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總要做幾件有意義的事」(最美退役軍人)

2019-07-26     融媒河東

張華(左一)組織工作隊員、村兩委成員在村集體桑園勞動。

資料照片

張華,優秀軍隊轉業幹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法委副調研員、派駐百色靖西市安寧鄉湯亮村第一書記,在連續多天高強度工作後,累倒在辦公桌前;6月7日,因搶救無效殉職,42歲的年輕生命永遠定格在南疆邊境的扶貧路上。

1977年9月,張華出生在江西宜春市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99年7月,他從桂林陸軍學院畢業後分配到41集團軍某師,成為塔山英雄部隊的一員。

初心不改,退伍不褪色。2017年12月,張華從部隊轉業到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法委任執法監督室副調研員。2018年春節剛過,自治區黨委、政府部署精準扶貧攻堅戰,張華主動請纓,到靖西市安寧鄉駐村扶貧。

當時,村部不通水、不通網絡、沒有衛生間,鄉領導建議張華暫住鄉政府。張華不同意,提包就到了村裡……他在村文化活動室一間空房裡架起床板,一張舊辦公桌、一台電磁爐、一包鹽、一瓶油、幾包面,就是他的生活物資。

湯亮村屬自治區級貧困村,共有328戶1260人,誰是貧困戶,需要扶貧幹部在動態調整中再進行精準識別。他每天一大早趁村民沒出門就去走訪、核實情況。一個月下來,張華對村民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從最初劃定的99多戶中,確定了87戶324人,列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對象。

周末,張華常放棄休息時間,利用中午、晚飯前後村民在家的時間進屯入戶,與貧困戶拉家常,訪貧問苦。從莊稼種植到小孩上學、老人看病就醫、年輕人外出務工,只要是群眾的事,無論大小,他都放在心上,多方奔走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他是我家的大恩人。」說起張華,馬亮屯村民楊景里的眼裡噙滿淚水:他弟弟因交通事故離世,弟媳離家出走,撇下3個小孩。尚未成家的他除了贍養二老,還要撫養3個孩子。

張華對楊景里一家格外上心。他親自送去養蠶書籍,鼓勵楊景里搞好養蠶產業,並安排他父親到村委當清潔工。「每次到家裡,都帶營養品,還聯繫企業資助小孩讀書。」楊景里說。

湯亮村共有5名五保戶。今年春節,張華自己掏錢買了油和大米,挨家逐戶送上門,噓寒問暖。

馬亮屯66歲的五保戶楊從宜,住房沒有門窗和大門,樓梯口的天面由於年久失修,每逢雨天常飄雨進來,鬧得滿屋子都是水。去年,張華讓人幫老人家安裝了大門和門窗;今年3月,又讓人把樓梯口的天面換上鐵皮。

「人的一生總要做幾件有意義的事。」張華在做村干思想工作時常這樣說。

駐村441天,在張華的努力下,村裡5名厭學輟學的孩子全部返校;8名貧困學生申請了每人每學期1500元的補助;引入社會愛心企業,幫助全村10名貧困學生、8名大學生,並為兩名貧困學生提供從小學到大學一對一資助幫扶;3.5公里砂石路硬化工程和1.8公里的產業路順利完工,湯亮村小學圍牆、公共廁所及大門建成,全村326戶免費安裝凈水器,120盞太陽能路燈覆蓋全村,3個提水工程竣工使用;湯亮村種桑面積從180餘畝發展到680畝;兩座1600餘平方米的大蠶房、300多畝的桑蠶種養分離示範基地建成……

到2018年底,湯亮村有23戶93人順利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2.48%,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張華從軍隊轉業到地方,一直舍小家為大家。妻子在崇左工作,兒子在南寧讀書,母親在江西老家。四人分居四地,張華無怨無悔……

今年元旦,張華正在靖西候車準備返回南寧,臨時接到工作通知;他當即退票,把3天假期全都投入到扶貧工作中。

大年初三,張華攜妻兒返回村裡,慰問貧困群眾。湯亮村團支書譚文官說:「一年多來,他回家只有10天左右。」「為了老百姓,我們還需要再努力一把!」張華顯得很淡然……

6月3日,張華因腦溢血被送往靖西市人民醫院急救時,王啟球、張正抗、王愛令等10多位村民自發開車追了40多公里,趕到醫院看望……「他把百姓放在心裡,百姓把他放在心上。」 廣西靖西市安寧鄉湯亮村村支書王啟倍抹著眼淚對記者說。

按照張華生前意願,家屬捐獻了他的心臟器官救助他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tT8MWwB8g2yegNDor_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