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武漢雷神山醫院已經開展驗收,並逐步移交。
再往前推3天,火神山醫院也完成了交付手續,已經開始接收肺炎患者。
兩大「神山」,為當下武漢吃緊的疫情防控工作,疏解了不少壓力。
而這兩座容納2500個床位的救命醫院,從開工到完工,分別只用了10天和12天。
美國著名主持人特雷弗·諾亞在《每日秀》上感慨: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能這麼神速。
一邊吐槽:10天時間,美國連有線電視都安裝不好。
10天,火神山醫院發生了什麼?
1000張床位,7500多位建設者,33900平方米。
近千台大型機械設備和車輛,24小時不間斷作業。
空軍出動8架大型運輸機,共送來58噸物資支援。
10天,火神山醫院經歷了什麼?
1月24日,除夕
上百台挖機抵達現場,開始平整土地。
1月25日,大年初一
火神山醫院正式開工。
1月26日,大年初二
展開防滲層施工,開挖地下管網溝槽,貨櫃板房材料陸續進場。
1月27日,大年初三
場地整平、碎石黃沙回填全部完成,首批箱式貨櫃板房吊裝搭建。
1月28日,大年初四
1棟雙層病房區鋼結構初顯眉目。
1月29日,大年初五
現場場地平整和回填,全部完成。320多個箱式板房骨架安裝完成。
場外還完成了400多個板房的拼裝。
1月30日,大年初六
HDPE膜鋪設全面完成,同步進行污水處理間設備吊裝。
1月31日,大年初七
9成貨櫃的拼裝均已完成,活動板房骨架安裝3000平方米。
醫護人員生活區完成75%,醫院全面通電。
2月1日,大年初八
全面展開醫療配套設備安裝。
2月2日,大年初九
火神山醫院工程完工。
短短十天,武漢崛起兩座「大山」,撐起疫情戰場上最紮實的兩道屏障。
這確實是奇蹟。
更牛的是,火神山醫院不僅建設速度快,質量和配置也是頂配。
醫院開設了重症監護病區、重症病區、普通病區,還設有感染控制、檢驗、特診、放射診斷等輔助科室。
每一間病房除了有電視機、熱水器、空調、獨立衛生間,還有專門的窗口傳送飯食,以減少病毒感染。
還有看不見的配置——4G、5G無線網,也在3天內覆蓋了方圓500米。
我們的火神山醫院,不僅蓋起來快,就連網速也不得輸。
就是這麼一座醫院,10天內拔地而起,引起世界級的「雲監工」熱潮。
海內外網友24小時接力觀看建設直播進展,不到三天,全球訪問量超2億人次。
日本網友驚嘆:這樣的事情,我們絕對做不到。
英國網友回應:只有中國能在7天建成容納1000床位的醫院。
在英國,光決定建不建,就得7年。
加拿大網友對比:同樣的操作,多倫多得花4年多。
最盛大的讚美是這位:上帝在7天內創造了宇宙,我看上帝就是中國人。
這些「彩虹屁」或許有誇大的成分,但中國在疫情籠罩下的艱苦奮鬥,全世界有目共睹,也深深動容。
「基建狂魔」,真不是吹的。
太平祥和也好,危急困苦也罷,中國人的信念和他們的形象一樣,質樸而厚實。
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不抱怨,不怯餒,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一個字,干就完了。
火神山和雷神山當然是奇蹟,但我又不想說它們是奇蹟。
奇蹟這個詞總帶有好運的成分,有一種僥倖和輕鬆。
而兩座「神山」背後,看不見的是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拼了命地跟死神搶時間。
這世上哪有什麼奇蹟?
不過是這些「老實人」付出了數百倍的血汗,才有了我們眼前的壯舉。
是木匠、泥瓦工、特種車司機...河南、山西、湖南...各行各地的工人主動請戰。
是一天連續工作18小時,累到席地而睡,天為蓋地為廬。
是用電氣膠帶纏緊開了大口的鞋子,以心酸的智慧保暖。
是干起活就停不下來,主動要求晚會兒吃夜宵。
是終於發了工資,卻一心要把辛苦錢送給受苦的武漢。
那個女包工頭胡曉紅,大年三十放下筷子,帶著自己的工人趕往火神山工地。
那個食堂師傅,每天要裝幾千份飯,每一次掂勺都要拼手速,才能保證大夥的飯菜不會涼。
那個在火神山醫院裡搶救病人的女醫生,因為穿戴防護服太久時間,竟然中暑暈倒。
火神山醫院的每分每秒,都在緊鑼密鼓地運行著。
直到交付那天,在這片土地上灑過汗與淚的人,又接著趕到雷神山醫院,開啟另一波熱火朝天。
誰是英雄?
鍾南山院士是,李蘭娟院士是,一線醫護人員是,建築工人是,每個為打敗肺炎而賣力的人,都是。
正是每個人貢獻的一點溫熱的血液,才鼓動起武漢的脈搏,支撐起武漢的生命力。
火神山醫院裡有兩位熟面孔。
一個是68歲的張雁靈,一個是年近八旬的黃錫璆。
兩人曾在非典時期參與小湯山醫院建設。
張雁靈當年擔任小湯山醫院院長,醫院收治了全國1/7的非典病人,卻實現了1383名醫護人員零感染。
黃錫璆是小湯山醫院總建築師,帶領工人創造了七天七夜建成醫院的神話。
17年後,他們又投身到「武漢版小湯山」事業中。
黃錫璆在請戰書里寫道:「與其他年輕同事相比,家中牽掛少。」
然後在大年三十那天拿著當年的設計圖紙,5小時趕出了方案,24小時做出了設計圖。
武漢封城已是第15天,疫情卻還沒有迎來拐點。
糞口傳播需警惕;
可能存在母嬰垂直傳播;
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門把手測出病毒核酸...
網絡上每天都能看到新的、散發危險氣息的訊息。
說實話,沒有人不害怕。
但是這群人,他們顧不上害怕。
金銀潭醫院一個護士自述:「我們的工作節奏很快,只要進入那個氛圍,就有接連不斷的事情要做,根本沒空害怕。
上海一位呼吸科醫生點了外賣,貼心備註:「如果快遞師傅介意醫院環境,我可以下來拿,不用送上樓。」
半小時後,快遞小哥把飯菜送到了科室門口,店家還免費送了倆菜,附贈一紙新年祝福。
醫護人員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換別人的一線生機,我們有什麼理由排斥、嫌惡他們?
我們不能治病救人,但能做到不添亂、不傳謠,給這些戰鬥人員最起碼的理解、支持與善意。
一個8歲小男孩的父母都去了一線支援,他孤身留在家裡。
有人問他:難受的時候怎麼辦?
小男孩扯著倔強又委屈的嘴角答:「深呼吸。」
疫情當前,8歲的孩子都可以不哭不鬧,把自己武裝成堅強的樣子,用理智和溫柔給予父母最大的支持。
我們每個成年人更應該顧好自己,不扎堆、勤洗手、戴口罩,給前方省些麻煩,就是最大的幫忙。
一起加油吧,再撐一段時間,一定會撥雲見日、柳暗花明的。
千萬不能讓創造奇蹟的那些人寒了心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