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兒子的人,姿態一定要低一點

2019-12-06     陳妍媽媽

親戚家的一個妹妹,結婚多年一直沒有孩子,去醫院檢查了,是男方的問題。但儘管這樣,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為男方家裡生。

這幾年,妹妹把所有的錢都耗在了做試管嬰兒的這個大頭上。做過試管的人可能知道,這種事絕不是一次就中的,要一次次跑醫院,打針抽卵子。總之,雖然生不出孩子的問題在男方,但承擔這個痛苦的最後責任人卻是女方。

終於黃天不負有心人,今年他們終於有了一個——女兒。

這樣千辛萬苦得來的女兒,婆婆一萬個不高興,這邊剛從產房裡推出來,那邊就琢磨著再生一個二胎。

先且不說二胎能不能保證是兒子,就說這個二胎的成本也太高了。何況不僅僅是錢,還有女方的身體。所以月子裡婆媳兩個人就弄得不愉快,婆婆不幫忙帶孩子,媳婦吃了力弄出了大出血,又送到醫院躺了好幾天。

不過,我今天想說的並不是婆婆的重男輕女。當然。我是不明白生不生兒子到底有什麼關係,但是我想說的是,這個年頭生女兒是福氣,生兒子的才是「弱勢群體」。

就拿我家來說,這個星期我又被老師留下來了。老師說兒子把教室里一面窗戶的窗簾整扯下來了。我的第一反應是,肯定是他上課閒著無聊,去扯窗簾的拉繩。還好,兒子比我想的要好一點。他說是因為老師上課時讓靠窗的同學幫忙拉一下窗簾。靠窗的那一邊有好幾個孩子,人家拉了沒事,只有他把整個窗簾都拉下來了,這得多大的勁兒啊!

我問老師怎麼處理,老師說之前別的班有個類似的情況,是人家爸爸自己來學校修的。我家指望我修是肯定不行的,一是窗簾很高二是我也不會,老王也不在家,能做的只有賠錢了。好在老師說,會向學校後勤反應這個情況,看具體怎麼處理再通知我。

這件事還沒處理完,那邊同桌小朋友的媽媽就手機上找我,說兒子拍人家屁股。

我掐指一算,兒子進小學到現在也不過一年多,可我已經基本上把他們班孩子認識了個七七八八。我一不在家長群活躍,二不是家委會成員,之所以認識人家小朋友,還不是因為這一年多以來,兒子跟那些孩子發生過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問題。

自己摔倒、流鼻血、拉褲子什麼的都不包含在內,單跟同學之間的,有用做橡皮泥的塑料小刀具劃了別的孩子手的;有吃飯撞翻別人餐盤的;有體育課拉跳繩打掉別人門牙的;有在教室追逐,其他小朋友被窗簾繩勒傷脖子的……總之,所有你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都有可能發生。哪天能順順利利地放學接走,我都要謝天謝地了。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姿態一定要低啊!

第一時間認慫,道歉。跟對方孩道歉,更要跟對方家長道歉。有一次兒子跟一個小朋友打鬧,對方因為比較瘦,推了兒子一下,但是兒子把對方彈開,那個小朋友的嘴唇撞到了桌角,破了流了好多血。老師告訴我時,對方小朋友已經被接走。我買了營養品打到對方,跟對方打招呼道歉。對方沒有收,但看得出來非常生氣。

嚴格說,兒子也不是故意的,但為什麼要道歉呢?因為雖然並無惡意,

在教室里打鬧也不對。何況,如果追究起來,這個嚴重的後果本身,就是在教室打鬧造成的。也要讓兒子自己吸取這樣的教訓。

道理是對的,但我心裡仍有為難之處。怕說重了,讓孩子心裡太有負擔,又怕說輕了,孩子不當回事。

總之養兒子,天天都有新花樣,處處都有妖娥子。不管是什麼,姿態低就沒錯了。只有姿態低了下來,才能聽到孩子真實的想法,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才能真正地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再把社會生活中那些約定俗成的規則,傳遞給他。

兒子小時候姿態低,長大了更要低。小時候兒子闖禍,還只是道道歉什麼的,長大了是要全方位立體化360度無死角競爭的。(當然這裡的「姿態低」,土豪父母不包含在內)特別是面臨男多女少的現狀,在家庭財力實力都沒有絕對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如果不想兒子「注孤身」,那父母最好姿態就低一點。

要明確,不是只有你家兒子最了不起,女兒也是人家父母手心裡的寶貝。人家二十多年含辛茹苦培養出來的女兒,憑什麼到你家就得做飯洗衣又生娃。不求男孩父母對媳婦視若己出,至少也要做到互相尊重吧。

再說硬性的條件,就算男性一時收入高,就算女性一生要面對經期、孕期、哺乳期的三大考驗,可耐不住女性就業的範圍廣,待機長啊。進她們可以自主創業,又或是做公司高管,無論年入百萬,還是財務自由不是夢。退她們也可以做家務帶孩子,金牌月姨、住家保姆的收入也不少。但反過來看男性呢?如果不在年輕時努力賺錢,那麼到老了就要努力討好老太婆了。


所以啊,好容易生的女兒,不要不知足,應該偷笑。至於像我這種生了一個兒子,且不打算生二胎的人來說,姿態一定要能低則低,最好低到塵埃裡面去。要有盡最大能力培養兒子的決心,也要有盡最大努力幫兒子收拾殘局的覺悟。

如果要問這樣會不會顯得太自卑?不存在的,父母要明確,生了兒子之後「自尊」這樣的東西,就沒有什麼用了,頂多是將來給兒子的自尊當墊腳石。什麼意思呢?能夠低頭的人,一定要具備巨大的勇氣,而能夠抬頭的人,則一定是具備了堅強可靠的實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890Km8BMH2_cNUgXUt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