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軾看逆商:抗挫折能力將影響孩子一生

2019-12-04     心田花開學校

他少年入仕,文章獨步天下

卻一生沉浮,顛沛流離

他本應封侯拜相

卻在鄉野僻壤綻放了最亮眼的色彩

他身處華夏大地

粉絲卻遍布海內外

縱橫歲月千年

依舊有人為他痴迷

他就是——蘇東坡

【知人】

公元1037年,蘇東坡出生在四川眉山。公元1056年春天,蘇軾和老爸蘇洵,小弟蘇轍一起,前往汴京參加科考。


宋朝科考採取密封姓名的做法,當主考官歐陽修在一眾浮誇的考卷里發現一篇文風質樸立論深刻的文章時,當即大筆一揮決定給個狀元,(所以同學們作文的立意很重要啊!)可是歐陽修轉念一想:別是我學生曾鞏寫的吧!於是為了避嫌,歐陽修給了這篇文章第二名。事實證明歐陽老師真的想多了,當知道新科榜眼是蘇軾時,歐陽修當即感嘆,30年後你們就不會記得我這個糟老頭子咯,未來是蘇子瞻這樣的年輕人的。

蘇軾入仕之初是宋仁宗年間,表面的太平之下是積貧積弱的王朝,國庫空虛得連太后過壽的銀子都拿不出來。公元1067,宋神宗即位,這個熱血的年輕人遇見王安石的一剎那,只感覺電光火石整個世界煙花綻放,倆人一合計,神宗決定任用王安石,實行改革,力圖自強,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變法。

可是由於王安石變法過於激進,新法沒有起到正面效果,朝廷官員分裂成兩派,內耗式黨爭愈演愈烈。蘇軾作為一個萌新其實並不反對變法,他只是反對太快太急,所以明知以卵擊石,他還是寫下了《上神宗皇帝書》,就經濟軍事以及變法提出自己的見解,結果可想而知,皇帝並不想聽他叨叨。變法第三年,歐陽修辭官隱退,不久,司馬光也遞交辭呈,蘇東坡則開啟了自己的流浪旅程。


他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殺蝗蟲,在徐州抗洪。因在地方上的突出政績,蘇軾得到了皇帝嘉獎,同時也使得朝廷上的小人們妒火中燒。御史台官員彈劾蘇軾在《湖州謝上表》中大放厥詞愚弄朝廷,找出詩集說他譏諷朝政。皇帝氣得下令用繩子捆著蘇軾將他押解回京,御史台的小吏們也不是啥省油的燈,天天晚上不讓蘇軾睡覺還輪流罵他。是可忍孰不可忍,蘇軾一咬牙一跺腳,把含有劇毒的青金丹埋進了御史台牢房的土裡。死的準備都做好了,沒成想來了一群人替他求情,包括王安石和曹太后。於是,在蘇軾被關130天後,烏台詩案塵埃落定,這個命運多舛的文學大家在漫天風雪裡踏上了被貶黃州的旅途。

黃州遙遠荒蕪,作為戴罪之身的蘇軾只是一個掛名官員,並無實權,也無薪水,於是財政捉襟見肘的蘇軾只能量入為出,每月拿出4500錢分成30串掛在房樑上,每天只能用150錢,沒用完的就放在竹筒里存起來。

可是蘇軾是誰啊,大文豪啊!缺啥都不缺粉絲,當時蘇軾的頭號粉絲馬夢得看到自己的偶像都混成這樣了,直接跑到黃州找自己好朋友要了50畝軍地送給蘇軾耕種,而這塊位於城東的無名高地便是此後大名鼎鼎的「東坡」,「東坡居士」的名號也由此而來。從此,蘇東坡開始了自己真正的農民生涯,他買耕牛,買農具,種大麥,這是一個農民的筆墨紙硯,只是這一次,不是為了審美,是為了求生。

在黃州的這段時間裡,蘇東坡生活窘迫,幸好,他發現了價格便宜的豬肉,於是這位美食家自創了萬古流口水的「東坡肉」,還把自己做豬肉的心得寫進了《豬肉頌》里,說要把鍋洗乾淨 ,少放水,待它自熟,莫催它,小火慢燉,得把油煎出來這樣才肥而不膩。


不僅如此,在黃州的蘇東坡一點也不管官府嚴禁私宰耕牛和半夜十二點以後進城的規定,他經常和自己的一幫農民朋友在東坡上開Party,唱歌喝酒吃牛肉,玩兒太晚了就直接翻牆閃現回城,放浪形骸得跟竹林七賢有得一拼。

就在蘇東坡把黃州當作自己的故鄉時,1084年,一紙詔書將蘇軾調赴汝州,之後,蘇軾便開啟了多次被貶又被召回的仕途,62歲那年被貶海南島時,蘇軾還在當地開辦學堂,使一百多年都沒有出過進士的地方終於有人舉鄉貢。宋徽宗即位後,蘇軾又一次被調回,北歸途中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歲。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號「文忠」。

【論世】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一首《定風波》誕生於蘇軾在黃州的中後期。彼時的蘇東坡決定前往沙湖購買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結果,蘇東坡在沙湖途中遇雨,突然到來的暴雨從天而降,人們驚呼著躲避,只有蘇東坡沒有閃躲。他的斗笠和蓑衣都被前面的人拿走了,同行的人都感覺狼狽不堪,蘇東坡卻覺得沒有關係。他對大自然的變幻毫不在乎。沒過多久,雨停了,就在這急劇變化的陰晴里,剛剛被澆成落湯雞的蘇東坡,口中悠然地吟出一闋《定風波》。


這首詞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蘇東坡自我突圍的一個政治宣言,宣告自己走出來了,突破了,超越了以往的自己。黃州時期的蘇東坡完全放棄了自己大文豪的身份,乾脆跑到田間,水畔,山野,集市,追著農民,漁父,樵夫,商販談天說笑。中國文人士大夫講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蘇東坡卻形容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他開始放棄策論而開始詞的創作,他逐漸意識到,與策論不同,詞不是為朝廷為帝王寫的,而是為心。


在黃州,蘇東坡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傑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當一個豐盈的生命與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必然會演繹出最完美的歷史傳奇。身處黃州的蘇東坡,漸漸遠離憂憤,歷經了世事變遷,蘇東坡的詞進入了自由天真的境界,以至於豪邁詞句里,仍然埋藏著「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這樣的細膩之筆,也為蒼茫的歷史增添了動人的青春之美。早年作品中的諷刺與憤怒,慢慢地轉化為人性中的寬容和溫暖。李清照評價蘇東坡的詞「不協音律」,但正是因為這份自由洒脫,使得蘇東坡的詞不為時空所阻,在千萬人的心頭迴旋。


世事的風雨滄桑,草木的萬千變化,都被收納進蘇東坡的生命里 ,假若他不曾遭遇烏台詩案,假若他不曾躬耕東坡,心境必然大大不同。不經歷那些痛苦與折磨,他不會知道「也無風雨也無晴」竟是讓人喜悅。


【尾聲】

蘇軾是可以比肩詩仙的大文豪,他可以寫歷史,像《念奴嬌》寫大江東去;他可以寫兄弟之情,像《水調歌頭》寫但願人長久;他也可以寫夫妻之情,像《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他改變了詞的題材,所有的內容,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農業、懷古... ... 都可以入詞。


當然,蘇軾的可貴之處,並不僅限於他的才華與作品,當他遭受挫折,他一直憑藉自己的個性,消解其中的苦悶,把糟糕的經歷當作一個機會,去探索新的書寫自己的方式,探索新的思考自己的方式。他在逆境中完美地完成了涅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逆商」。以短板效應來看,情商是一個人的「長板」,而逆商,就是那塊生死攸關的「短板」。如若一個人無法在逆境中平穩地與自己相處,甚至在艱難的環境中不斷突破,他就永遠無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蘇軾,他做到了,他真的成為了完全不同的一個人,他成為了「蘇東坡」。

(來源:心田花開語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UdJ024BMH2_cNUgFS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