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訪山西大地,探尋古老中華的歷史奧秘

2020-07-23     時尚旅遊

原標題:穿訪山西大地,探尋古老中華的歷史奧秘

醋、麵食、黃土與古城構成了絕大多數人對於山西的認知。人人都知道山西有歷史,然而這些被時光的黃沙覆蓋的歲月與故事究竟意味著什麼,卻鮮有人能夠說個明白。

山西群山環繞的地形與乾燥的氣候使得大量歷史遺存得以完好保留。如果將山西的歷史痕跡串聯起來,可以組成中華文明起源的脈絡——先秦,文明在此起始;盛唐,宗教與文化開始在這裡蓬勃發展;遼金年代的山西,則見證了民族融合的結果;明清,這片大地上繁盛的商貿往來又將文化傳播到海內外……

循著這些歷史的線索,以太原為軸心,駕車尋訪留存在山西的人文精華,完成一場穿越之旅。

主題

山西歷史穿越記

踏行中華文明的古遠足跡

山西博物院—數千文物展現山西歷史

山西是名副其實的人類文明發源地,經過考古學家出土發掘,早在180萬年前山西境內就有人類生活的痕跡。這些痕跡從山西博物院的館藏中可見一二。

走進博物院中,早期人類使用的石、器骨以及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展現了鮮活的古人類生活,仿佛讓人踏入上古的世界。

經歷了夏、商、周時期, 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從原始智人一步步跨入人類群居的社會生活。出土的骨辭見證了西周初年發生的大事——「晉」字作為國號出現,晉國成立,「山西」的概念出現了,人類文明的火種自此在這片土地上傳播開來。

晉祠—中國現存最早皇家園林

隨著「晉」字國號一起出現的還有晉祠,開啟了山西地上文明的首個真實遺存。

和山西眾多的古代地上建築一樣,始建於西周的晉祠歷經滄桑,經過多次重修再建,如今依然屹立在最初的那片土地之上。

有著「三晉第一名勝」美譽的晉祠背靠懸山,面臨汾水,是紀念3000餘年前晉國第一代諸侯唐叔虞的祠堂。

在後世歷朝歷代的重修增建下,如今圍繞著晉祠不僅已經修建起豐富的山水景致,而且造景思路上也相當有趣味,沒有絲毫平鋪直敘的呆板氣息。

在傳說中的「中國第一木製建築」——晉祠聖母殿,各朝代遺留的匾額滿掛梁枋,表面雖然斑駁卻很有韻味。樑柱上的木製盤龍團是聖母殿獨有,也是全中國僅有的木製建築形制。

晉祠中還有許多著名景觀,其中「周柏」是與晉祠古遠歷史最相呼應的一處——那是主殿左側一株枝幹雄偉的古木,為西周初年栽種,已有超過3000年的歷史。

自然

黃土大地·表里河山

文明與自然依傍而生

將中華文明印記完整保留下來的,正是山西這片廣袤的大地,它有著黃河衝擊的沙河平原,也和巍峨的群山接壤。

獨特的地貌形成乾旱的氣候,對建築和文物的保護具有天然優勢。群山孕育了文明,又保護了它們。

玄中寺—佛音藏在青山中

玄中寺位於距離太原不遠的石壁山,這座始建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寺廟也是佛教中凈土宗的起源地。

建於石壁山中的玄中寺一派安寧景象,寺院內綠植蔥鬱,中軸線上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樓台,從低到高,與山巒融為一體。

遙遠處,水珠滾落的聲音混入耳邊遒勁的風迴轉盤旋,婉轉的鳥鳴從幽林中傳來,會讓人感到一種難得的禪韻。

五台山—清涼的佛國世界

抵達位於晉北的五台山時,氣溫明顯地降低了很多。聽說即便是酷暑時節,這裡通常也只有20℃出頭,因而五台山亦有一別名為「清涼山」。

這裡的清涼是地形賦予的。五台山其實並不是一座山,而是由五座平頂山峰共同構成的,這也是「五台」二字的由來。

每個台頂海拔都在24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頂海拔甚至達到3061米,為華北第一高峰。整體較高的地勢,造就了「五台無夏天」的氣象景觀。

據說,五峰拱衛的樣子從空中俯瞰的話,恰似人的五根手指。五峰以外的地方稱台外,以內的「手掌」部分稱台內,而「掌心」位置的台懷鎮,就是五台山居民的生活中心。

人文

文化的交融·商業的繁榮

那些飽含歷史往事的風雲激盪

盛唐之後,隨著政權格局分裂的五代十國再次聚合成為宋朝,以漢族為政權代表的南北宋和以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為政權代表的遼代、金代形成了政權上的分庭抗禮。

自遼代起,草原民族的大肆入侵造成了文化的混血。草原民族的統治者也加入了佛教信仰的行列,從宗教信仰入手,將草原民族的意識與中原的傳統思想相融合。

而上述這些歷史過往,都在山西有著深刻的體現。

應縣木塔—遼代皇后倡建的 千年木塔

應縣木塔位於應縣縣中心,從下向上仰望,歷代名人題寫的匾額鑲嵌塔身。一朵朵斗栱密布,宛如蓮花層層相疊。外觀看起來僅有六層的木塔,因為塔內各層之間另設有暗層,所以其實一共有九層。

實際上,應縣木塔本名佛宮寺釋迦塔,內部供奉有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由遼朝興宗仁懿皇后蕭撻里倡導修建,而這位仁懿皇后就是《楊家將》中霸氣蕭太后的孫媳。

當年,像接受遼朝統治的中原百姓一樣信仰佛教的仁懿皇后,為感謝佛祖對蕭氏一族的庇佑,同時祈禱大遼基業恆昌,便提議在自己的家鄉應縣修建了這座釋迦塔。

但歷史總是殘酷的,塔建成後過了短短几十年,遼朝就慘遭滅國。唯有這座木塔恆久矗立在那裡,歷經強震、戰亂、雷火而近千年不倒,直到今天。

雲岡石窟—見證多民族文化融合

在遼國的陪都大同,自北魏便建立起來的雲岡石窟也得到了當時的統治者——遼代皇室牽頭進行的佛像修整和興復。目前在第13窟,仍留有遼代的修像銘記碑刻。

到了遼末,女真人的精兵來襲,導致大同城連同城外的雲岡石窟均遭嚴重破壞。但在屠刀落地之後,也同樣是這些成功入主中原建立金朝江山的女真人,對石窟實施了重點修復。

在雲岡石窟觀看佛像還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佛像的造型體現了它們被建立的年代,縱跨歷史幾百年的佛造像群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比如建立於遼代、金朝的佛像面目上就帶有清晰的鬍子,令人一目了然。

平遙古城— 深宅高屋中的明清晉商往事

隨後,忽必烈建立元朝,大一統的局面形成後,中央政權也向北部開始轉移。明代與清代統一的政權造成經濟的繁盛。而此時的山西,濃厚的宗教氣息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繁榮的商業氣息在黃河流域的源遠流長。

能將明清時期的山西生活完整呈現的地方要數 平遙古城,這座保存得極其完好的古城將明清時期崛起的晉商文化徹底封存起來。

保留有店鋪、寺廟、宅院等各類古建原貌的平遙,可謂一座明清建築博物館,尤其是對晉中風格四合院的集中展示,讓它同樣獲得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肯定,成為一座被全人類瞻仰的文化財富。

而那些為這座磚瓦骨架填補血肉的晉商往事,也發生於一座座深宅大院之中。

山西有著「商賈之鄉」的稱號,而平遙則是當之無愧的晉商源地。鏢局和票號這兩個中國保險業和金融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商業形態,均發明於平遙。

前者僱傭武藝高強的鏢師,提供現銀運送、貨物運輸等必要的商貿服務;後者則隨著晉商影響力在海內外的不斷壯大應運而生,存款、放貸、匯兌一條龍服務,為平遙商人積累了在當時堪稱天文數字的雄厚資本,分號甚至開設到了沙俄、印度等地。

險峰湍流

驚險中感動長存

如果從平遙古城沿著明清時期鏢師們常走的送鏢之路向東,便是太行山驚險絕人的掛壁公路。而向西穿過呂梁,便到了黃河壺口瀑布。

駕車沿黃河而行,此處便是藍田人等眾多早期人類的發現地。黃河孕育了人類文明的火種,義氣、血淚與智慧都隨著河水的流淌歷歷在目。

從終點又回到起點,這也是此行追尋歷史蹤跡的意義——串聯散落各地的人類文明,尋找厚重的歷史所帶來的感動。

線路總覽

此條線路屬於《時尚旅遊》探索山西的自駕線路。用時8天,行駛約1400公里,我們一同見證山西的璀璨歷史。

Day1 太原—太原,宿太原

Day2 太原—太原,宿太原

Day3 太原—五台山,宿五台山

Day4 五台山—雁門關—應縣,宿應縣

Day5 應縣—大同,宿大同

Day6 大同—大同,宿大同

Day7 大同—忻州—平遙,宿平遙

Day8 平遙—洪洞縣

線路顧問:陸毅

統籌執行:王建國

路書編輯:喻嬋

攝影師:孫旭暉

圖片後期:肖茂軍

視頻導演:韓飛

航拍:葉亮昱

攝像師:海洋

探索更多路虎星級自駕線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CBKfHMBnkjnB-0zBip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