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教育」是騙局?走偏方向的快樂讓孩子不快樂還難適應社會

2019-05-28     銀花育兒

「我發現快樂教育真是騙人,我現在真後悔,真想回到我兒子小時候,我一定不實行這害死人的快樂教育!」

閨蜜自己一貫對孩子快樂教育,學前沒有輔導任何認字和計算,結果孩子現在上學跟不上,天天被老師批評。孩子上幼兒園時,老師也教點兒,因為孩子不喜歡,也不願意寫,看著孩子悶悶不樂的,所以也就放任自流了。一年級時學習跟不上,閨蜜也沒放在心上,覺得孩子這麼小,那麼重視成績做什麼。

孩子已經上二年級了,前些日子期中考試語文考了66,數學考了43,妥妥的年級「第一」。老師幾乎天天找她和老公:孩子馬上要上三年級了,這成績如果再不抓,以後最多上個義務教育。這下兩口子也著急了,每天晚上都忍不住對孩子咆哮,孩子委屈難過,兩口子有時也互相指責,現在家庭氛圍特別壓抑。

社會上對「應試教育」的批判聲不絕於耳,很流行「快樂教育」的概念。很多父母認為「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時時刻刻快樂」,甚至走向了極端。這些崇尚「快樂教育」的父母特別喜歡「快樂」「自由」「放養」等字眼,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沒有一點約束,唯一的就是孩子能時刻快樂!可是走偏了方向的快樂教育,自然是孩子不快樂、父母也不快樂。

01.快樂教育就是讓孩子時刻快樂嗎

據說快樂教育,最早是由十九世紀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提倡的。斯賓塞指出:「長期以來的教育誤區,把教育僅僅看作是在嚴肅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視了對孩子來說更有意義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他認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質上都是快樂的。快樂教育的提出是希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並教會大家通過改善心態來獲取快樂。

可見,「快樂教育」不是我們從字面理解的「時時刻刻讓孩子快樂」的教育,而是強調「對孩子的教育應當遵循心理規律,符合孩子心智發展的自然順序」的教育方式。快樂教育與任何一種教育方法一樣,終極目標都是讓人變得更好、使人成功的教育,因為只有變得更好、成功才能讓人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我們中國的父母都是超級愛孩子的父母,而讓孩子快樂成長是每個父母內心的美好願望,但是成長就意味著變化,必不可少地會伴隨著煩惱和不快樂,而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正確看待成長中的煩惱和不快樂,這是父母教育的重點。

02.孩子的成長沒有絕對的快樂,父母的責任不僅僅是讓孩子快樂

「我就希望我閨女只要快快樂樂的就行。讓她學那麼多東西幹嘛,我不想讓她那麼累。」

樂樂爸爸是個超級愛女兒的爸爸,叫他「女兒奴」一點兒也不為過。女兒樂樂不能受一點兒委屈,不能不快樂。樂樂已經四歲半了,還沒有去上幼兒園,因為樂樂在幼兒園不快樂,也不自由,這讓樂樂爸爸不舒服,因為孩子快樂最重要。

可是孩子的成長有絕對的快樂嗎?發展心理學用中用「變化的過程」來解釋成長,即孩子的成長必然要經歷身體的變化、認知的變化、社會化以及情感的變化。

成長既然面對變化,那就不可避免要面對失望、傷心、害怕、煩惱等種種不快樂的情緒,這些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可能帶來適應和不適應,這都是會發生的。

孩子從生下來那一刻起,他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著一天一天的長大,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判斷和意志。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即使在離開父母的保護後,依然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這是父母最成功的教育。所以從長遠來看,父母需要做的並不是給孩子一個過於保護的環境圈子,讓孩子沒有挫折情緒的體驗,而是努力給予孩子正面的、積極的影響。

孩子的成長沒有絕對的快樂,生活原本就由很多的味道組成,如果快樂是甜味,不快樂是酸苦辣咸,孩子只有品嘗到了其它的味道,才能對生活有更多不同的理解,才能知道甜的美味。任何一個人的生活中,如果僅有快樂,那麼快樂也將沒有任何意義了,快樂將變得索然無味。而且作為父母的我們,我們的責任不僅僅只是讓孩子高興,而是要讓孩子更好地長大成人。

03.不快樂是孩子成長中的一部分,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

有個好心人看到一隻蝴蝶掙扎著想從蛹里脫離出來,他覺得蝴蝶太費力了,出於好心就幫蝴蝶剪開了蛹,可是蝴蝶出來後因為翅膀張不開,最後卻死了。破繭才能成蝶,而蝴蝶掙扎的過程正是他成長的過程。而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如此,你讓他太舒服了,沒有任何壓力,當他面對未來生活中的挑戰時,他們往往會沒有力量,或者恐懼,或者抱怨逃避。

美國作家 布萊克 H說:「水果不僅需要陽光,也需要涼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僅需要歡樂,也需要考驗和困難。」

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展翅飛翔,那你就得忍受他們在「蛹」里掙扎的痛苦,並關心孩子的感受,理解他們的變化,引導孩子化解生活中的不快樂。給孩子以目標和信心,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讓孩子知道積極的心態才能解決問題,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只有讓孩子經歷必要的成長體驗,他們才有可能適應未來的世界。

04.學習本身是快樂的事,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現在的孩子真的太累了,要逼他們學那麼多東西。」在一些父母的眼裡,學習是件特別痛苦的事情,一提到學習,就會與「逼迫」掛上鉤,覺得學習會讓孩子特別不快樂,可能是因為父母自己小時候不愛學習,有被「逼迫」的經歷,所以就覺得讓孩子學習就會讓孩子不快樂。

對於孩子的學習,不僅僅指文化知識的學習,包括學說話,認知的學習,爬行,走路,長大點了的生活自理等都是學習,而學習是快樂的。

我家小寶一歲多點兒的時候,自己穿褲子總不能把腿分開穿,所以常常弄得她特別著急,後來她學會了把雙腿分開穿時,臉上滿足快樂的表情到現在我都記得。所以對孩子來說,世界的一切都是需要他們學習的。

孩子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更加容易,這是事實。但是很多人就以為,想讓孩子熱愛學習,就應該讓他們快樂,可是讓他們快樂他們就能擁有理想的成績嗎?也未必。

我打個比方,一頭羊,你給它青草吃它會很快樂,可是如果你給老虎捆青草,它不但不會吃,還不會快樂,你強迫老虎吃草,它會更加不快樂。所以父母經常會用這個句式「你看......」「你看小羊的草吃得多好啊,你得像小羊多學習」可是別忘了,你的孩子可能是老虎啊。而父母需要用孩子自身的特點、興趣引導孩子學習,才能讓孩子有持續學習的動力,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比較,孩子獲得了內在的學習動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更快樂。

05.有規則和約束力的孩子會更快樂

在很多人的眼裡,4歲多的凱凱就是人們口中的「熊孩子」:小區門口的牆上,經常看到凱凱用彩筆肆無忌憚地亂畫;小區的休閒區玩滑梯,凱凱從來不排隊,所以他玩時其它小朋友都去玩別的了;當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時,凱凱媽從來不會教凱凱怎麼對待,凱凱媽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他還只是個孩子」,所以同齡的小孩的家長几乎沒有願意讓孩子跟凱凱玩的。

很多孩子「熊」,是因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給孩子樹立規則和邊界,或者說是捨不得約束孩子,覺得如果限制孩子會讓他不快樂。一直被當成「中心」的孩子,不懂得行為的邊界,隨著他的成長,離開父母的保護,他的思維和習慣就不能適應社會,因為想要的東西不能馬上得到,所做的事情可能會被別人禁止,往往會給孩子更大的挫折感。

而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歲半後,就應該逐漸讓孩子知道,別人也有需要,也有感受,引導孩子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遵守一定的社會規則,寶寶才會逐漸變成一個「合群的人」,也會有「爸媽是有底線的,世界也是有規則的」意識。而有規則邊界的孩子與他人相處會更快樂,更能適應這個社會,而這樣的孩子也會更快樂。

「我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復旦教授錢文忠說。

著眼於未來的教育從來都不會讓孩子只得到眼前的一點快樂,而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也不僅僅只讓孩子得到眼前這點享受的快樂。給孩子適合他的教育,關注他,幫助他,鼓勵他,並且約束他,帶孩子發現自己,完善自己,在實現自我方面,一直達到想要的高度,這樣的實現會讓孩子更快樂。

給孩子快樂的教育不是騙局,而是家長走偏了方向。人生總是在快樂和不快樂中起起伏伏。孩子能夠不斷戰勝成長中的挑戰,這樣的快樂也是深刻的。快樂教育的精髓應該是帶孩子發現更好的自己。應理解孩子的特性,尊重孩子的生長發育特點,給孩子愛、鼓勵、約束,讓孩子擁有更自信,更快樂的生活,使孩子有能力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磨難,幫助孩子達到自己想要的高度,發現更優秀的自己,所以「快樂教育」更應該稱之為讓孩子「獲得快樂的教育」更合適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nxsrmwBvvf6VcSZwoH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