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逗號
時間飛逝,轉眼到了5月。
此前,全國各省市都明確了5月起分批開學,預計5月將迎來複課的小高峰。
複課後,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學校會不會占用假期補課?
近日,教育部給出的最新回應是:
不建議占用假期來補課。
希望通過學段、學期、學年的調整,通過充分利用有效教學時間,還有線上線下教學的銜接,儘可能減少占用孩子們休息的時間學習。
雖然複課後,孩子們不用補課,但家庭教育還是要抓好。
關於複課,給家長的一些建議,不管有多忙,請讀一讀這篇文章。
1、「靜待花開,並不是撒手不管」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
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開在別的季節。
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
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多麼美好的一段話,但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
有些家長認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不想做的事情不做,不想學的東西也可以不學。
總之一句話,孩子開心最重要。
甚至認為孩子還小,有些事急不來,要慢慢來,靜待花開,相信總有一天,孩子會開出屬於自己的美好。
但有句話說得好:你澆不澆,莊稼都會長大;你教不教,孩子都會長大。但收成能一樣嗎?
「靜待花開」其實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默默耕耘」。
家長千萬不要「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
沒有默默耕耘,哪來靜待花開?
2、「指望孩子自覺,是最無力的教育」
家長總希望孩子能夠自覺學習,不用自己監督,憑藉努力考取高分。
然而孩子還小,缺乏自制力,不夠自覺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特別是對於學習這樣艱苦的事情,孩子更是不會主動去做。
指望孩子自覺,才是最沒用的教育。
哪怕是學霸,一旦放下書包也想拿起手機打遊戲,而不願意天天坐在書桌前學習。
要想教育出一個優秀且自覺的孩子,需要漫長的過程。
所有的自覺性,都必須建立在擁有自我約束力的前提上,也就是說,需要後天培養。
正如去年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所說的那樣:「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幫助養成習慣。」
只有從小督促孩子,他才會逐漸將主動學習培養成一種習慣,並且根深蒂固。
3、「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父母太怕麻煩」
督促孩子寫作業太麻煩,還要拍照上傳更麻煩,於是把老師拉黑,世界一片清凈;
監督孩子上課太麻煩了,讓他自己學去吧,於是孩子開心了,家長也省心了。
教育學者錢志龍曾說過:教育的最大死敵,就是大人的太圖方便。
方便了自己,卻辜負了孩子。
教育是不能怕麻煩的,怕一次,孩子的學習機會就少一次。
每一次省事,都是對孩子教育的耽誤。
要知道,做父母是有效期的。
一旦錯過了教育的黃金期,孩子以後會很難管。
著名作家松浦彌太郎先生有句話總結得很精闢:「做菜最有趣的地方是那些要花功夫的一道道工序。
做好的餐點之所以好吃,品相之所以出色,全是因為過程中你細心地撈去浮沫或做刀功處理,就算費事也不偷工減料的緣故。」
4、「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
而是家庭」
在學校里,老師講一樣的知識,孩子聽一樣的課。
回到家裡,有些孩子認真寫作業,有些孩子完全將作業丟在一邊。
到了周末,有些孩子還在學習,有些孩子卻拿起了手機打起了遊戲。
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尖子生和差生的區別。
這就是孩子越學越差的原因,在學校學了5天,回家2天就丟光,教育就等於0。
同一個班級,孩子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家長綜合素質和付出心力的競爭。
平時不聞不問,考差了就大發雷霆,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5、「與其眼紅別人家的孩子,不如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考試考了多少分,而你呢」
「看看你的同學都拿了三好學生,你怎麼沒拿到呢」
為人父母總愛說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卻很少想過,你是不是也是別人家的父母?
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優秀,那是人家家長不厭其煩的輔導和督促的結果。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家長的鏡子。
家長不愛學習,孩子也不會愛讀書。
想讓孩子愛上學習,首先家長就要做個讀書人。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只有家長像家長,孩子才能像孩子。
6、「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帶著點絕情」
股神巴菲特曾對孩子說:「吃苦,會讓人一生受益。」
所以,他教育兒子從小自食其力,步行上學,沒有豪車接送,離開大學後也不給他零花錢。
甚至,兒子創業也不給他錢,最終股神的兒子悲慘到要去銀行借錢。
但巴菲特說:你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要看你自己的本事。
有遠見的父母,都有點心狠,因為他們明白養育子女,並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這麼簡單,他們最需要的是努力向上的力量,面對挫折迎難而上。
父母的絕情,其實是幸運。
所謂的狠心,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幫助。
別給孩子留遺憾,別讓孩子長大後才明白,那些曾被逼著前進的人,才是真正的幸運。
7、「警惕孩子積懶成笨,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習慣」
做錯題時,很多孩子習慣性把原因歸結於粗心。
謄抄答案時不小心寫錯了、審題時看漏了關鍵詞……
孩子做題難免會出錯,但粗心絕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更不能成為敷衍了事的藉口。
如果把做錯題歸結於粗心,那麼真正的問題就被掩蓋了,這樣是極其不利的。
多少孩子成績差,不是因為粗心,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積懶成笨」。
懶惰是一種壞習慣,會嚴重耽誤孩子的學習。
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小學階段孩子之間的差異,歸根結底,就是習慣的差異。
擺脫「積懶成笨」的困擾,就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認真完成作業、及時整理錯題、堅持課外閱讀、積極主動思考……
8、「老師和家長的最佳關係,是互相成全」
有多少父母說過這句話:「老師,我的孩子就交給你了。」
有多少父母以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孩子的教育就可以全部仰仗老師,自己就能徹底解放了。
但教育教育,教書的是老師,育人的是家長,老師和家長的目標始終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好孩子。
要想教育好孩子,光靠老師的單打獨鬥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家長和老師的相互配合。
再好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家庭教育的部分。
再好的家長,也需要和老師相互配合。
有句話說得好,家長和老師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單方面就能完成的事。
成就一個優秀的孩子,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
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
為了孩子,我們一起努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bmC43EBfGB4SiUw-pl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