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才是真正的「身在曹營心在漢」

2022-08-23     仲安筠

原標題: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才是真正的「身在曹營心在漢」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才是真正的「身在曹營心在漢」

「身在曹營心在漢」出自《三國演義》,說的是關羽與劉備失散後,被曹操圍困在屯土山,不得已投降了曹操。但關公提出三個條件:一、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一旦知道劉備消息,無論千里萬里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曹操愛惜人才說,只要雲長歸順,什麼條件都答應。曹操對關羽優待有加,黃金美女,糖衣炮彈,又是封侯,又是贈馬,上馬金,下馬銀,但關羽始終沒有忘記桃園結義,最後,還是千里迢迢「過五關,斬六將」追隨劉備而去。關羽雖然「身在曹營心在漢」,但是,斬顏良,誅文丑,華容道放曹等等,算是報答了曹操的恩情,關羽的忠義,令後人敬仰。

但真正「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卻是徐庶,他在被迫「棄劉歸曹」後,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雖然身在曹營卻「終身不設一謀」,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光輝典範。

吳貫中的《三國演義》說,徐庶化名單福,聞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為軍師,接連打了兩次漂亮的勝仗,還襲取了樊城,使劉備聲名鵲起,也讓劉備集團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可是,好景不長,其身份被程昱識破,並設計將徐庶老母騙至許昌,又假借徐母家書,逼徐庶就範,這就是俗語典故「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由來。

徐母被捉,史籍與演義皆同,所不同的是細節,《三國志·諸葛亮傳》曰:「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這段記載,與「演義」有兩點不同。第一點,這時的諸葛亮已經在劉備陣營,說明「三顧茅廬」在徐庶辭劉之前。第二點,徐庶的母親並非曹操用計捉取的,而是在追擊劉備時俘獲的,說明此時的徐庶已經將老母接至劉備軍中或安排在樊城、新野居住,只是當時劉備的力量薄弱,實力不足以保護部下及家小,甚至連自己的家眷都差點被捉。

另外,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單家子。說明單福也不是化名,而是本名。單也不是姓,而是出身寒門的意思,《三國演義》正是採用了《魏略》的記載,將其化名單福,顯然是以訛傳訛。徐庶的原名,應該叫徐福,因行俠仗義,不得已改名,信史中也無曹操偽造徐母家書的記載。

徐母被捉後,徐庶急忙辭別劉備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看來,徐庶侍母至孝,為了盡孝,連王霸之業都可以拋棄,說明徐庶是個視家庭比事業更重要的行孝之人,只是可惜了徐庶的滿腹經綸。

徐庶是位足智多謀又文武雙全的人物,年輕的時候,他隻身闖入仇家手刃仇人,武功可謂了得。後棄武從文,雖然出場很少,也是屢有建樹,曹操的頂級謀士程昱稱,徐庶之才十倍於己,當是肺腑之言。曹操正是看中徐庶的聰明才智可以為己所用,才想方設法將其賺至自己門下,曹操愛才心切,但卻忽略了徐庶是一位真正的忠義之士。

徐庶投奔曹營後,確實謹記諾言,恪守誠信,即使在曹操將遭到毀滅性打擊的時候,也不願透露機密,只是採用了龐統的計謀,避之而去。據《三國志》記載,當時,與徐庶一起投奔曹操的還有一位石韜。諸葛亮北伐時,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徐庶字)、廣元(石韜字)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徐庶至曹營後,的確沒有進獻任何針對劉備的計謀,諸葛亮之嘆,恰好為徐庶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作了有力註腳。

小說家沒有濃妝重彩升華徐庶的忠義節操,這的確是極大的遺憾!

(本篇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2a708da8995d426c3c422cda126dc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