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博望之戰:劉備的英雄謀略與落魄無奈

2019-12-04   且行且聽風

1 戰爭背景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著名的官渡之戰爆發,此時投奔袁紹的劉備請命與汝南一帶(今駐馬店)的地方軍閥劉辟、龔都等聯合,企圖趁曹操袁紹作戰時,突擊許都。然而,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在於袁紹的作戰中大獲全勝,決定擊潰劉備,劉備被迫投奔荊州的劉表。

劉表此時對劉備相當器重,親自出城迎接,且給予兵馬糧草,並劃地新野駐防。

劉備的影視形象


2 戰爭經過

建安七年,即202年,劉表企圖趁曹操北上攻擊袁尚的契機,襲取許都,乃派遣劉備領軍出擊,劉備於是發兵北伐,博望坡戰爭爆發。

劉備的作戰計劃

這場戰役被完整的記載了《三國志》中,原文如下:

《三國志·魏志·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里,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可見,戰爭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劉備率兵北上,達到今葉縣一帶,威脅許都,曹操派遣大將夏侯惇迎擊劉備。

第一階段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劉備「燒屯」而去,後退至博望設伏,夏侯惇追擊劉備至博望;

第二階段戰爭(黃色為劉備的撤退路線)

戰爭第三階段:劉備在博望伏擊夏侯惇,利用地勢取得勝利;

第三階段戰爭(綠色為夏侯惇軍追路線)

戰爭第四階段:劉備取勝後,李典率兵救援,劉備可能由於兵力和後勤問題(劉表不積極支援),後退,戰役結束。

3 劉備的用兵謀略

這場見於《三國志》的戰役記載雖然很簡單,但是卻彰顯著劉備的謀略過人:

戰略問題:公元202年,雖然官渡之戰曹操取得了絕對勝利,但是曹操的統治區屬於四戰之地,忙於討伐河北的曹操集團,給了劉表集團較好的進攻機會。而劉表統治區域達到現在南陽一帶,距離許都較近,因此,劉備實時發動北伐,彰顯著劉備不凡的戰略眼光。

戰術問題:推測劉備此次兵力有限,而面對夏侯惇的大軍時,劉備積極後退,將地方的戰線拉長的同時,還可以有效避開對方的鋒芒,自己可以選擇有利地形做好伏擊;

而根據博望的地形特點,「南道狹窄,草木深」,劉備選擇伏擊作戰,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戰敗曹操的大將夏侯惇。

之後考慮兵力等(很有可能是劉表的不支持)問題,在取得戰役後及時後撤,而非冒進,這也都彰顯劉備不凡的謀略,能在亂世之中稱霸,絕非浪費虛名,因此,劉備絕非仁慈無能的仁主,而是一代謀略的英主。

4 戰爭的影響與劉備的無奈

博望之戰後,劉備開始在新野長達7年的蟄伏,直到赤壁之戰。而這7年中,曹操忙於北方征戰,也沒有力量南侵,因此,博望之戰給雙方都營造了相對和平的戰爭前線,只不過這種前線對於曹操是無能為力,無法同時實現雙線作戰,而劉備的平靜則是完全的無奈,也許這場戰役讓劉備認識到劉表的真實目的,此後長達7年的蟄伏中,劉備再也未能北伐,以至於發出英雄之嘆。而蟄伏後的劉備也充分積蓄了力量,從而在後續爆發的赤壁之戰中大放異彩,並在戰後,如蛟龍出海,成就自己的一番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