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說勝利是自然的,衛青與霍去病不值一提,我卻不這麼認為

2019-11-02     鄉土

作者:小喵說歷史

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的名將,他們在抗擊匈奴的一系列戰爭中,大放異彩,名垂青史。但從司馬遷《史記》開始,很多文人史筆之下,對他們多有不屑。

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說,漢武帝沒什麼真本事,只不過依仗了國力的強盛;用衛青、霍去病是因為他們是親戚,卻不用功臣宿將,對匈奴的勝利只是因為國力遠勝匈奴,勝利是自然的。

按照這個邏輯,衛青、霍去病不是什麼功臣宿將,裙帶關係,不值一提之人,誰去打匈奴都一樣能贏。可事實如何?

漢初,高祖劉邦被冒頓30萬大軍圍於平成,不得已開啟和親政策,在實力不行的情況下,只能休養生息。

和親只是一時之策,換來一段時間和平而已,匈奴想打漢朝還是照樣打,只是暫時沒有大規模入侵罷了。想要徹底擺脫被動挨打,只能是比別人更強。

漢初國策重在休養生息,卻被呂先生說,文景二帝是平常人,沒幹什麼事!

到了漢武帝,國力已經殷實,有了對抗匈奴的資本。

漢武帝是非常具有戰略思維的皇帝,彼時匈奴占據了祁連山、焉支山、河西走廊等一帶,這裡都是水草豐美的廣闊地域。出長安以西,直到中亞,近萬里的土地成為匈奴的最佳草場。

如果讓匈奴在這種環境下再發展幾十年,後果可參考後來的蒙古!

漢武帝在張騫第一次偵查西域回來後,毅然將主戰場從河北、山西、陝西北部一帶,遷到隴西、河西一帶,目的就是要奪回河西走廊和祁連山、焉支山,切斷匈奴的戰略通道

這種戰略的轉變,不是一個沒有真本事的皇帝能做的出來的。而戰略的執行,需要真正有能力的人去實現。

漢武帝朝中,名氣最大的將軍可能就是李廣了。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已經決定對匈奴用兵,但主帥不好決定,他認為衛青有能力,但是否就比「功臣宿將」要好?這需要對比。

元光五年,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大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軍各萬騎。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賀亦無功。」——《史記》

此戰出自史記,四路大軍,人數相等,各萬人,由衛青、公孫賀、公孫敖、李廣各領一路出征,結果卻是公孫賀部迷路;公孫敖損失7000;李廣全軍覆滅,被俘後逃走;只有衛青攻入龍城,斬首俘敵七百,算是漢匈戰爭第一次大捷,可以看出之前漢朝被匈奴壓得有多慘。這一戰更多的應該是象徵意義,和抗日戰爭時期平型關大捷差不多。

要說功臣宿將,那李廣絕對是第一,不但成名已久,而且他在此前曾擔任過北部七郡的太守,其中就有雁門郡,與匈奴有著豐富的對敵作戰經驗。老司機李廣不但沒有勝利,還全軍覆沒,自己被俘。

衛青厲害,霍去病更是傳奇。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率一萬驃騎,六天中轉戰河西走廊五國(6天5戰5勝),越過焉支山一千多里後給匈奴右臂以重創,殲敵近九千人,獲取匈奴祭天金人。夏,霍去病孤軍深入,到達祁連山,殺敵三萬餘。

公元前119年漠北決戰,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精銳騎兵,步兵數十萬,出定襄奔襲匈奴,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封狼居胥。匈奴遠遁漠北,從此漠南無王庭,勢力可謂衰退到極點。

反觀其他的宿將,能拿出手的功勞實在不多。漢武帝並不是沒有給他們機會,但面對匈奴的兇悍騎兵,這些功臣宿將確實沒有衛青、霍去病表現的更好。

呂先生卻將衛青、霍去病之功歸結為裙帶關係和好運氣,如果一次打勝仗是運氣,難道次次勝仗還是運氣?

《史記》中寫衛青、霍去病如流水記帳,寫李廣卻傳說奇聞滿篇,不能不說太史公偏向太大。衛青和霍去病無論是運氣好也罷,還是能力強也罷,至少他們的戰績是在紙面上寫的清清楚楚。如果你是漢武帝,在面對匈奴侵襲的時候,你會選擇能打的衛青和霍去病,還是為了避免任人唯親的名聲,選擇那些很難打得過匈奴的所謂功臣宿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Ds8KW4BMH2_cNUgpI4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