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潘多拉效應」:學會巧妙禁止和反向激勵,培養優秀孩子

2020-04-27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最近寫了一些東西,素材偏負面,所以每次女兒過來問我問題的時候,我都會切換到其他介面,或者乾脆最小化。可是,當女兒發現這一點之後,卻越來越頻繁地進來,而且經常盯著我的筆記本螢幕,連說話都心不在焉。

這就是我無意中觸發的「潘多拉效應」。我越不想讓孩子看,越勾起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越想多看兩眼。

  • 當我們越禁止孩子喝可樂的時候,孩子對可樂的慾望就會越強烈;
  • 當我們越禁止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孩子越會見縫插針地趁我們看不見的時候偷偷玩一會兒。

這些,都是「潘多拉效應」的作用。

有的父母問:「我們禁止這些不對嗎?難道還要允許他們隨便吃(喝)、隨便玩嗎?」

別急,既然我們知道了原理,我們就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去解鎖「潘多拉效應」,趨利避害,利用它更好的教育孩子。

(一)潘多拉效應(也稱「禁果效應」)

潘多拉效應,來源於古希臘神話。

在古希臘神話中,宙斯給女孩潘多拉一個盒子,並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可是,宙斯的告誡反倒激起潘多拉不可遏制的好奇和探究慾望。於是在某一天,她不顧一切地打開了盒子,結果,所有的罪惡都跑到了人間。

心理學就把這種「愈禁愈為」的現象稱為「潘多拉效應」或是「禁果效應」。

禁止本身就會引起假設、推測,反而常常誘使人們產生好奇並引起探究之心,形成與禁止相悖的意向或結果。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無數次警告我們,不允許早戀,絕對不允許早戀。可是,越是被如此告知,越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尤其這件事很難解釋清楚、顯得很神秘的時候,更讓人好奇。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嘗試「嚴禁之事」的主要動因是事物的吸引力和對事物的好奇心,而且事物神秘性越強,一些人嘗試的慾望越強烈。

潘多拉效應也被解釋為「不禁不為、愈禁愈為」。

(二)哪類孩子容易誘發「潘多拉效應」?

每個都有獨屬於自己的個性,對不同的孩子說出同樣的話,效果是不同的。

比如:

正在上課的時候,外面突然有了很多不同的聲響。老師擔心,朝窗外看了一眼,發現只是對面店鋪開業。然後對全班同學說:「上課要認真聽講,不允許往窗外看。」然後,有一部分孩子絕對不看,遵守老師的話;一部分孩子偶爾看兩眼;還有一部分孩子越不讓看越頻繁去看。

這就是三種不同類型的孩子。

  • 堅決不看的孩子,屬於「順從型人格」;
  • 越不讓看越看的孩子,屬於「反抗型人格」;
  • 自己想看就看一眼,不想看就不看的孩子,屬於「獨立型人格」。

顯而易見,「反抗型人格」的孩子,最容易觸發「潘多拉效應」。這類的孩子,越不讓做什麼,便越想做什麼。如果你的孩子是這類的,那麼你不想讓他做的事情,一定不要過於禁止,否則會適得其反。

如果你的孩子是順從型孩子,則很難誘發「潘多拉效應」,你不讓做,他便聽話不做了。因此,這篇文章對這類孩子的家長來說,可能價值不大。

(三)「潘多拉效應」解鎖實例

父母根據孩子普遍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慾的心理特點,結合「潘多拉效應」,成功實施家庭教育的例子,不勝枚舉。

這裡,給大家分享兩個。

(1)蘇洵教子

「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有兩個兒子,即北宋文學家蘇軾和蘇轍。他倆小時候非常頑皮,不願讀書,多次曉之以理的講道理,沒有效果。於是,蘇洵觀察、分析兩個兒子的特點,決定採取特殊方式加以誘導。於是,每次在他們嬉戲玩耍時,蘇洵就故意悄悄地躲在角落裡讀書,看到孩子們來,他就故意把書「藏起來」,蘇洵這種偷偷摸摸、神經兮兮的舉動讓孩子們好奇不已。

孩子們想父親一定是在讀什麼好書,於是滿懷追根究底的慾念,趁父母不在家時,把父母藏起來的書「偷」出來讀。漸漸地讀書成了他們的樂趣,最終成為著名的文學家,與父親一起被稱為「三蘇」。

(2)海清教子

海清常年扮演「好媳婦」,深入人心,所以被大家親切地譽為「國民媳婦」。可了解海清的人都知道,她「扮演」得最好的是媽媽這個角色。

拍戲的間隙,給兒子打電話,不是追問「兒子作業做完了嗎?要快點做,別磨蹭」之類的。

而是:「你早點睡吧,你不能明天做嗎?不做沒關係的。」

越讓孩子休息、睡覺,孩子越不睡覺,越要學習。

很多父母說,平時說的都是:「不寫完作業就不許睡覺!」

  • 越讓孩子學習,孩子越不想學習;
  • 越不讓孩子睡覺,孩子則越想睡覺。

很多家長談遊戲色變,想盡辦法讓孩子少玩遊戲。

可是,海清不一樣。當她發現孩子對遊戲感興趣的時候,她非但沒有禁止孩子玩遊戲,還會主動幫孩子挑選遊戲,看畫面,看評論。而且海清會經常自己先玩通關,再推薦給孩子。孩子不但領略了遊戲的放鬆和樂趣,而且絲毫沒有影響孩子的學業,反而更加自律。

因此,她兒子對她讚不絕口:「腦子是個好東西,媽媽你有!」

(四)做好這三點,成功解鎖「潘多拉效應」

「潘多拉效應」實際上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不明緣由的禁止更吸引孩子,更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這句話中,「不明緣由」這四個字很重要。

不是所有的東西,你只要一禁止,孩子就一定非要去嘗試。而是「簡單、粗暴、不明緣由」的禁止,才會引起孩子強烈的試探慾望。

(1)絕對不能讓孩子嘗試的,一定要說清緣由。

有些事情,我們絕對不能讓孩子去嘗試,比如玩火、碰觸電影、隨意橫穿馬路。這樣的事情,孩子嘗試一次,後果就非常嚴重,是我們無法承受之重。

所以,這樣的事情,一定要明確禁止,且對孩子講清楚原因。

比如:

適度體驗:

可以用打火機,點著火以後,讓孩子伸手試一試。孩子發現很燙,就知道「火」意味著什麼。

觀看新聞、視頻:

每天早間新聞都會有幾分鐘交通事故的報道,可以帶著孩子看看,讓孩子意識到隨意橫穿馬路會出現什麼後果,會傷、會痛、甚至會死。讓孩子懂得保護自己,懂得生命的寶貴。

(2)可以適度接受的,不要過分禁止。

孩子喜歡吃零食,可是零食里有很多添加劑,父母們不想讓孩子多吃,影響身體發育。孩子喜歡吃糖,可是吃多了會蛀牙,所以也不能多吃。至於可樂等飲料,更是唯恐避之而不及。

但是,這些東西不是堅決禁止的,孩子早晚都會吃到,適度就好。

我們在告訴孩子這些食物對身體的傷害之外,一定不能管得太嚴,禁得太厲害。不然,孩子一旦抓到機會,會過度補償自己,對身體傷害更大。

同時,還有可能出現:父母越禁止,孩子越想吃;父母越不允許,孩子越想反抗的情況。這種情況,不利於親子關係,更不利於孩子身心成長。

在家裡備一些相對健康的零食,比如堅果類、麵包類。偶爾也可以在節日的時候買兩袋糖,適當滿足一下孩子。我們要這樣對孩子說:「之前媽媽給你講過這些東西只能當作零食的原因,你還記得吧?媽媽相信你能做好節制,分階段吃完這些零食,不影響正餐,也不影響身體。好不好?」

當孩子心裡對某個事物一直極度匱乏的時候,將來有可能會用一生去尋求這方面的滿足。

反之,給孩子足夠的信任,給他自主的空間,讓孩子適度放鬆,孩子得到滿足的同時,還學會了自律,還能從媽媽認可的眼神中更加自信。這樣一舉幾得的事情,希望大家可以嘗試一下。

遊戲也是如此。

父母越禁止,孩子越想玩。前期你禁止的越厲害,後面孩子反彈的越強烈。

如果孩子已經開始玩上遊戲了,絕對是「堵不如疏」,「引導自律」遠比「強制禁止」好得多。

(3)說反話、製造神秘感,誘導孩子發現樂趣,增強動力。

「潘多拉效應」本身無所謂好壞,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引導這一心理機制。

探究周圍的未知事物,本來就是孩子普遍的行為反應,是孩子成長的需要。如果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孩子思維活躍、自立自主意識增強的表現,家長如果能好好利用「潘多拉效應」,就能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說反話:

在我女兒小的時候,我經常在做早飯的間隙,來到女兒房間,輕輕地叫醒她,然後對她說:「你一定要慢一些起來啊,媽媽做飯很慢,媽媽做好了飯,你再起床最好。如果你突然出現在廚房,媽媽可能會嚇一跳的。所以,你一定不要快快穿衣服!媽媽現在得趕緊去做飯了。」

然後我故意做得慢一些,聽到女兒跑來的腳步聲,我就裝作專心看菜,等她站到廚房的時候,我無意中一轉身,看到她,我就會露出很驚訝的表情:「哇,好嚇人!你怎麼這麼快就穿完了?我還沒做好呢!」女兒就會咯咯咯地笑個不停。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媽媽在早上不停地催促孩子快點起床,快點穿衣服,快點洗漱……可是,最終你會發現:你越催,孩子越慢。

製造神秘感:

我在文章前面分享的蘇洵教子的例子,就是最好通過「製造神秘感」,來誘導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事例。

(4)增強孩子抗誘惑的能力

越大的孩子,越需要提高抗誘惑的能力。

比如,有的書籍,在封面和簡介中故弄玄虛,故意增加神秘色彩,誘使青少年購買,可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優質內容,很多文章都是標題黨,浪費了金錢和時間不說,有的甚至很低俗。

再比如,有些人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用有趣的玩具、或者好玩的地方,製造神秘感,誘導孩子跟著他去做不法之事,危害孩子一生。

所以,平時我們就應該向孩子們及時揭露誘惑的心理技巧,認真疏導,曉以危害,增強孩子的抗誘惑能力,避免上當受騙,誤入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