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赤子心 甘為孺子牛——記三都縣麻風村負責人王勝林

2024-10-24     雲貴高原生活指南

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組織體系建設為重點,著力培養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向左滑動

1994年以來,他用自己的無微不至,為無依無靠的麻風病患者撐起一個溫暖的家。30年來,他往返麻風村的路程超過了25萬公里。10000多個日日夜夜,他用一顆滾燙的心撫慰著麻風病患者,為老人們點亮生命的希望。

他,就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麻風村負責人王勝林。民政部最高榮譽「孺子牛獎」獲得者——王勝林

王勝林在京領獎

66年 三代人愛心接力

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三合街道的群山深處,有一個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深居大山深處的麻風村。當時,因為醫療條件的限制,防控手段不佳,流行於全國的麻風病成了難治之症。為了將病人進行隔離治療,最初的70多名病患被送到了三合街道的大山之中。

「大家都怕傳染,政府想找人來管理卻沒人願意。」離麻風村不遠的排偷村村民李正香記憶猶新。

由於麻風病導致人體外在器官扭曲、變形,讓人聞之膽寒,避之不及。面對麻風村無人管問的現狀,1958年,30多歲的王玉春拋棄世俗眼光、抵住身邊親戚朋友的歧視和壓力,自告奮勇站出來承擔照顧麻風村病人的工作

王勝林將物資送往麻風村

家人、村民紛紛勸王玉春不要去麻風村,免得被傳染。「如果我被感染,我就住在那,你們不用管我。」王玉春用自己的堅定安撫家人。

日久生情,爺爺把麻風村的人當成了家人,5歲的時候,王勝林就開始跟隨爺爺進入麻風村,去了多次以後,他也對麻風病人產生了情感,並與麻風村結下了情緣。但與此同時,村裡的小孩不再跟王勝林玩了,小夥伴都開始叫他「小麻風」

王勝林和老人一起生活

每次進城購買物資,王玉春先是從排偷村步行約兩小時,再搭馬車前往縣城購買大米、食鹽、煤油等生活物資,回到家刨上幾口飯,背上麻袋繼續徒步趕路,到麻風村已是傍晚時分。不論嚴寒酷暑,這樣的生活周而復始。

王玉春一走就是三十多個年頭,從年輕小伙變成蹣跚老人。爺爺王玉春去世後,沒有人來接替,兒子王開國就主動承擔了照顧麻風病人的責任。由於山路崎嶇難行,兩匹馬相繼成為了父親王開國的夥伴,陪著他走進麻風村10多年。但過度繁重工作讓他染上了肺結核,彌留之際,卻一再叮囑王勝林:一定要繼續照顧好麻風村的老人們

為老人扛柴

1994年,年僅15歲的王勝林,用稚嫩的雙肩繼續挑起照顧麻風村老人的重擔。他把麻風村當成自己的另外一個家,把村裡的老人當成自己的親人,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愛心投入麻風村。

30年 獻出無悔青春

王勝林家居住的排偷村是一個苗族聚居村寨,地處偏遠,信息不暢,以前,只要說到麻風病,大夥談麻色變。王家三代,在村裡被別人稱為「大麻」「二麻」「三麻」,爺爺王玉春、父親王開國在村裡面吃酒席,別人都不願意跟他們坐一桌,他們成了村裡的孤獨者。

「路過他家門口都怕被傳染,王勝林家人一出現,大家就都跑了,沒有小孩願意跟他玩。」村民王勝標回憶著小時候的情形。

「聽母親說,我一歲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母親特別著急,聯繫父親讓他趕快回來送我去醫院,父親說一會就回來,讓母親先送我去醫院,可是在醫院呆了一晚上,父親還是沒有出現。」兒子王貴明在一篇名為《我心目中的父親》的作文中寫到。作文里,兒子王貴明對父親充滿了抱怨。

長期奔走於麻風村送物資,年復一年照顧麻風村老人,讓王勝林無暇照顧到家庭。不能給自己妻兒一個安穩幸福的家庭是王勝林心中永遠的內疚

為老人發放春節物資

「別的小朋友上學都有父親接送,而我的父親經常不在家,更沒有接送過我,所以我感覺他不是個好父親。」王勝林的兒子王貴明曾經這樣評價父親。

「我不敢讓他的同學看到我,我怕他被孤立。」說這話時,內向的王勝林深深埋下了頭。王貴明永遠不知道父親刻意保持的距離是對他最大的保護和最深的愛。

看到老人居住的房屋年久失修,四處漏風漏雨,他從每月僅1000元的補貼中擠出錢來購買材料,人背馬馱把材料運到大山里,叫上自家親戚來幫忙修理。看到村裡老人們用水不方便,他自己動手為村裡接通了自來水,讓老人們喝上甘甜的山泉

王勝林為麻風村尋找水源

在王勝林和民政部門的不斷努力下,近年來麻風村的居住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老人們用上了電,看上了電視,住進了瓦房,用上了手機。為照顧麻風村的老人們,王勝林無怨無悔獻出自己的青春。

前些年,排偷村有許多青年紛紛外出打工掙錢,有的回家買上了小轎車,有人蓋起了新房子。看著村裡的變化,妻子吳光雲有時候會對王勝林發發脾氣:「你看看你,別人現在都開上轎車了,你還在這裡窩著,出去打工都比干這個強。」

「老人們都是我的親人,我不去他們怎麼繼續生活下去。」面對妻子的抱怨,王勝林耐心開導。妻子漸漸地由開始的不理解,變為支持

王勝林給老人維修房子

30年來,幫王勝林運物資去麻風村的馬換了3匹,摔死了1匹,自己受傷20多次,但他從來不告訴別人。除了領取必要的經費和物資,王勝林幾乎不會出現在民政局裡,他的辦公地點就是麻風村。

「一兩百,兩三百,他都自己掏,對待麻風村的老人像自己家老人一樣。」三都縣社會救助中心主任李克林說

堅守 一生只干一件事

麻風村從「鼎盛」時期的105名病患者,到目前為止僅剩下2位年事已高的康復老人,王勝林祖孫三代幾十年來,送走一批批老人,他們把麻風村老人當成自己的家人,披麻戴孝地為過世的老人送終,義無反顧的給老人家一般的溫暖。

2011年,麻風村「村民」莫讓蘭的哥哥去世,王勝林為其送終。為這事莫讓蘭依然感激不盡,她說1958年就進村的倆兄妹從來沒有想過會有人為他們披麻戴孝。「如果沒有他來照顧,我也早不在了。」 麻風村老人莫讓蘭流著淚水說。

後來,王勝林又送走了莫讓蘭老人

受傷的王勝林送妻子吳光雲出門,給麻風村送物資

2021年10月26日下午4點左右,王勝林到一瀑布點勘察麻風村水力發電,攀爬中,由於瀑布濕滑,他不慎從20多米高的懸崖上摔下去,造成頭部、手部、腰部、腿部等多處嚴重骨折。此後,王勝林的身體內被植入了10根鋼釘。11月30日,出院才四天的王勝林接到消息,麻風村裡一直病重不起的張德雨老人去世了。他堅持要去送老人最後一程。抵不過他的倔強,家人找了台農用車把他送到距離麻風村最近的山腳。他拄著雙拐,沿著山路一瘸一拐地去給老人操辦後事

漫長的山路上,小兒子在吳光雲背上睡著了

在王勝林無法入村送物資的半年時間裡,妻子吳光雲開始背著十個月大的小女兒往返麻風村,代替王勝林給麻風村送糧,為老人們洗衣煮飯。

80年代以後,麻風病早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可防可治,沒有患者再往麻風村送。但是,住在麻風村的人與外界隔離了數十年,他們已經不可能再回到正常的社會生活,除了極少部分治癒後回到原籍生活,更多的是在麻風村走完人生。目前麻風村只剩下2位年齡80歲以上的老人,王勝林每天早出晚歸到麻風村照顧他們的生活

王勝林杵著拐杖向大家講述一家三代人照顧麻風村的事

「我會一如既往照顧好他們,直到送走村裡的最後一位老人。」堅守這樣的信念,王勝林年復一年繼續行走在山間小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f4f121e2c62677a7d919da6c978ee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