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湎佛光,緬甸驚艷之旅

2019-11-13     民眼看天下

作者: 楚鵬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梵文中有著「堅強、勇敢」的含義。自1044年形成後,經歷了3個封建王朝,在19世紀之後多次被大英國協占領,直到1948年1月4日脫離大英國協統治,宣告獨立,成立緬甸聯邦。緬甸國內現有30多萬僧人,國內佛塔、寺院林立,因而,又被成為「千佛之國」。

仰光大金塔

1

仰光:精神支柱大金塔

緬甸,印象最深的便是隨處可見金碧輝煌的佛塔。由於佛教是緬甸的國教,全國5000多萬人口中,85%以上的人篤信佛教,歷代國王、領袖和人民都熱衷於修建佛塔。據說,在緬甸6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建有各式各樣的大小佛塔330多萬座,堪稱世界上佛塔最多的國家。在眾多的佛塔中,尤以緬甸仰光的大金塔規模最雄偉,歷史最悠久。

金碧輝煌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經過歷代王朝的不斷修建,仰光大金塔現在塔身高112米,底部周長427米。佛塔由磚砌成,塔身貼上了重達七八噸的黃金,塔頂罩著一個5米高、1.25噸重的金屬寶傘,傘尖頂還有一個直徑27厘米的金球,球上鑲有5000多顆鑽石及2000多顆寶石,其中最大的一顆鑽石重68克拉。在大金塔的周圍,還有68個大大小小的金塔,使這一組建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塔建築群之一。

佛像

天還沒亮,我就來到大金塔,繞著金塔走一圈,處處可見信徒們在禮佛、誦經、靜坐或貼金。在大金塔的底部平台四周,還立有緬甸人用來象徵出生生肖的八種動物雕像,每個動物的後面有一尊佛像,佛像下面是一潭清水。前來朝拜的信男善女或是觀光的遊人會把鮮花編成的花環掛在佛像的頸上,然後再用勺子舀水淋在佛像的身上和頭上。相傳這樣浴佛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晦氣,並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

據說,仰光大金塔珍藏有佛祖釋迦牟尼的八根頭髮,所以對緬甸人來說,金塔除了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聖地外,更是他們的精神支柱,一生中無論如何都要到此參拜一次。

緬甸人也有自己的生肖,不過,緬甸人的生肖共有八個,按照星期來劃分。一個星期不是只有七天嗎,為什麼會有八個生肖?原來星期三的上午和下午被劃分成不同的生肖,而不同的生肖,也象徵著不同的性格。

佛塔林立

星期一出生的人屬老虎,做事仔細,要求較高,是個完美主義者。星期二出生的人屬獅子,自尊心比較強。星期三上午出生的人屬有一對門牙的象,性格溫和。星期三下午出生的人屬沒門牙的象,脾氣較為暴躁。星期四出生的人屬老鼠,較為老實。星期五出生的人屬天竺鼠,很喜歡說話。星期六出生的人屬龍,有點暴躁,但自己很快就忘記不開心的事情。星期天出生的人屬妙翅鳥,比較權威。

2

蒲甘:多少煙雲佛塔中

蒲甘是緬甸最早統一的王朝蒲甘王朝的京都,意為「勝利者的都城」。虔誠的國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在富饒的伊洛瓦底江邊,不斷地建造佛塔及寺廟。蒲甘王朝的建塔規模之宏偉,堪稱緬甸建塔歷史上的頂峰,建塔藝術幾乎集緬甸建築藝術之大成,使蒲甘城成為當時緬甸文化、宗教的中心,迄今依然保持著緬甸宗教聖地的地位。

蒲甘

時光在悄悄流逝,當年的王朝早已灰飛煙滅,漫步在面積約25平方公里的古城蒲甘,處處可見大小不一的佛塔。數百年來,雖歷經戰火兵災和1975年的大地震,蒲甘仍存有2700多座不同時期建造的,具有不同建築風格的佛塔。它們的存在使蒲甘成為同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尼的婆羅浮屠齊名的東南亞三大佛教奇蹟之一,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朝拜。

有些地方,就是適合單獨前往。我認為遊覽蒲甘最好的方式除了騎單車外,就是一個人租輛馬車,走走停停,隨心所欲,單獨探索這一片遼闊平原上密密麻麻的佛塔叢林。

很多大佛塔都值得進去參觀,首先外形各異,裡面的佛像也各不相同。還有些佛塔里保留著古老的壁畫,值得細細觀賞。

阿南達廟,建成於1091年,被譽為整個蒲甘保護最完整及最優美的寺廟。在院子的中心是美麗的Ananda Phaya,塔座是印度式的正方形大佛窟,四面各有一門,每一個門內是一尊高約十米的金裝柚木釋迦立佛,佛像莊嚴,微微低頭俯視著下方的芸芸眾生。

尼姑

瑞西光塔,建成於1057年,是蒲甘最著名的佛塔之一,塔內珍藏著佛祖的一顆佛牙和一些佛骨,所以是蒲甘最受崇奉的塔,也是全緬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大殿中心四尊面目慈祥的佛像,各自面朝一方背壁而立,保佑著一方平安。

3

曼德勒:沉湎佛光烏本橋

曼德勒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傳說在20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曾到此宣揚佛法,並預言多年以後,這裡會出現一座繁華的大城。果然在1857年,貢榜王朝的國王敏東王在此修築曼德勒王城,作為緬甸最後一個王朝的都城。我先後來到蒲甘和曼德勒,猶如走過佛教在緬甸的傳承之旅。

所有去過曼德勒的人,大多都願意用最大的激情去表達和演繹烏本橋。套用一句話,來曼德勒的,不是在烏本橋上,就是在前往烏本橋的路上。

烏本橋

烏本橋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古老的柚木橋。這座建於1851年的木橋,式樣簡單樸實,1200米長的大橋,用了1086根巨大的實心柚木,來回走一趟至少也要花上半小時。100多年悠悠地過去了,木橋以堅實的質地歷經風雨侵蝕,依然佇立在湖面上。

烏本橋還被稱為「愛情橋」,因為由頭到尾橋上建了六座亭子作避雨和歇腳之用,因緬甸人民篤信佛教,認為六個亭子正好代表佛教的「六和精神」(即身和同居、口和同語、心和同志、德和同守、利和共享、見和共進),乃相愛相處之道。所以熱戀的男女,總會來到這愛情橋上走一趟,沉湎於長相廝守,愛情永固的美麗憧憬。

對我而言,烏本橋還有著極美的落日,黃昏時分,眼前是那麼靜謐而夢幻的畫面,在暗紅的色彩中暈染,橋上來來回回有坐著有走著的和尚,是畫面里最極致的和音,心頓時化掉了。

如果說蒲甘是緬甸佛教文明的過去式,那麼曼德勒就是緬甸佛教文明的現在進行時。據說曼德勒是全緬甸聚居僧人最多的城市,有一半的和尚生活在這裡。

托缽

到了曼德勒,我才真正見識了當下緬甸人的佛教生活。烏本橋附近便是擁有全國最多僧人的馬哈剛大勇佛學院,眾和尚每天在黎明時集體外出托缽,再將托缽回來的食物集中,10點一到,和尚們排隊依序進入食堂,按等級就坐,由服務僧分派食物,集體用餐。僧院內年齡從12歲的小沙彌到65歲的大住持,每日餐食均由信徒供奉。由於眾僧中午之後便不再進食,因此對於這一餐,他們充滿了虔敬之心,珍惜咀嚼的每一口食物。

在這個佛教國家,經過長期的宣揚傳播,佛教教義和倫理道德已紮根人心,並深深影響著每個緬甸人的人生觀念。緬甸的男人一生之中必須出家一次,次數和時間長短不限,且隨時可還俗。一般在9-12歲,緬甸男孩就會第一次穿上袈裟,在寺廟裡生活一段時間,接受啟蒙教育,學習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識。因此,在緬甸似乎看到的都是穿袈裟的僧人,其中還有很多小和尚。倒是女子一旦出家做了尼姑則終生不能還俗,必須一輩子伺候佛祖,或許和婦女在緬甸的社會地位比較低有關。

由於緬甸人將禮佛作為生命中最重大的事,幾乎家家都有親人出家做過僧人,所以信徒們都樂於奉獻布施給和尚,有的寺院因此非常富裕,但僧侶們都認為自己是佛的僕人,在寺院過的依然是一種非常嚴格、充滿戒律的生活。

本文選自《今日民族》2015年12期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沐浴在佛光中的緬甸之旅,是一次當下時空與過往時空「混搭」的旅行,你能看到這個國家的國民在不同時代都在堅守的信仰與生活方式,讓你發現世界的更多可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sR7fG4BMH2_cNUgq0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