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君說
當務之急,就是因時因勢調整策略,努力在工作中贏得主動,為經濟發展按下「快進鍵」。
作者 |李作言
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
在4月1日召開的上海市委季度工作會議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李強書記強調,必須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要善於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全市上下要增強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力爭在二季度走出向上向好的發展節奏,努力把疫情耽誤的時間補回來,把疫情造成的損失搶回來。
形勢很明確,在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的當下,既要重視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也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當務之急,就是因時因勢調整策略,努力在工作中贏得主動,為經濟發展按下「快進鍵」。
二季度工作至關重要。就在兩天前,在2020年上海市重大產業集中簽約暨特色產業園區推介活動上,總投資超4418億元的152個重大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如此「大手筆」「大氣魄」,印證了上海力量和上海速度,也釋放出明確的信號:關鍵時刻,上海的發展絕不會鬆勁。
成績的背後,是扎紮實實的苦幹。面對「雙線作戰」,上海全市上下同心協力,各部門各單位迅速行動、勇挑重擔,為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穩向好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為上海經濟的「重啟」「再加速」做足了鋪墊。
疫情帶來的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不容迴避。但是,越是在關鍵時刻,越是不能顧此失彼、手足無措。考驗和難題擺在眼前,原地「躺倒」,絕不是展開工作的正確「姿勢」。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如期順利實現,我們等不起、慢不得。
要做到「化危為機」,必須樹立起坐不住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把疫情耽誤的時間補回來,把疫情造成的損失搶回來。
來路明確,去路鮮明。陽春三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之江大地,就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調研並發表重要講話,按下中國經濟恢復的加速鍵,這本身就釋放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積極信號。
如何達到預期的目標?關鍵就在於能不能做到應之有方、化之有術。加速發展、挽回損失,絕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唯有開動腦筋,想出好辦法、巧辦法,才能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特斯拉超級工廠火線開工、洋山深水港的車水馬龍、餐飲業的加速復工……在疫情帶來的困難面前,上海以預案應對風險、以增量彌補減量、以確定性對沖不確定性,用一個個創意十足的方案巧妙地化危為機,開闢出嶄新的發展路徑。
回首過去,從觀念破冰、格局重塑、文明轉型,新中國每前進一步,無不是迎難而上,無不是披荊斬棘,無不功成於化危為機。回顧歷史,從浦東的開發開放到上海自貿區的成立,上海這座城市發展的每一步,也都是從對困難的充分預估、對機遇的科學研判開始的。
一項最新市場調查數據顯示:有40%的受訪者將上海作為首選投資目的地。疫情固然帶來了難題,但只要能辯證看待、主動作為,上海的未來,必然是「滿園春色關不住」。
戰「疫」有窮期,發展無止境。上海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引領示範作用。此時此刻,意識到肩頭上承載著的重擔,也要為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信心。形勢不等人,我們都要只爭朝夕,積極行動起來,把經濟發展的「快進鍵」按到底。
※ 編輯|甘瓊芳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