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統治期間有些「病態」的性格

2022-07-25     仲安筠

原標題:淺析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統治期間有些「病態」的性格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同時也是唯一的一位,從社會最底層的赤貧農民家庭出身,逆襲成為開國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的經歷看起來很有種不真實的魔幻感,故而向來是歷史愛好者的話題之王。由於朱元璋在登上帝位、君臨天下之後用酷烈的手段管理官僚體系,殘忍無情的對待功臣乃至親族,以至於有些歷史學家,尤其是西方的漢學家,從中推導出他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結論,這是真的嗎?如果不是真的,那些無可爭辯的古怪行為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心理根源?

筆者認為朱元璋絕對不是精神病患者,他的那些所謂的古怪行為背後還是有其邏輯性的,其可能性最大的兩個原因分別是:1,孤獨和安全感的缺乏;2,希望創立一個理想國的夢想。

先來看看造成明太祖朱元璋感到孤獨和安全感缺乏的原因。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沒有自己土地的佃農家庭,除了他和大哥之外,其餘的兄弟姐妹有的送人撫養,有的出嫁,他的童年生活是在隨著父母親東躲西藏逃避債務中度過的,而在他剛滿16歲時,雙親和大哥又全都餓死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方式,年齡相近的兄弟姐妹的離散,讓他不可避免的陷入孤獨。而親人被餓死這種慘痛的經歷,自然而然在他心理上造成嚴重的影響,家人連自保都做不到,如何能給他以保護?怎麼可能有安全感?此外,在那場導致他大部分家人死亡的災難中,官員和鄉紳們肯定生活的還不錯,而在少年朱元璋的心目中,他們難道不應該伸出援手嗎?

明太祖朱元璋的夢想是什麼呢?

朱元璋的外公是位曾經參加過南宋末年抗元戰爭的老兵,還曾經雲遊四方當算命先生,雖然其在南宋末年應該只是個普通的士兵或者下級軍官,具體的身份姓名也無法考證,但是其閱歷自然是非常豐富的,同時作為南宋的遺民和最後的戰士,對前朝也肯定是無限嚮往的。跟現代農村的留守兒童一樣,沒有玩伴的朱元璋應該有很多時間跟外公共度,而老人自然會把自己極富傳奇性的經歷反反覆復的講給他聽,順便加進一些新奇的見聞,從而在少年的心目中留下深深的痕跡。

上面的兩點姑且算是筆者的推理,接下來我們來從歷史中尋找證據,先把朱元璋是精神病患者的說法給推翻。不錯,朱元璋對待朝廷官員的手段極其酷烈,且喜歡連坐,常常使用法律之外的手段,顯然,這些行為是過當的,假如他是精神病患者的話,他是不會認識到這些錯誤並將之公之於眾的。但是,明太祖卻在《大誥續編》中坦誠說道:朕如寬厚行仁,人將謂朕不明於事;朕如加嚴,人又指之為暴矣——等於承認自己犯錯了。同樣的,解縉當面指責明太祖的嚴刑峻法,而後者僅僅是不予理會,沒有將他一殺了事,試問一個精神病患者會有這樣的清醒的認識和強大的自治力嗎?

人是一種群居動物,相互之間需要交流溝通,而親情友情則是最至關重要的感情,朱元璋從軍之後很快娶妻生子,侄子也過來投奔,周圍更多的是朝夕相處的好友袍澤,在這種環境下,他肯定不會感到絲毫的孤獨和不安全。可是當他登上皇位,稱孤道寡之後,親情和友情立刻遠去,久違的孤獨和不安全感再次包圍了他,於是乎不可避免的影響他的判斷和決策,而少年時期對官員和鄉紳的不良印象自然催生了酷烈手段的使用,既是自保也是報復。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時代,從其外公的故事裡誕生的夢想,即創立一個中國人的理想國家:皇帝英明睿智,官員勤政愛民清廉能幹,百姓安居樂業,最明顯的例子是就是他期望能夠在整個帝國的統治基礎,廣袤的鄉村中實現理想的治理方式——由村莊裡有威望的老人來處理日常事務解決村民之間的糾紛,而不是如果以前的朝代被鄉紳士大夫完全掌握,並且鼓勵鄉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參與地方政府的監督,甚至可以直接把他們認為有不法行為的官員、胥吏等抓起來,這種模式還通過《教民回榜》制度化。

綜上所述,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統治期間性格的確表現的有些病態,但那是心理因素和理想主義在起作用,絕不是精神病患者的表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eff1828be97888356962a96e42e7d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