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高考,奮鬥了12年,如果說有一門學科,越到臨考之前越沒有底兒,那肯定是語文。
為啥會這樣?不是學的少,而是太雜,太淺。就好比我們吃慣了外賣,儘管家裡也有食材,卻因為食材普通不足的緣故,再加上廚藝也不太精,明知道客人會如期而至,卻因此燒不出不出好的飯菜。
以至於有客自遠方來這樣的好事情,最終變成了我們的焦慮。
這個比喻,是百家號人生底色看語文的老師在飯局上想起的。
所以考完試之後,經常有同學非常遺憾的說那個知識點,我本來會,可是不知怎地,竟然沒想起來。
屢屢發生的失誤,起碼證明了學習中是存在問題的。
多年來的語文學習,大多由最開始的清晰,走向了後來的混沌。由簡單變得複雜,這是自然事物進化的規律,同樣也是我們我們學習進程中的自然現象。但複雜到無法把握,無法控制,很可能是學習的問題。
以分數而論,孩子們在小學的時候,經常興高采烈的報告家長,數學100,語文99或98。而到了初中階段之後,數理化依然可以衝進滿分,但很多同學的語文成績,就變得飄忽不定。
這裡面自然有語文是我們的母語難度比較大的原因,但更多的問題,還是出在我們的認識和學習方法上。
為什麼語文變得不好學?絕對不是語文課上的少了。而是閱讀少了,而且這少量的閱讀很多時候是低效和無效的。
教語文多年,上過一些公開課,也聽過許多所謂好的語文課,卻發現這樣的課,對於學生的實際水平提升甚少。因為這樣的課表演的成分多,實操的成分很少。就好比是宴會的大餐和家常便飯的對比。
宴會的大餐,雖然色香味俱全,但是真正能養育我們的還應當是家常便飯。
如何把語文教成家常便飯?
對於老師來說,家常便飯式的語文課,就是實事求是,抓最重要的知識點,教授最管用的學習方法,但並不僅僅是圍繞目標,而是把學習周邊處理的好一點,可以旁徵博引,但是不能漫無邊際。
以提升分數為目的,這是語文教學最基礎的要求,連分數都沒有方法提上去,還怎麼指望能提升大家的語文素養?
如果不顧語文的分數,只是空談什麼語文核心素養,難聽點說,其實就是在耍流氓。
語文課講求的是樸素,講求的是實效。教授最基本的拿分數的方法是第一步,在拿到分數的過程中體會到因為思考有深度,以及表達很順暢的快樂。
接著呢,再由這份小小的快樂,延伸到對於語文知識的探索和系統化,讓能力的增長和分數的提升比翼齊飛,二者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環。
如何把語文學成家常便飯?
作為學生,首先也不能厭惡語文,把語文當成家常便飯,不能用看待零食的眼光來看。首先也是要解決提升分數的問題,面臨問題有先後,首先解決生存問題,然後才是生活。
所謂生存問題,就是一個合理的分數,充滿對分數的渴望,過得去的學習狀態,就好比人餓了要吃東西一樣,色香味是第2位的,首先考慮的是解決餓的問題。
成績達到了基本的分數,若想再進步的話,得到一個更體面的分數,就好比追求有點質量的家常便飯,這時候就要欣賞文章的美,探究課文背後的深層一點的邏輯,琢磨著更好的表達,在思考當中體會到這一學科所帶來的快樂,而後一點點提升自己。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學高分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