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於山川和河流的命名都極其講究,如東嶽泰山,就取「國泰民安」之意,那有著「海上名山第一」美譽的嶗山,她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在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嶗山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名稱,甚至在同一時期,也存在不同的人群對嶗山的不同稱呼。
了解嶗山的名稱由來,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嶗山所賦予我們的情懷與精神。
有關嶗山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後漢書·逄萌傳》中首次出現了嶗山的名稱,那時的嶗山被稱作「勞山」。
明代學者顧炎武,對嶗山有著濃厚的感情,他考證了大量歷史資料,認為秦漢時期,人們普遍相信,在東郡的海中,有仙山,山中有仙人,可求得仙藥,長生不老。而嶗山,便是尋找海上仙山最好的地方,登上嶗山之巔,可以俯瞰東海,以尋找仙山的位置。
所以顧炎武認為,秦始皇到齊魯尋仙時,郡、州、縣的百姓都為之操勞不息,因此山雄險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勞,故稱「勞山」。
《嶗山志》中有這樣的描述:......古代人認為的海上仙山,蓬萊、方丈都是人們想像的,只有嶗山是真實存在的。
嶗山的另一種稱呼,稱作「牢山」。
「牢山」之名最早見於晉代高僧法顯的《佛國記》。
華嚴遊覽區法顯塑像
相傳周朝滅商之後,姜子牙的封地便是今天的齊魯大地。
姜子牙巡視嶗山時,被嶗山的氣勢不凡、秀美雄壯所感染,又登上嶗頂,發現嶗山的山頂像一幅八卦圖,於是便起名為「太極峰」,意為太極循環,永生不滅。
姜子牙認為嶗山石質堅硬,如龍似虎,雄視東海,一山鎮海,萬象歸懷,便感慨此山比泰山還堅牢,可以鎮江山永固,於是便有了「牢山」之名。
圖丨巨峰遊覽區,按八卦排列,分為八個山門 攝影丨WANG佩佩
攝影丨李友書
關於「牢山」的另一種說法,則是根據中國傳統的星象而定。
天罡三十六星中的「天牢星」與嶗山的位置互相呼應,所以取星象之名,取名「牢山」。
嶗山美名的廣泛傳播,除了仰仗於嶗山「三圍大海,背負平川」的自然奇觀之外,也與嶗山道教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據《太清宮志》載,漢代建元元年,太清宮創始人張廉夫來到嶗山,建太清宮草庵,開啟了嶗山道教的歷史篇章。
其後,謫仙人李白、唐末五代的李哲玄、北宋華蓋真人劉若拙,再到長春真人丘處機,都不約而同的來到嶗山隱居修道。
在這期間,嶗山的名稱也發生了不同的變化。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 李延壽撰《南史》成書,該書首用「嶗山」之名。
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 詩仙李白作游嶗山詩《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其中「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成為嶗山的代表描寫詩句,流傳至今。
是唐玄宗時期,道士王日文受玄宗恩寵,南嶽道士李遐周恐其貪戀世間樂事不再修道,於是勸其出京,王向玄宗提出請求要到牢山煉丹,玄宗准許其往,並改「牢山」為「輔唐山」。
圖丨不知李太白見到的「紫霞」是否就是這樣的景色
元代,道教興盛,道教全真龍門派的創始人邱處機,來到嶗山以後,見嶗山氣勢不凡,風景秀麗,實有相見恨晚之感。
道家修真講究自然,對「牢」字甚覺不妥,又聯想到此山背負平川,面對大海,形同巨鰲,雄踞於東海萬里碧波之上,遂作詩詠此山,詩中將此山稱為「鰲山」。詩曰:「牢山本即是鰲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跡近人間」。
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為國師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眾道則奉師之意,稱此山為「鰲山」。
圖丨鰲頭位於嶗山頭,深入大海腹地,若神鰲納水,其身則遠遠延伸到大陸深處,景色之瑰麗雄奇,無有其二。
經歷了千百年時間的變遷,到了明末,黃宗昌編寫的《嶗山志》成為第一部詳細介紹嶗山情況的文獻資料。
黃宗昌在自序中寫道:「春非我春,秋非我秋,環視天下,獨有嶗山耳......」 此後,「嶗山」之名便逐漸被世人採納。
所以說,勞山之名,因其山勢峻險,到處是懸崖絕壁,攀山越嶺不勝勞累而名。後人深感登此山之艱難,因而在「勞」字旁邊又加個「山」字,以突出嶗山之堅固、廣闊和高聳的特點。
也因此,嶗山的「嶗」字,成為了詞典里的一個特指詞,這在中國的名川大山里也是少見的了。
從嶗山名稱的變化,即可看出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歷朝歷代嶗山都有其獨領風騷的輝煌之筆,「嶗山」一名最終成為了永恆的美稱。
(文/青島嶗山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