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以為校園欺凌離我們很遠,直到悲劇臨近時,才發現,校園欺凌離我們的孩子如此之近。為人父母,我們理當讓孩子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1
校園暴力有多可怕呢?
李玫瑾教授分享了自己孫女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欺負的案例:
- 孫女在幼兒園,被同班小男孩抱起後扔下,直接磕到腦袋,腫了起來。
- 李玫瑾教授就鼓勵孫女打回去:如果再遇到這樣的事情,就兩隻手拽對方耳朵,一疼,他就把你放下了。
這個說法當時引來了眾多爭議。
有人說,這不是教唆孩子使用暴力嗎?還有人說,這是以暴制暴,把孩子教壞了。
為什麼孩子被欺負,一定要教他「打回去」?
凱薩琳·凱利·萊內曾經有一句話是,為什麼童年的記憶特別真切,那是因為它們是最初的人生體驗,帶著某種特殊的味道。
一個人長大後的樣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許多個瞬間堆積而成的。這件華麗的袍子充滿著時間的虱子,它們牢牢地抓著,怎麼也甩不掉。
我常常在想一句話: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但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而這一點,或許從孩子開始面對這個世界,就開始需要讓他知道了。
如果不反抗,那個被欺負的孩子,會漸漸失去對世界的好惡判斷,陷入壞人的惡里,終生受傷。
那個欺負別人的熊孩子,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負別人,傷害別人。
永遠不要低估了小孩的惡,因為他們對作惡毫無自控能力。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不必狹義地理解「打回去」。
這三個字真正的含義在於,要讓孩子擁有不打人的教養,也要有不被欺負的氣場。
如果我們的孩子被打,記得告訴孩子,遇見暴力傷害,可以這樣做:
- 嚴肅地大喊
第一時間,盯著對方的眼睛嚴肅地大喊: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對的!
一般情況下,迫於語言上的震懾,小孩子間的打打鬧鬧都會停止。
我們研究過很多校園霸凌案例,無一例外,沉默是被霸凌者的宿命,發聲才是改變命運的開始。
- 及時求助
在語言勸告後,對方繼續動手,基本上就能斷定並非玩耍打鬧,大機率可能是惡意傷害。
這時單純的警告已無意義,教會孩子,在自己無法阻止暴行的情況下,一定要想辦法藉助其它力量來保護自己,比如告訴老師、向爸爸媽媽求助,或者打電話報警。
- 勇敢回擊
在家長和老師協調後,對方如果還繼續打人,那麼請告訴孩子,一定要勇敢地還手,保護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原則。
善良,不是一味忍讓,不是懦弱承受。這些沒有原則的善良,只會讓壞人肆無忌憚地傷害我們。
我們的善良,一定要長出牙齒來,有原則,有底線,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 做孩子最堅實的後盾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是他最堅實的後盾。
無論何時,遭受暴力威脅,不要瞞著爸爸媽媽一個人默默承受,爸爸媽媽會無條件的站在你這邊。
讀小學的時候,班裡有個胖胖的女生,一群男孩子總是揪她辮子、罵她「肥豬」。
有一天,一個男生又過去揪女孩的辮子,女孩搬起凳子砸了過去,大吼:
"我爸爸說了,你再欺負我,就要打回去!我打不贏,我爸爸就幫我打!爸爸打不贏,就告訴警察,警察來幫忙打!」
至此以後,這群男孩,再也沒有誰敢欺負這個女生。
父母的支持,給予孩子的不僅是安全感,還有承擔責任的勇氣,保護自己的決心。
這樣,孩子才會擁有「打回去」的底氣。
為人父母,我們理當讓孩子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願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願所有的人在受到傷害時,都能勇敢的說「不」。願每對父母,都能支持他們的孩子,做他們生命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