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考150年《海曲詩鈔》驚現日照(二)

2020-04-07     日照新聞網

《海曲詩鈔》歷時近百年、六人接力終成書

《海曲詩鈔》的底本是日照廩生、濤雒鎮石樑頭村教私塾的先生宋佩玉窮畢生精力,收集而成。1834年,考慮到自己年邁貧寒,已經不可能將《海曲詩鈔》刊印成書,於是親手將抄本《海曲詩鈔》交給了年輕的丁守存(時年23歲),並希望他能夠在有能力時將詩選刊印。

他特別囑咐丁守存「此一生心血也,窮老書生,無力剞劂(J īJué,即雕版印書),慮歸湮沒。君以英年騰達,倘得藉傳久遠,感且不朽矣」。意即:這套《海曲詩鈔》稿本傾盡了我一生的心血,現在我一個窮老書生,已經沒有能力完成刻印,非常擔心這套好不容易收集起來的詩集會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我預感您這位英年才俊,將來必會飛黃騰達,倘若能把它刻印成書久遠流傳的話,那就是不朽的功業了。宋佩玉的序里預言丁守存「君以英年騰達」,果然,第二年,丁守存進京會試,考中進士,入職戶部,當選京官。

其後,丁守存一直擇機,準備刊刻。道光十六年(1836年),丁守存將抄本《海曲詩鈔》交給同鄉舉人許瀚校勘,許瀚又將其轉交當時著名詩人、思想家黃爵滋(清代官吏、詩人。字德成,號樹齋。撫州宜黃縣城人。官至禮、刑二部侍郎。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積極倡導禁煙的先驅者之一,與林則徐、鄧廷楨等均為禁煙名臣)。黃爵滋予以選定,且為其作序後歸還。但是,由於當時丁守存財力不足,未能刊刻。

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月,丁守存因父親病逝,回鄉守制。後應其恩師——— 沂州知府熊遇泰(字東岩、東崖,號拱舒。江西新建人。2甲65名進士,散館授編修,官至山東沂州知府)之聘,赴沂州府,主講琅琊書院。其間,將抄本《海曲詩鈔》呈交恩師熊遇泰並請其作序。

咸豐元年(1851年),南方爆發太平天國起義,丁守存奉旨隨欽差大臣賽尚阿(字鶴汀,蒙古正藍旗人,阿魯特氏;身歷清朝干、嘉、道、咸、同、光後六朝,晚清蒙古族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管理戶部)南下廣西平亂。此後,因為戰亂頻仍,「於役團防,無暇晷」。所以,《海曲詩鈔》刊印之事遂擱置。

同治三年(1864年),丁守存官授湖北督糧道,官運亨通,財力充足。於是致信其堂兄丁守經,檢家藏書稿寄至武昌,將畢生著述陸續在鄂刊行。其中,《海曲詩鈔》於同治九年(1870年)付梓,雖然原抄本有失,「幸以副本補之,尚為全璧。謹加之厘定,分別去留,開雕成帙,並茄園所作附刊於後」,將原抄本《海曲詩鈔》由十卷選定為六卷刊刻。

《海曲詩鈔》原本刊行後,丁守存再致信其堂兄丁守經,收集日照縣文人詩作「擇其雅而可傳者」,另為輯錄。又刊印續集二卷,合前集六卷,共八卷,即今之刻本《海曲詩鈔》。自老廩生宋佩玉(1758年—1839年)傾一生精力收集,後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書丁守存,至同治十年(1871年)續刻竣工,前後歷時近百年。該書之成何其難!當年文士之品德又何其高!

《海曲詩鈔》差點功虧一簣

丁守存在《海曲詩鈔》序中提到,咸豐十一年(1861年),東捻軍進犯日照,濤雒鎮石樑頭罹遭兵火,《海曲詩鈔》原抄本第四、五兩卷遺失,這和許瀚《與秀水高伯平書》中的記載是一致的。捻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擄,燒書焚板,焚掠一空。此時期日照縣的文化留存遭遇大劫難,其中也包括《海曲詩鈔》的第四卷和第五卷,而此時距宋佩玉過世已22年。 萬幸的是,在道光末年曆城舉人余正酉(生卒年不詳,字秋門。清代濟南歷城人。道光五年舉人。曾任鑲白旗官學教習、山西潞城知縣等職)準備續編《山左詩鈔》,丁守存將《海曲詩鈔》謄錄副本,交給余正酉選編。完稿後,余正酉將《海曲詩鈔》副本歸還丁守存,萬萬沒想到,正是這一「小插曲」,保全了《海曲詩鈔》。丁守存序中說道:雖然原抄本有失,「幸以副本補之,尚為全璧。謹加之厘定,分別去留,……」

編者宋佩玉何人也

日照廩生、濤雒鎮石樑頭教私塾的先生宋佩玉何許人?

廩生即廩膳生員,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明清兩代稱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又稱廩膳生。對於廩生宋佩玉的考究,日照市圖書館在2009年古籍書畫普查工作中曾經有所收穫,普查到他的兩幅書法,還收集到了他的一方印款:鳴之。

宋佩玉,字鳴之,號茄園,清廩生,日照西湖豎旗嶺村人。博極群書、訓誨後進,工書翰,手抄十三經、兩漢書,精勤至老不倦,著有《茄園詩集》。現在來看,他手抄的十三經、兩漢書已難尋蹤跡,《茄園詩集》也已不見原本,但估計他的《茄園詩集》里不少內容應被收入了《海曲詩鈔》,因為《海曲詩鈔》里有他的59首詩作。

普查到的其中一幅宋佩玉書法作品,內容為梁武帝蕭衍書法評論的一段:「春(疑缺上聯),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鍾繇書如雲鶴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耶。」意即,索靖的書法濃淺得度,內涵樸厚,古樸如漢隸,轉折似今草,氣勢相當雄厚;鍾繇的書法輕重得宜、剛柔相備,已入古雅茂密的超妙境界。此幅作品尺寸 7 9 . 0× 25.0cm,書法水平頗高,其字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

通常書法家創作的題材皆是有所感,才有所書。這幅書作表達了宋佩玉悠然自在、孤高超絕的氣象與神態,結合宋佩玉所處時代和當時科考文人的心氣,其中仿佛也流露出廩生宋佩玉不得志的無奈。

從書法第一個字「春」獲知,此作品至少是兩聯對,因全部書評內容應為:「梁鵠書如龍威虎震,劍拔弩張;張伯英書如武帝愛道,憑虛欲仙;衛恆書如插花舞女,援鏡笑春;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鍾繇書如雲鶴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耶。」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謝岩 通訊員 丁博原 單雪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coNVHEBiuFnsJQVPb2k.html