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丈夫是為國家犧牲的,我為他感到驕傲!」當工作人員來到劉興漢烈士遺孀李秀英老人家中慰問時,李秀英雙眼滿含悲傷和驕傲的複雜情緒,卻又斬釘截鐵地對工作人員說了這話。
據記載,劉興漢烈士出生於1937年,是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適中鄉適中村落腳組人,生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14軍42師126團偵察連戰士。1957年3月,劉興漢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報名參軍入伍。在一次平叛任務中,劉興漢壯烈犧牲,時年23歲,現安葬於西藏芒康縣鹽井烈士陵園。
在李秀英老人家中,她拉著工作人員,回憶道:1957年,劉興漢入伍時,李秀英抱著女兒,站在村口送別丈夫。剛剛學會說話的女兒看著漸行漸遠的父親,哭得撕心裂肺,一聲聲稚嫩的「爸爸」,讓夫妻十分心疼。李秀英出生於舊中國,經歷了戰火,她知道當兵意味著死亡的風險。她強忍淚水,目送丈夫一步三回頭地走遠。閒暇時,她經常到村口眺望,希望丈夫能像別的當兵兒郎一樣,有朝一日戴著大紅花回家。女兒後來長大了一些,她就經常帶著女兒一起守望。女兒年幼,不知道母親在等什麼。3年後,也就是1960年,日夜苦盼丈夫歸來的李秀英,卻等來一紙證明。那一天,鄉政府的人來到家裡,讓李秀英去縣裡開會,把劉興漢的犧牲證明領回來。李秀英回憶至此,潸然淚下。60多年過去,她獨自一人把女兒拉扯大,什麼苦都吃過,唯獨對丈夫的犧牲難以釋懷。按照鄉里的通知,她喊上丈夫的兄弟一起去了縣城,含著淚把丈夫的犧牲證明領了回來。
李秀英老人說,丈夫犧牲那個年代,家裡生活還很困難,住的是茅草屋,有一次屋子起火,把家裡的一些東西燒掉了,丈夫的犧牲證明也沒有留下來。丈夫留給她的念想,只剩下女兒和一卷從西藏拿回來的鋪蓋。後來縣裡給劉興漢烈士補辦了烈士證明書。
李秀英老人還說,丈夫犧牲後,政府除了發放撫恤金,地方民政部門還隔三岔五安排人來家裡背柴火給家裡燒。後來不背柴火了,就一年發100元柴火錢。那時候國家窮、地方也窮,不管是送柴火也好,還是發100元錢也好,都是政府對我們孤兒寡母的關照,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隨著國家繁榮昌盛,發給我們的撫恤金現在也漲到每年近4萬元了。說到此處,李秀英老人笑了,她說,現在日子好過了。娃娃5歲時,她爸爸就不在了,我把她拉扯大,她也結婚了,我的重孫子(外孫)都上高中了。
姚安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