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老下湄橋,讓我再看你一眼

2019-07-30   吃喝玩樂在郴州

曾經北湖區「朋克硬漢」代表

在轉型和棚改中徹底磨滅了自己的工業氣

居住在此的居民只能感嘆已回不去

很多記憶都已不再蘇生

只願高樓倒塌的灰塵散去時

每當變幻時,便知時光去

-城跡·下湄橋-





2015年至今,下湄橋棚改拆遷的事情已經過去4年。

隨著26路公交抵達下湄橋站,曾經駐紮在下湄橋的工廠也大多也只剩一片廢墟,無聲的暗示著這一場耗時許久的戰役終於要走向盡頭。

下湄橋市場路的兩旁,店鋪熙熙攘攘,菜市場附近的路旁也被小販們「占領」,賣著應季的新鮮蔬果。

不知道在老工廠工人們遷離後,對這裡的商販們是不是又意味著失去了什麼。







要說到下湄橋,那紡織廠就是不可繞開的話題,或許你根本不曾聽過它的名字,但你的家人一定不經意間扯過它生產的藍色布棉。

紡織廠曾是郴州市最大的廠,鼎盛時期職工8000多人,幾乎人人都想到這來工作。


曾經若家住下湄橋,那基本都是吃穿不愁的主。父母是國營各廠的老員工,住的是福利房,上的是職工子弟學校,生病了還有醫藥報銷,家境無憂,不知什麼是愁。

如今,紡織廠已從國營改至民營,新廠區也遷址石蓋塘,剩下的也只剩下對這往日榮光的無限回憶了。





曾經紡織廠門口那一排排小店,那都是附近居民的根據地,早上有著魚粉、米餃等各色小吃幾乎沒有幾個飢腸轆轆的餓漢能「平安」走完這條街。

每當夜幕降臨,這裡便會拉開給你看它的江湖模樣,在廠民眼裡這裡的特色口味菜口味好吃到獨步郴州。

每當你站在這時,沒有幾個老紡織廠人不想當即坐下喝幾瓶啤酒和老友吹吹牛皮。

只不過如今一條街幾乎個個大門緊鎖,門前也並不是傳言里的髒亂差,反而略顯整潔,彷佛從未有人來過......

破敗和寂寥似乎成為了這條街最後的宿命。


下湄橋紡織廠「zui高樓」



曾經前往菜市場的2棟樓房路口有著一家老面饅頭,沒做啥賣了十幾年而已。

20棟也曾有一家魚粉小館,營至深夜,就為了等著安撫凌晨上夜班的工廠子弟,如今也都去向不明,不知是再開還是老了打算休息。

人群聚離,只剩曾經和小夥伴取笑從來沒有用過的水塔立著,成為了現在居民區的「王者」因為其它居民樓,都成為了平地。






工廠區再深入往裡走,那便是床單廠的領地,不過下午2點,賣著小吃的老闆們已全然收拾完畢,路上行人無幾,賣著副食的小店內大媽們湊起的麻將局是整條街都聽得到的歡聲笑語。

老舊居民區,似乎也全部搬遷,僅剩幾戶住戶居住著,和十字路口對面的同輝、金輝小區一街之隔,彷佛兩個世界一般,落寞與彷徨彼此交集。

老廠的才知曉的「秘密」



老廣場上地面留著日曬風乾形成的坑坑窪窪,住在這的年輕一輩也早忘記這裡為何建立,昏黃招牌上也只剩下「湖南郴州」幾個大字。

關於此地真正用處,大部分工廠子弟都知之甚少,據某位在這住了幾十年的老居民透露,這似乎曾經是各廠聚集彈棉花之地。

以往各戶專門來此,帶著自家的老棉被來此彈一彈,補補棉或者訂製新的棉被置用。

這裡曾被修繕成籃球場過,也被另修各式老幼遊玩設施,曾經孩童的歡聲笑語只剩下這一地灰塵與落寞的蟬鳴。


往後走著也只能碰見寥寥數人,對比市區,這裡似乎格外涼爽,走進對立的樓道里,便會有清風徐徐吹來。

可能床單廠的人們在搬離的時候也在想著,不知新家是不是也能像如今一樣是個避暑勝地。








往後倒退回十字路口,向南走大大小小的廠區舊址依舊林立著,但大部分都已被整改成新的居民區,如同輝小區、金輝小區。

孩童夏日裡的「小確幸」



在下湄橋還沒被大型施工現場覆蓋的年代,哪怕是再熱烈的太陽,也擋不住愛玩的崽子在路上蹦躂。

記得那時在街上和小夥伴們撿著塑料水瓶子賣錢,最後能每人去小賣部換支「蛋筒」便是一天最具成就感的事。







身處在瓷廠、床單廠的兩處橋樑,總是容易被下湄橋搶走榮光,人們也總只記住它的名字。

但他們可是各廠和居民便捷通向外處出去嗨的要道,幾十年來,真要說受過什麼大風大浪,可能也就是05年的洪水襲擊,水甚至已淹至橋面。

那時人們可擔心它們的安危了,畢竟如果出事了,可要繞一大段遠路才能出行。

瓷廠橋頭的往事



機靈會做生意的郴州人,也不會放過這麼好一個交通要地,各色老店矗在橋頭,那都是經過嘴刁老街坊驗證過的口味。

附近口味館的王師傅見過有失戀在此哭的死去活來的傷心人,也有因生活壓力過重,便趁著四下無人在橋上大吼釋放壓力的年輕人,每次都只感嘆:「現在年輕人真會玩。」









繞過南嶺大道走回下湄橋曾經的「小公園」,你可以看見一群老人在此安享自己的老年生活,每當夜晚這裡還是歌的海洋。

在這30-40歲都是年輕人,40餘歲的大姐每天買完菜便來這裡支起她的老本行,給大家理起了發,便宜又實惠。

小涼亭里和附近各式能乘涼的地方,都能讓他們來上一局,只要這群老炮兒聚在一起,哪裡就有牌局了。





塵土飛揚也好,噪音熏天也罷,老居民過著自己的日子,任由周邊坍塌不見,只是不知道何時,他們也將搬離這裡。

養活上萬人的菜市場



老菜市場可能又會少去一撥常客,賣著水果的攤主只會對充滿灰塵的地面,擔憂今天的瓜賣的不怎樣。

或許這樣的日子將成為日常,又或許下一秒將全然推翻。










如今下湄橋似乎成了拆遷的代名詞,一片片高樓倒地,分崩離析,但還好有些仍未改變。

學生們無憂的臉龐,哪怕搬遷也從新聚回舊地的微笑,在這裡,有太多東西不經意的變化,但仍有些東西曆經滄桑不改從前。


如果你也曾經是居住在此的「下湄橋人」,可能,棋牌室打麻將的大媽已聚不齊,吃了幾十年的魚粉店也不知所蹤了,老街坊說好不分離的誓言終歸是沒能如意。

一座座大樓拔地而起,下湄橋與你的關聯似乎越來越少。但有些地方,有些事,留存於2019年的7月,這美好的記憶,會等你想它時讓你再記起。

吃喝菌生活在這有二十多年了

曾經工人時代北湖區閃亮的主角

此刻已徘徊在舞台邊緣

等待最終的落幕來臨

你有沒有在此割捨不去的回憶

一起文末留言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