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流落江蘇多年被找回,劉少奇給養父寫信:養母喪葬費,親父出

2023-02-14   資深人士說文史

原標題:兒子流落江蘇多年被找回,劉少奇給養父寫信:養母喪葬費,親父出

1946年一天,在上海繁華街道上的一家照相館裡,一個滿臉褶子的老農民,從褲腰帶里掏出一坨皺巴巴的小布袋子,隨後打開布袋,裡面放著一疊又舊又皺的紙幣,儘管紙幣皺巴巴,但還是被老農民整齊地疊在一起,這是老兩口攢了很久的家底。

老農民拿著錢,有些猶豫,也有些心態,但看到身邊的妻子和兒子,他還是狠下心來,把布袋子遞給了照相館的老闆,作為照相的費用。

這是老農民人生中第一次照相,同樣也是妻子、兒子第一次照相,更是一家三口第一張全家福。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吃飽飯都成問題,老農民狠下心來照一張全家福,真是不尋常。

一家三口略帶拘束地坐在背景板下,在照相師傅的一聲「笑一笑」下,一家三口迎來了第一張全家福。

1946年,上海還未解放,國內還處於內戰時期,老百姓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連飯都吃不飽,大戶人家都減少消費了,一個老農民哪有閒錢照相呢?這一家三口拍照的錢,有不少還是找鄉里鄉親借的,他之所以狠下心來拍照,只有一個原因:他的16歲兒子將與他們分別。這個兒子是養子,是抱來的,兒子的親生父親已經派人來接孩子了。

老農民名叫朱文玉,旁邊的16歲大小伙子叫朱鴻興,看著兒子,朱文玉眼裡滿是不舍,黝黑乾枯的臉龐上,愁雲滿面。而妻子早已泣不成聲,抱著兒子不願離開。朱文玉嘆了口氣,從身上掏出一些煙葉,然後就著自己的煙槍抽起煙,隨著一朵煙霧升起,朱文玉的思緒回到了十幾年前他收養兒子的場景。

1933年,朱文玉從江蘇奔赴上海探望自己的繼母。

朱文玉是一名平平無奇的莊稼人,一輩子本本分分,踏踏實實。農忙時,每天太陽還未升起就起床趕到地里,一直忙到太陽落山。農閒時,他也不閒著,到處給別人打零工,或者給有錢人家彈棉花。在他的辛勤勞作下,一家人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至少還能保證個溫飽。

來到上海後,他按照地址找到了繼母家,這次繼母讓他來,一方面,她自己想念兒子了,雖然兩人沒有血緣關係,但繼母一直將他視若己出,而朱文玉非常孝順,一直將繼母當成自己的親生母親。另一方面,繼母知道兒子結婚多年一直沒個孩子,前幾年收養了一個閨女。

這次繼母是想給兒子收養個男孩,畢竟在農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繼母擔心兒子老了以後,老無所依。

繼母與兒子朱文玉吃過飯,隨後從屋子裡抱出一個小男孩,親手交給朱文玉。看到這一幕,朱文玉有些不知所措,直接懵在原地。繼母看出老兒子的顧慮,對他說:「這個孩子,你帶回去養,當自己孩子,娘能給你保證,孩子身份乾淨。」

朱文玉上下打探了眼前這個男孩,孩子只有三歲左右,儘管臉上髒兮兮的,身體很弱,面黃肌瘦,身上還有不少瘡,可一雙大眼睛卻異常清澈。朱文玉很喜歡這個小男孩,他也心疼孩子,他和妻子正想要一個男孩呢,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朱文玉毫不猶豫地回復繼母:「好,那我帶回去好生養活。」就這樣,朱文玉有了兒子。

為什麼朱文玉不仔細詢問孩子的來歷呢?其實,在那個動盪社會,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事非常普遍,許多孩子沒了父母,也有許多父母沒了孩子,朱文玉身邊就有不少朋友收養了沒爹媽的孩子,照樣過得順心如意,眼前這個孩子,朱文玉非常喜歡,他覺得自己和這個孩子有緣,並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孩子養得白白胖胖。

第二天,朱文玉來不及休息,就收拾行裝,準備帶著孩子返回江蘇老家,離開前,繼母拉住朱文玉對他說:「孩子沒名字,小名叫毛毛。你後面給孩子取個名字吧!」就這樣,毛毛跟著朱文玉回到了農村老家。

第三天,毛毛的到來,朱文玉妻子非常高興。她一輩子沒能為老朱生下一兒半女,心裡非常愧疚,如今看到丈夫有了子嗣,她眼裡的淚水直打轉。朱文玉看到妻子的眼淚,也是嘆了一口氣,他沒怨過妻子,也明白妻子心結,如今毛毛的到來,希望可以打開妻子的心結。朱文玉之前收養的女兒朱鴻樓見到弟弟後,也非常高興,常常圍著弟弟看。

一家人因為毛毛的到來,整個屋子都是歡聲笑語,而鄰居也聽說了朱文玉抱回一個男孩,也都來家裡恭喜朱文玉,朱文玉也非常高興,就讓妻子做一些菜款待街坊鄰居,並特意抱著孩子給鄰居們炫耀。

酒足飯飽後,鄰居們也都陸續離開了。送走鄰居,朱文玉抱起毛毛坐在大堂,他衝著孩子做鬼臉,毛毛也被逗得直樂,朱文玉想給毛毛取個好名字,他苦思冥想了很久,最終他給孩子取名朱鴻興,和大姑娘的鴻樓搭配。

就這樣,毛毛有了自己的新名字:朱鴻興。

孩子被安頓下來之後,朱文玉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治好孩子身上的瘡,儘管瘡不致命,但朱文玉還是下決心要給孩子治好病,讓孩子健健康康地生活。為了給孩子治病,朱文玉把家裡值錢的東西都賣了,換了一些錢後,他和妻子帶著兒子東奔西走,到處訪醫問藥,就這樣,朱文玉給兒子買了很多藥。

治病光靠吃藥可不行,孩子的營養必須跟上,為了給孩子補充營養,夫妻倆每天只吃山芋、黑面等粗糧,把家裡的糧食和白面都留給孩子吃。姐姐朱鴻樓非常疼愛弟弟,為了弟弟,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守在家裡唯一一隻老母雞前,看雞窩裡有沒有雞蛋,如果雞下蛋了,朱鴻樓就馬上掏出來送到廚房,讓媽媽給弟弟煮雞蛋吃。

就這樣,邊吃藥邊食補,在一家人的悉心照料下,朱鴻興的身體才有起色,身上的瘡也逐漸好了起來,看著朱鴻興越來越紅潤的臉龐,一家人非常高興,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一家人其樂融融地過了幾年幸福時光。然而,看著兒子一天天長大,朱文玉覺的不能讓孩子和自己一樣,一輩子當農民,要讓孩子上學,長大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朱文玉和妻子商量,要把孩子送出去讀書,不管怎樣,讀書是一條出路,總比長大後種一輩子地強。很多人對此很不理解,一個農民哪有什麼錢送孩子讀書呢?農民的孩子讀私塾難度有多大?

早些年,能讀起私塾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富農以上的大戶人家才能供起,普通老百姓沒有能力送孩子去讀書,有的甚至想都不敢想。朱文玉家雖然不是貧民,頂多只能算一個中下農,一家人辛勤勞作一年,也勉強餬口,如果再送朱鴻興去讀書,這就意味著,一家人要擠出多年的口糧,才能勉強供孩子讀幾年私塾。

儘管困難重重,但老兩口最終還是咬咬牙把兒子、女兒都送到私塾去讀書。朱文玉雖然是個農民,但他的思想不保守,看得很遠,他認為,女兒、兒子都一樣,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重男輕女。既然能送兒子去讀書,那麼,女兒也同樣要供出來,一個孩子都不能落下。

這兩個孩子雖然都不是自己親生的,但他們早已是相親相愛的一家。這就是樸實的中國農民。在夫妻倆的精打細算下,兩個孩子都出去讀書了。

在之後的日子裡,夫妻倆更加拚命地幹活,還經常搞一些副業賺錢供孩子讀書。而朱鴻興和姐姐一起上學放學,他倆也非常懂事,都非常體諒父母,每次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姐弟倆都背著小筐,在路邊撿糞,糞便散在田地里可以是農作物最好的肥料。

五年後,姐姐朱鴻樓嫁給了隔壁鄉的一個陳家小伙,陳家的境況和朱家差不多,姐姐嫁給的人,也算是門當戶對了。

朱鴻興和姐姐的感情非常好,姐姐出嫁後,朱鴻興非常不舍,他十分惦記姐姐,每到農忙時,朱鴻興忙完家裡活後,他總會跑到姐姐家,幫姐姐全家幹活,順便看看姐姐。一來二去,陳家和村裡人都感慨:「朱家姐弟倆,沒什麼血親,卻比親姐弟感情還好。」

然而,隨著國內局勢的不穩,朱文玉為了讓兒子有個穩定的生活,就把他送到上海學做皮鞋。當學徒雖然辛苦,但學一門手藝之後,至少能吃飽飯,如果留在村子裡,看天吃飯,兒子有可能跟著自己挨餓。

朱鴻興也很爭氣,學手藝非常刻苦,僅僅一段時間,他就掌握了做鞋的技巧,還得到了師傅的誇獎。在上海期間,朱鴻興非常挂念自己的養父母,經常給養父朱文玉寫信,每次接到朱鴻興的來信,父親朱文玉都會由衷感慨,如果日子能夠一直這樣過下去多好。

為何會如此感慨呢?因為朱鴻興是抱養的,他是有親生父母的,他的親生父母在哪裡,朱文玉一點消息也不知道。朱文玉經常做夢,夢見有一天,兒子的親生父母來了,把他接走。儘管只是夢,但老實巴交的朱文玉,還是做好了準備,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兒子選擇跟親生父母走,還是選擇跟著自己生活,讓孩子自己選擇。

這就是可敬可愛的中國農民。

這一天果然到來了,1946年,幾個陌生人來到了朱家,兒子的身世也就此揭開。

陌生人告訴朱文玉,孩子的生父是我黨主要領導人之一劉少奇,毛毛是劉少奇和妻子何寶珍所生的。

當時,劉少奇外出參加革命,何寶珍含辛茹苦地養活孩子,到來1933年,何寶珍被特務跟蹤後不幸被捕,幼子毛毛是何寶珍在被捕前,親手交給房東太太的。她知道自己已經逃不出去,但不管怎樣,孩子是無辜的,必須讓孩子活下來。

房東太太出於善心留下了孩子。後來,地下黨員姚慶玲找到了房東太太,這才把毛毛尋了回來。姚慶玲就是朱文玉的繼母。

那時候,革命形勢很嚴峻,劉少奇又下落不明,姚慶玲想給毛毛找一個好人家領養,她思來想去,就想到了繼子朱文玉。這才有了朱文玉收養毛毛。

聽著陌生人的講述,朱文玉夫妻倆由衷地為毛毛親生母親何寶珍惋惜,不過,夫妻倆覺悟也很高,沒有任何猶豫,就帶著幾名同志來到上海找到了朱鴻興,並親口告訴兒子他的真正身世。

朱鴻興知道真相後,他一時間也不知道如何接受,一方是挂念自己十幾年的父親,一方是養育自己的養父母,讓他做選擇,他也不知道怎麼選。

然而,朱文玉替他做了選擇:去找親生父親,他並非棄養孩子,而是世事無常,他是為革命犧牲家庭的。臨走前,他提出了一個要求:和孩子照一張全家福,於是就有了開頭一幕。

最後,朱鴻興在養父母的注視下,坐上汽車離開了上海,並回到了劉少奇身邊,他也改名為劉允若,並進入延安學校學習。

回到劉少奇身邊後,劉允諾從未忘記過遠在江蘇的養父母,也經常給他們寫信。劉少奇同樣也會給朱文玉寫信,還經常寄來一些錢援助兩口子,但這些錢,都被兩口子存了下來,他們打算等劉允若結婚時,用錢給這個兒子置辦一些被子衣服。

1953年劉允若養母病逝,劉少奇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告訴了毛毛,而此時毛毛正在蘇聯學習飛彈設計,他沒能送養母最後一程,他還是個學生拿不出什麼錢來。劉少奇也明白兒子的心情,他其實對朱文玉一家是充滿感激之情的,之後和朱文玉一直以兄弟相稱,親如一家人。

劉少奇從工資里拿出一部分錢交給兒子,讓他交給養父。於是,數日後,一封信送到了朱文玉手裡,信的內容是:父親大人,國家正在建設,親父拿的薪水制,與父商量後拿出60萬作為目前的喪葬費。原本劉少奇是讓毛毛以自己名義送錢給朱文玉,但毛毛卻把真相告訴了養父。

1954年,養父朱文玉因肝病去世,臨終時,不斷呼叫著朱鴻興,而得到消息的毛毛,面朝祖國的方向,深深磕了一個頭,送別父親。

無論是朱家還是劉家,對於朱允若來說,都是愛的傳承,有朱允若這個紐帶,這兩家在內心上早已成為一家人,他們都是樸實、善良的中國人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