傳,還可以寫成對聯條幅掛在大門上和廳堂里,作為持家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這就是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朱子家訓》。

因為《朱子家訓》所具備的這些優點,它一直受到士大夫階層的器重,流傳非常廣泛,被尊為"治家之經」。清朝到民國這段時期,它一度成為兒童啟蒙的必讀課本之一。

國學常識三十三:中國古代的年齡稱謂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對年齡的稱呼,分得非常地細,不像外國人,一個單詞"young」就把所有青少年都概括了。在中國古代,人在每一個年齡的稱呼都是不同的,下面就讓我們來總結一下。

襁褓——不滿周歲;

黃口——本指雛鳥,後比喻10歲以下的兒童;

總角、孩提——幼年的泛稱;

垂髫(tiao)、始齔(chen)——童年的泛稱;

幼學——10歲;

束髮——15歲左右;

弱冠——20歲;

而立之年——30歲;

不惑之年——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

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

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

杖朝之年——80歲;

耄耋(mao die)之年-八九十歲的年紀;

鮐背之年——90歲;

期頤之年——100歲。

國學常識三十四:各個行業的祖師爺都是誰

在中國不管你做什麼行業,都講究一個祖師爺,每到初一、十五還都得燒香拜奉。所以,我們在做一些事之前,總得知道這個行業的祖師爺是誰:

農業祖師:神農氏蠶業祖師:馬頭娘、嫘祖

織業祖師:黃道婆、織女

織綢祖師:伯余

漁業祖師:伏羲、海龍王、姜子牙

紙業祖師:蔡倫

筆業祖師:蒙恬

陶業祖師:范蠡

鑄業祖師:太上老君(老子)

鹽業祖師:葛洪

酒業祖師:杜康

醋業祖師:帝予

水業祖師:水母娘娘

屠業祖師:張飛、樊噲

廚業祖師:詹王、易牙、灶君

藥業祖師:孫思邈

醫業祖師:華佗

仵作祖師:宋慈

染行祖師:梅葛二仙

車行祖師:馬王爺

牛行祖師:牛王爺、龔遂

鏢行祖師:達摩、洪拳五祖

木匠祖師:魯班

石匠祖師:魯班

泥匠祖師:張班、魯班妻

鞋匠祖師:孫膜

畫匠祖師:吳道子

玻璃業祖師:陸毒大王

鞭炮業祖師祝融

席蔑業祖師:張班

玉器祖師:邱長春

豆腐業祖師:孫臏、龐涓、關公、樂毅

泥塑業祖師:女媧

鋦補業祖師:女媧、老君

梳篦業祖師:魯班、張班

化妝業祖師:觀世音

膏藥業祖師:鐵拐李

樂器業祖師:師曠

梨園祖師:唐明皇

道情祖師:張果老

皮影祖師:李少君、李少:

評書祖師:魏徽

墜子祖師:邱長春

相聲祖師:東方朔

戲法祖師:呂洞賓

理髮祖師:羅祖

乞丐祖師:伍子胥、范丹

占卜祖師:鬼谷子

竹匠祖師:泰山

茶業祖師:陸羽

評話業祖師:柳敬亭

火腿業祖師:宋澤

星相業祖師:柳莊

風水業祖師:劉伯溫

制傘業祖師:魯班

商業祖師:財神爺(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武財神關羽;五路財神何五路)

國學常識三十五:我國古代的住宅是什麼格局

住宅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人們除了追求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外,還重視它的精神功能,並且形成了階級社會的門第觀。

舂秋時期,士大夫的住宅大門分為三間,中間為門,是辦公的場所;左右為「塾」,是「家教"的地方;門內是庭院,上方為"堂」,是生活起居會賓禮儀的地方,堂的左右為"廂」,堂後的房子為"寢」。

漢代的貴族住宅不但要有門、塾、堂、廂等,還要有車房、馬廄、廚房、倉庫及僕人住房。建築形式多為木結構和干欄式,懸山屋頂,出現了方形、圓形、長方形等多種形式的窗戶,並有各種窗欞。用圍牆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已經出現,也有二、三層樓的塢壁式住宅。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貴族的住宅庭院多為對稱布局,大門多為廡殿式,圍牆內側有廊圍繞的庭院,在一個宅院中,有數組迴廊包繞,有數個廳堂供不同之用。

隋唐五代時期,貴族的住宅布局更為自由活潑,出現不對稱布局的庭院,大門由烏頭門代替了廡殿式,常用直欞窗迴廊繞成庭院。

宋代的城市住宅多為四合布局,以廊屋代替迴廊,前大門進入後以照壁相隔,這種形式增加了居住面積,非常實用。

明清時期,住宅大致可分為規整式格局和自由式格局。規整式格局作為傳統住宅樣式的主流,_般為三合院或四合院。清政府還對住宅的格式、尺度、等級進行嚴格的規定。有「一正二廂」嚴格內外、尊卑有序,這促使規整式住宅轉變為封閉內向型院落,建築物都有中軸線,均齊對稱,主次分明,體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生活觀念。

國學常識三十六:「書香門第」香在哪裡

我們常稱祖輩上有讀書人的家庭為"書香門第"。但"香」來自哪裡呢?有人以為"書香」的"香」指的是書的香。這樣的理解好像也沒錯。可書又因何"香呢?難道白紙寫上黑字就香了?事實上多數的墨跡是臭的,因此「書香」的「香」一定不是來自墨香。那麼這「香"到底是什麼香氣呢?原來,古人為了防止書籍被蠹蟲損壞,一般會在書籍裡面夾上幾片香草。這種香草叫芸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特異的清香氣,即使枯萎香氣也不會變淡,它可以驅除蠹蟲,古詩中就有「芸葉薰香走蠹魚」的描寫。所以"書香的「香」指的是「芸草香」。

因為書中常夾芸草的緣故,所以,與"芸」字有關的詞多與書籍有關。例如用「芸編」指書籍,"芸帙」指書卷,用「芸閣」「芸館」指代書齋,甚至國家藏書閣也命名為「芸署」,負責校勘書籍、訂正訛誤的校書郎雅稱為「芸香吏」,唐代徐堅的《初學記》中說:「芸香辟紙魚蠢,故藏書台亦稱芸台。」這些都是從芸香而來。

不過現在已很難見到芸草的蹤跡了,為了防蠹蟲,人們多使用樟腦丸、檀香片之類。書香情懷對於善於想像與懷舊的文人來說,也只能是書卷里所蘊藏、積澱的一種說不盡的歷史記憶與個人緬懷罷了。

國學常識三十七:「太歲頭上不能動土」是什麼意思

按照傳統的星相學說,木星,又稱歲星,每12年繞太陽一周,繞到哪個區域,就會在相應的地下出現一塊會動的肉狀東西,它就是太歲的化身。如果在這個方向上動土就會驚動太歲,給人帶來厄運,所以就有「太歲頭上不能動土"的說法。漢代王充在《論衡•難歲篇》中提到太歲一事,「移徒法曰:『徒抵太歲凶,伏太歲亦凶』。」太歲一直被人們當作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響人們的命運。

在古代,人們認為凡是建築、遷徙、嫁娶等吉凶都與方位有關。這也形成了民間大興土木時的風俗禁忌:每有建築動土之事,就必須先探明太歲方位以避之,元明後還有專門的祭壇祭祀。"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實際上反映的是人們要求建築與所在的地理環境相適應,以達到與環境和諧統一、子孫富貴興旺的目的。

國學常識三十八:「五脊六獸」和建築有什麼關係

電影《龍鬚溝》里有這樣一句話:"我捨不得我的活兒,一天不幹活,就五脊六獸地難過。」雖然這裡的"五脊六獸」是在形容心理上的難受,但其實「五脊六獸」這個詞最早說的是建築構件。

所謂「五脊」,是指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裝飾,起脊的硬山式、起脊的懸山式和廡殿式建築有五條脊,分別為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其中最頂上的水平方向的脊為正脊,四面坡相交地方的脊為垂脊。這樣的裝飾在古代的宮殿和廟宇裡面非常常見。

所謂"六獸」是指屋脊上的土製小動物。這種建築裝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普通的民房不能安裝,除非經過皇帝的特許才可使用。這樣的裝飾被稱作"義脊」,意思是說在這個建築里居住的人受到了特殊禮遇,以此來顯示家族的榮耀。屋脊上的動物很有講究,大脊的兩端是龍吻,又叫吞獸;另外四條垂脊排列著五個獸類,故而總稱「六獸」。

不過,五脊上的"六獸"也不一定就是六個,獸的多少與建築的規模和地位有關係,同時獸的擺放也有一定順序。比如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上面的小獸達到了10個之多。這些小動物除了起到一般的裝飾作用外,也象徵著身份,同時還有點實際用處,比如用來保護房屋。古代建築大多都是木質結構,在房頂兩坡瓦壟交匯的地方安裝上這樣的吞獸,可以對房頂起到加固的作用,還能防止雨水滲漏,保護房屋的木料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