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的世界霸主,英國為什麼衰落,並且再也回不去了?

2019-09-26     鄉土

01

16世紀初,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英國喪失了歐洲大陸的領土,成為一個島國。當時隨著地理大發現,歐洲的經貿重心從地中海向「西歐—大西洋」方向轉移。英國正是受益者。

為了加強防禦能力,英國於1546年成立海軍。之後,海軍創造了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輝煌戰例。此後,英國對外擴張。17世紀上半葉,向印度和美洲方向發展力量。英國成為歐洲的強國。

英國海軍重創西班牙「無敵艦隊」

歐洲強國並不是英國的目標。之後,其與荷蘭和法國展開競爭。其前後三次大海戰,沉重地打擊了荷蘭。17世紀後期直到19世紀初,多次打敗法國,取得了重大勝利。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殖民地橫跨三大洋、遍布五大洲、面積達3350萬平方公里、擁有約4億人口。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帝國。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行者和絕對領導者,19世紀的「世界工廠」。

第一次工業革命

02

中國有句話:「盛極而衰。」這句話放在英國身上完全適用。到了19世紀的後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的經濟優勢迅速縮小。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但是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同時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英國喪失了領導地位,而領導者換成了德國和美國。而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程度大大超過第一次工業革命。這個時期,英國還抱著保守思想,革新程度不夠。這一時期,德國大力發展電力、化工、石油、電器、汽車等新興產業,而英國明顯落後了。英國這時喪失了科技優勢。

第二次工業革命

當時與英國經濟關係密切的產業是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業等等。這些產業的設備在19時間70年代後已經陳舊落後,由於英國占有的市場大,即使不更新設備也能取得發展,所以英國沒有及時對技術設備進行更新換代。這樣英國在新興的國家美國和德國面前,世界市場份額相對減少。

而且,英國的絕大部分投資不是投在國內發展經濟,而且投到國外,到了一戰前,英國的海外投資幾乎占全世界總投資額的一半,大大超過第二名的美國。這些投資使英國收穫頗豐,但是夜視英國對外依附性增大。一旦國外有個風吹草動,對英國影響很大。

這一時期,英國企業家也喪失了創業的激情。英國有固有的貴族情節。當英國第一代企業家取得成功後,通常都培養自己的後代成為貴族。其後代逐漸喪失了創業的熱情。英國社會充斥著輕視工商業,反對變革的貴族氣息。

03

英國相對落後後,新興強國擴張勢力範圍,英國的地位受到挑戰。德國的海軍實力增強後,英國不甘落後發展「無畏艦」。在一戰中,英國無論在海軍方面還是陸軍方面,都大受打擊。雖然最後,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取得勝利,但對英國來說,只能說是「慘勝」。英國的元氣大傷,其重要標誌是在在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後,其海軍實力只能略強於美國海軍。而美國則以「門戶開放」政策滲透進英國的殖民地。

華盛頓會議

給英國最致命一擊的當屬是二戰。當時英國還有些實力,其海軍和空軍,加上地理位置的優勢,使其免受歐洲大陸那樣成為納粹占領的地區,成為盟軍反擊納粹的基地。但是,二戰中的英國可以說是耗費了舉國之力才有一次取得「慘勝」。這一時期,起到主導作用的是美國和蘇聯。英國最多算一個重要的國家。這時的首相邱吉爾曾黯然神傷地說:「在巨大的俄國熊和北美野牛中間,坐著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二戰後,英國還想成為「世界海軍」,但是,實力已經不允許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英國放棄了「爭奪海洋控制權」的策略,成為一支區域性海軍。

04

英國曾經強大的原因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變革帶來的生產能力,海外殖民地的廣大成為其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科技創新能力的增強,海軍在世界上占有優勢維護其市場的占有等等。但之後,喪失了這些優勢,且再也沒有擁有新的優勢,英國就再也回不到其輝煌時期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TkwKG4BMH2_cNUgsVT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