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熱搜,叫Sir想起了老朋友。
中年男演員演技派代表——段奕宏。
對,Sir誇他不止一次。
他演戲,必須完全進入那個人物。
就像黃渤說的:「這人演戲太軸。」
《引爆者》里,他演礦工。
他會真的跟著一群工人,深入地下1000多米的礦井體驗。
在密閉的空間裡,詮釋什麼叫壓抑。
《暴雪將至》,更得夸。
他演一個時代洪流中複雜、陷入癲狂的小人物。
一個眼神,就能傳遞人物的隱忍、掙扎。
這麼一個狠人,最近在幹嘛?
最近,他回到了老戰場,古裝戲。
戰國末期,演呂不韋。
從低賤的商賈成為一國之相的傳奇人物。
第一幕戲,就讓Sir忍不住想點評:
先悠然舀起熱水,眉毛一抬,一皺。
比起家僕的慌張,他的從容更顯出身份和派頭。
可時機不對……這口水,太燙。
換著別人要馬上嚷出來,但呂不韋沒有。
善謀者,以靜制動。
他這一口燙水,在喉嚨里轉悠著,漸漸不燙了。
然後他再慢慢咽下,始終沒聲兒——嗯,是個有城府的人。
下一幕,官兵到。
他又變了……急忙忙的,稱得上倒履相迎。
中國自古是士農工商這個排序,商人你再有錢,骨頭也是輕的。
一場戲,幾分鐘。
一個人物,3種屬性,他穩穩拿捏。
什麼新劇,這麼高級?
往下看,不止這一個狠角兒。
王慶祥,《一代宗師》里的「宮羽田」。
這次,他出演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還是那種神光內斂的演法。
鄔君梅,真·老戲骨,你更熟。
從《末代皇帝》里的皇妃文繡,到《如懿傳》的太后,她幾乎凍齡般,飾演了一堆後宮狠角色。
這次,她演華陽夫人(秦始皇父親——嬴異人認的乾媽)。
辛柏青,年紀不大,卻稱得上「新生代老戲骨」。
Sir尤其喜歡他身上的士子古風,所以他在《妖貓傳》里演絕了李白。
這次,他擔綱嬴異人。
說了這麼多,壓軸的還沒說。
主角,誰?
秦始皇嬴政,扮演者張魯一。
不用多說了,多少人被他的《紅色》《嫌疑人x的獻身》那一手不顯山不露水的演技折服。
堪稱中國最低調的一撥實力演員。
這劇集齊了龍珠,想幹啥?
要Sir說,也只有這等一線硬核陣容,才配得上中國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那些血與火、權與謀的史詩往事。
《大秦賦》
豆瓣8分+,堪稱年末的一個驚喜。
被「大秦」名號打動過的網友,追劇後一片叫好。
第一集,彈幕一片夸秦軍威武,說「五分擱這了」。
開播三天,收視率全網第一。
不出意外,又將是8分國劇陣營中一員悍將。
今天雖然逃不過說它,但Sir也不打算套路。
Sir打算拆開這「大秦賦」的三個字,給你聊聊這劇三大亮點。
大,有場面的大,陣容的大,配得上這恢弘質感的歷史劇;
秦,是對歷史的精華描摹與還原;
賦……Sir不是要掉書袋,只是因為判定一部古裝劇最大的門檻,其實是骨子裡的文化、詩意與古風,靠它們才能勾勒出某些時代的內核。
三者合一,才能撐起一部歷史大劇。
01
大
大,陣容上可見一斑了。
實力派雲集,不用說,必有演技互飈。
前6集,Sir的目光主要被段奕宏、辛柏青兩人吸引住。
呂不韋(段奕宏 飾)的人物打造,全是細節。
前面你見識過他的城府和心機,接下來要領教的是他的閱歷與判斷。
他一看就是個遊歷各國的人。
入秦時,他被刺客射了一箭,傷了嗎?沒傷。
那,是廢戲嗎?
絕不是。
這箭哪產的,為什麼分三節,從箭又能推測出什麼勢力……
行走江湖,他眼夠尖。
這麼個識貨的人,當然識的不僅是貨。
在他眼裡,人,也是貨。
公子嬴異人,更是「奇貨」。
奇貨的價格,就不止是錢,還是時間,是友情,是性命。
商人的直覺告訴他,這個人值得我押上後半輩子。
而做生意,時間就是生命。
他的野心,必須匹配具備效率的手腕和智慧。
趙國兵馬搜捕公子異人,呂不韋當機立斷帶人夜逃。
後方是趙軍噠噠的馬蹄聲,前面是黑壓壓的鐵城門。
今夜出不去,奇貨沒了,生意也完了。
唯一生機,就在自己之前救助過的城門令身上。
對什麼人,他說什麼話。
知道人家重義氣,就「演」義氣。
「要不開門,就一劍殺了我」
仗義每多屠狗輩,呂不韋清楚,對某些人講錢是不行的,但講義氣,人家頭都割給你。
但下一幕,他又完全丟棄了義氣。
馬車出城,異人說:我妻兒尚在城內!我得回去!
奇貨要跑,咋辦?
呂不韋心裡的OS是……妻子如衣服啊。
可表面,只能曉之以理:
公子你不回去,妻兒未必死;你回了,一家必死(好似徐庶去曹營)。
異人是善良的人,卻也是曉理之人。
無奈之下,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兩人逃回秦國,呂不韋要對付的人又變了。
也是這場奇貨的生意,最終的買家——華陽夫人。
這可是秦國彼時最有權勢的女人。
但這女人有一個心病:
我現在有權有勢不假,我還想將來也能有權有勢。
收養異人,就是這條權勢的必經之路,可是。
這素未謀面的異人,會聽我話嗎?
呂不韋這回又得鑽到華陽夫人心裡。
他得營銷啊!
公子異人這件奇貨,究竟奇在何處,別人是看不出的,必須由專業的商人之口營銷出來。
從有功(必升嫡子),到孝順(必聽話),呂不韋誇了個遍。
眼神里,都是真誠和信任,讓夫人不得不服。
活脫一個戰國版帶貨主播。
這還只是商人呂不韋。
丞相呂不韋又啥樣,Sir表示很期待。
說完謀臣,再看君王。
戰國七雄,每個都有雄霸一方的個性。
秦昭襄王,處西域而望中原,心懷壯志;
趙孝成王,身為胡服騎射趙武靈王的孫子,好兵卻不知兵,為人眼高手低。
但這些王都定型了。
只有公子嬴異人,才是一位成長型的未來君王。
他人生的關鍵詞,是蛻變。
起初,是有擔當的父親、丈夫。
前面說逃離邯鄲那一晚,他挂念妻兒,恨不得徒步回城中尋找。
在這時的他眼裡,儲君、王位都沒家小來得重要。
再見妻兒,已是兩軍陣前的屠殺場。
當趙相平原君的劍架於妻兒的脖子上,異人聽見敵人說:
「你斷不會看著孩子死在自己眼前吧
趕緊簽合約
馬上就能帶他們回去團圓」
異人先沉默,但再一開口,就不再只是丈夫和父親。
他流下了真心的熱淚。
但心中卻有一塊地方,永遠變冷了。
「我大秦二十萬將士在此開疆拓土
……
我豈能用萬千將士的忠魂
換我妻兒性命
王命不可違,將士不可負
國事更不可誤」
國君的心,是裝不下小家小愛的。
就像他騎著馬飛奔,卻再也追不上妻兒,妻兒也不再看他。
和以往影視劇不同。
異人的心裡有小,有大。
也不再是對呂不韋言聽計從的「工具人」。
他會自己思考,自己選擇,有冷靜,也有血性。
甚至風頭不輸於老謀深算的呂不韋。
好,男人先放在一邊。
血性男兒固然是《大秦賦》的主旋律,給這曲雄渾樂章添上一筆婉約的,是權力場中的女性。
前幾集的核心,當屬華陽夫人。
眉眼間,寫滿了高傲的權勢,與冷酷的權謀;
權力的慾望總是無止盡的。
所以對鄔君梅更微妙的演技要求,是演出一份「權力的渴望」。
這渴望,在占卜的龜殼中,也在欲言又止的對話里。
龜甲占卜求子
呂不韋說出異人回國。
華陽夫人表面波瀾不驚,只有眼珠子一轉。
她心動了,但又不想讓呂不韋看出——這是生意場,喜怒不形於色。
未來的王后,更不會被一個商人牽著鼻子走。
心裡越熱越想要,嘴裡越冷越不給機會:
「我說過要見他嗎」
她很清楚,這是談判,而自己是甲方。
這才是能一步步走上大秦後宮頂端的女人該有的氣場。
所以這劇好看你懂嗎?
前3集,主角始皇都沒成年,一場場群像戲已經劍拔弩張。
大時局,大衝突,群像紛爭,這是第一個大。
第二個大,當屬開篇戰爭戲。
畫面質感直逼電影。
史書上只有寥寥一筆的呂不韋嬴異人出逃,在劇中,卻是如史詩般展開的長幅畫卷。
你看這一馬平川,這西北荒蕪的雪山林海。
再看那遙遠天盡頭的一抹城牆。
這才是咸陽,多像異人千萬次夢到的樣子。
另一面,是秦趙相爭。
遠鏡頭下的邯鄲城,宏大,卻並不算出奇。
因為大不管用,你還得細節到位。
你看雲梯、床弩、飛箭……層層疊疊,很值得細究。
耐看。
仔細看戰陣,又有細節。
三軍井然,騎兵傳令,投擲兵種打頭陣,步兵和戰具隨後壓境……
具體到士兵的小動作也有說頭。
比如秦國,弓弩手這一整套動作,踏弩、搭箭、上弩。
再看趙國,胡服騎射的歷史沿革下,騎射兵也很有「傳統」。
一邊「放風箏」,一邊箭無虛發。
行吧就說這麼多,Sir承認有點小激動……一個劇的誠意,怎能光看「大」?
飛天的神劇多了去了,最喜歡吹噓的,不就是這個「大」字。
下面,咱看真實感。
02
秦
《大秦賦》拍的,是強秦時代。
「強」這個字,光靠上面的打仗狠、場面大,其實還不算真的「真實」。
我們至今還能見到的強秦,恰恰是那些不會動的文化古蹟——兵馬俑。
你必須承認,雖然都是泥塑木雕,它們卻是真的強。
為啥?
因為武器和戰具反映出了軍事強國的兵法與法度,服飾反映出了整個國家集體的整齊劃一,各自不同的面容又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了軍人的精氣神。
《大秦賦》里的秦軍,感覺就是按兵馬俑復刻的。
士兵頭飾不細說,幾張圖你就知道細在哪。
將軍,頭戴燕尾冠,鎧甲系絲帶。
注意他的鬍鬚,髯(絡腮鬍)細在根根分明。而唇上的髭,又有著書法感的筆觸,反映出儒將之風;
到百夫長,再到一般士卒,各有不同。
鎧甲上,不能四枚,不能兩枚。
必須是三枚釘子,因為這是秦俑的細節。
武器,清一色有據可考的青銅戈(確實亮得有點不鏽鋼……但Sir能體諒,古代青銅武器當時也是亮的,我們看到的是氧化後效果)。
而離開戰場,回到個人,也有「秦」。
公子嬴傒,善舞長戈。
真把式假把式,你自己看。
是不是?並不像功夫片那種現代套路,反而一舉一動隱隱有古意。
從秦到晉,古人舞劍舞戈,功夫是一回事,更講求士大夫的「舞」意(不許你說五連鞭)。
再說一個小細節。
秦後2000年朝代眾多,拍起歷史劇來常常細節混雜。
下面這一個芝麻大的小點,感覺連「歷史懂哥」們都會點頭。
這可是戰國,沒有馬鐙的年代。
還有一個地方,沒文化的Sir還度娘了一下。
就是這一幕,有句台詞讓Sir似懂非懂。
一位官員為某事叫好,他沒說什麼「真棒」「真過癮」……
他三擊掌說的是:
「彩!彩!彩!」
又符合古人特徵,又不掉書袋,口頭禪都這麼講究。
但歷史的還原歸還原。
再細緻的還原,如果沒有結合當時的文化習俗,總歸還是泥塑木雕,沒有靈魂。
古裝劇,其實看的不是古裝,看的是古裝里的人。
那這劇里的人,有沒有人味呢?
03
賦
一部歷史劇(尤其是中國的)。
沒有適當的詩意與古風,往往很難描摹出人物的品質與節操。
有人說,戰國時代,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沒禮樂,Sir你裝什麼大鼻子蒜呢。
錯。
恰恰因為禮崩樂壞,禮和樂才顯得可貴,懂得禮和樂的人,才是那個時代的稀有人物。
說一個細節。
華陽夫人雖然是秦國夫人,卻來自楚國。
楚地,從來崇尚巫術祭祀。
所以她的房間裡,會放著龜甲以及其他祈禱祭祀用具。
木雕雙頭鎮墓獸
這是她的家鄉舊俗,卻成就了異人的「禮」。
為博華陽好感,公子異人身著楚服,為夫人獻唱了一曲《雲中歌》。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它來自《楚辭》,與《離騷》一樣都出自屈原之手。
聽著聽著,華陽眼圈濕了。
你說這什麼呀聽不懂?
可在那個年代,這就相當於王菲面對面,為你唱了一首《紅豆》。
唱的是再也回不去的離愁,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思念。
眼圈一紅一激動,華陽立馬認了這個知書達禮又懂心事的兒子。
古籍里,這一段同樣僅用了寥寥數語。
異人至,不韋使楚服而見。王后悅其狀,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變其名曰楚。
《戰國策卷七秦策五》
卻被編劇用一曲《雲中歌》,完美填寫出了歷史的留白。
再看異人的婚嫁和成人禮,同樣考究。
婚嫁時,異人與韓姬行「合卺酒」禮(這三字不稀奇,劇里常見)。
但真做到位的,還是這劇。
所謂「卺」,是將一個葫蘆分成兩瓢,「交杯酒」的前身。
加冠禮,其他劇也就一步,但這劇有三步。
初加緇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
啥意思?
你成人了,你尊貴了,你是王族,你還要不忘初心。
同樣,象徵「禮樂」的周王朝,怎麼完的?
必須也帶著儀式感,消失。
周王室最後一位君主,終於向強秦下跪了。
注意,他赤膊上身,嘴中含玉。
口含碧玉,在古代多隨殉葬。
周王這是表示,我的王室滅了。
而呂不韋隨後從他口中摘下玉,則表明:
我不用你死,你可以繼續活著。
除了王侯,士子之間也講「禮」。
才子李斯剛入秦,手捧羔羊。
一進門,喲,周遭的賓客們也人手一隻。
根據《儀禮》記載,這是士大夫們相見時的基本禮儀。
凡此種種,你能看出《大秦賦》的野心。
它要講的,不是一個大而無當、古板僵化的故事,更不是飛天的傳奇神劇。
而是想一步一個腳印,把你拖進整個時代的真實故事。
秦的故事,中國影視幾十年,也拍了不知多少部。
曾經佳作很多,而這一部如果說有什麼不同——它更像一個新時代的交接和傳承。
當老秦人唱出了傳唱百餘年的民歌。
什麼「赳赳老秦,復我河山」;
什麼「豈曰無衣,王於興師」。
歷史書上那些古語,仿佛在我們的腦海中活了。
而當秦昭襄王年邁時,在夢中見到幼年嬴政。
這個稚嫩的孩子對他說,「我要一頂比這個更大的王冠。」
古代人的夢想,也在我們的心中再次復活了。
作為2020最後一部歷史長篇大作(應該)。
它編得既像歷史——讓我們信,讓我們能在塵封記憶中找到印跡;
又編得不那麼像歷史——讓我們感受,讓我們摸到某種時代的共同語言。
所以Sir想說。
這明明是最新一部「大秦劇」,按時間算,它離歷史最遠。
可它卻拍得離觀眾很近很近。
2020,別錯過《大秦賦》。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貧民窟的百萬雪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lofSXYBjdFTv4tAk4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